-
熱點|後疫情時代藝術博物館轉型:如何以人為本?
藝術博物館的概念是否會在疫情浪潮中發生改變?未來藝術博物館的面貌究竟為何?超長時間的閉館,公共衛生隔離政策和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的捐贈基金、募款未卜等財政問題,讓藝術博物館這一公共文化機構,在困境下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本期《蘭臺藝術新觀察》「熱點」,和你一起將目光聚焦——後疫情時代藝術博物館如何轉型。
-
「後疫情時代」的學校課程如何建設?看京城這10位校長怎麼說
後疫情時代,打造面向未來的教育,重點是要全面推進「教與學」方式的深度變革,而學校的課程建設是實現這一變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11月11日,「現教論壇」2020年第4期走進懷柔區,開展了以「聚焦後疫情時代學校課程建設」為主題的論壇活動。
-
如何辯證看待後疫情時代的藝術教育▸聚焦◂
在上海戲劇學院建校75周年之際舉辦世界戲劇院校校長論壇,主題為《後疫情時代與藝術教育》,共謀、共劃未來藝術教育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他們的經驗分享和思想碰撞。如何看待藝術之於世界的重要意義?如何探尋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形態?如何辯證看待後疫情時代藝術教育發展?
-
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背景與走向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志勇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7大背景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的,好的教育必須及時回應時代的呼喚我們研究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走向,必須深刻洞察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變化,這是研究學校未來變革非常重要的視角,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正呈現出什麼樣的變化或特徵?我把它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第一,科技霸權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趕上了一個即將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時代!
-
《後疫情時代:基督教會如何面對?》特刊發布
一場新冠疫情,已然影響世界各地達半年之久,而它究竟會在何時淡出公眾視野還尚未可知。在不得實地聚會的情況下,基督教會的牧養和許多事工不得已轉移到了線上,各種挑戰也直接擺在了牧者同工和信徒們的面前。而今隨著各地教會漸漸地有序恢復聚會,牧者同工們仍在思考:教會該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如何應對恢復實地聚會後面臨的各種挑戰?以《後疫情時代:基督教會如何面對》為題,我們盼藉著各地牧者同工的10多篇文章,與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後疫情時代該如何面對牧養、科技、異端邪教、教會功能等方面的痛點問題,也包括在重新開放後教會和牧者同工該如何重新得力等。特刊目錄如下:
-
深入探討「後疫情時代」民辦學校的可能和可為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郭瑾瑾 通訊員朱芹)為深入總結民辦學校智慧教育行動的最新成果,更好推動「後疫情時代」民辦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由中國教育報刊社中國教育傳媒智庫指導,創新網際網路教育研究院主辦的「首屆民辦學校智慧課堂建設行動論壇」9月27日在湖北監利舉辦。
-
第三屆「設計中國北京」將啟:探討後疫情時代設計的重新出發
第三屆「設計中國北京」將啟:探討後疫情時代設計的重新出發 2020-08-05 20:35:32 據悉,第三屆「設計中國北京」將通過100多個品牌及藝廊帶來的家具、家居、燈光、新材料、概念性裝置,以及一系列特別策劃和專業論壇,深入探討「設計如何在全新的後疫情時代重新出發」,並分享未來設計趨勢以及設計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變化。 「設計中國北京」及「設計上海」展會總監譚卓說:「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期望能利用設計力量,造福社會及世界。
-
《後疫情時代:基督教會如何面對?》特刊發布 免費閱讀下載
《後疫情時代:基督教會如何面對?》特刊發布,歡迎免費閱讀下載 。——以賽亞書 6 章 1-3 節每當遇到環境大變遷、時代大轉折時,這句經文都可以穩固我們動蕩與忙亂的心。它提醒我們: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祂是聖哉聖哉聖哉的一位,他的榮光充滿全地。
-
後疫情時代,博物館如何重振旗鼓?
