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學的朋友問,剛開始臨什麼帖比較好?今天我們讀兩則關於學書順序的書論:
唐人各自立家,皆欲打破右軍鐵圍,然規格方整,轉不能變,此有心無心之別也。然欲自然,先須有意,始於方整,終於變化。積久習之,自有會通處,故求魏晉之變化,正須從唐始。——清·王澍《論書剩語》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具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巘《學書論》
初學書法,一般從唐楷入手比較好,法度最完備,結體相對平正。就像小朋友學走路,先要站穩,才能在跑、跳中保持平衡。亦如對小朋友的教育,先要讓他懂得守規矩,長大了才會懂得如何在規矩之內變通,否則會變成「野孩子」。書法同理,如果不講究法度,任筆為體,就會是野路