如何領導一座無人參觀的博物館——荷蘭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6月1日,荷蘭梵谷博物館的觀眾在重新開館的第一天排隊等待入館參觀。6月1日,艾米麗•高登客(Emilie Gordenker)站在被向日葵環繞的梵谷博物館前的黃色地毯上。
-
基督教會如何應對疫情後的挑戰?
疫情對於當今世界影響深遠,對基督教會也是如此。身處後疫情時代,當下教會面臨著幾個方面的「痛點」,其中便包含奉獻減少,財務挑戰加大的問題。 後疫情時代,隨著各地教堂逐步開放恢復宗教活動,異端邪教對社會和教會的危害也有了新的變化。
-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2020年07月30日 14: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
大咖說|後疫情時代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來自相關主管部門、國際組織及文化產業界企業家、學者圍繞「文化共生 產業共融 美好共享——後疫情時代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展開討論,把握後疫情時代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共同探索新業態、促進新消費、培育新動能,以助力文化產業持久健康發展。
-
海聚英才 | 雲上對話 後疫情時代博物館如何「乘風破浪」?
後疫情時代,觀眾對博物館有哪些新訴求?策展人與研究者有哪些新方向?在7月15日進行的「博物館的力量——國際博物館人云上對話」上,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18家博物館及文化機構的專業人士參與「雲上分享」。「面對面」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沈辰介紹,他所在的博物館受疫情影響閉館4個月,於7月11日重新開放,閉館期間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探索線上活動的同時,還需要同步做好展館疫情防控工作。
-
「後疫情時代」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向善而為 逐光而行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王祖敏)一場突如其來並延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命運共同體」的含義。社會公民、企業、組織和機構如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也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熱門話題。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0年會上,中新網記者採訪了部分企業和社會組織負責人,他們的戰疫行動和思考也從不同角度回應了這一話題。
-
在銀川,後疫情時代教育培訓機構怎麼做?看看他們
11月27日,美智教育集團聯合十餘家知名校企線下舉辦了銀川教培行業發展論壇——「後疫情時代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本次論壇邀請了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教育家、藝術家以及企業家,以「後疫情時代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為主題,解讀銀川市場當下發展狀況、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的「影響與機遇」以及後疫情時代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
-
後疫情時代 太原樓市如何走?
種種數據表明,後疫情時代,受疫情壓制的需求持續釋放。疫情下半程,太原房地產市場如何走?市場積壓需求持續釋放供求同比上漲加速推盤、開盤熱銷……後疫情時代,太原房地產市場被疫情壓制的消費需求開始持續釋放。朗潤智業相關數據分析,太原市房地產市場始終堅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開發商資金壓力大,政府通過一系列財政政策,緩解資金壓力,助力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今年6月,商品房市場住宅仍佔主導地位,住宅市場多個項目集中入市,供求表現良好。
-
後疫情時代如何生活,張文宏醫生這樣說
論壇討論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援鄂醫療隊領隊朱疇文等醫務工作者暢談了他們對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思考。
-
威廉·莎士比亞故居將在八月重新開放
編譯|湯明明莎士比亞出生地信託基金會(The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管理著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五處房產,該信託基金會表示,在接收了90萬英鎊的撥款後莎士比亞故居預計將在八月一號重新開放。
-
後疫情時代 商業地產如何加速「重生」?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圓桌戰「疫」⑤|後疫情時代 商業地產如何加速「重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線下餐飲、零售商縮短營業時間甚至關停。為了與商戶共度時艱,很多商業地產運營者第一時間減租降費,謀求線上突圍,以救危機。
-
後疫情時代,線上教育如何開闢新藍海?
11月23日, 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在京開幕,大會以「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為主題,來自海內外的教育行業專家及從業者們從自身實際出發,並結合疫情帶來的影響,暢談了教育各細分領域的信心重塑與未來發展趨勢。後疫情時代,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如何融合發展?素質教育怎樣能成為一種「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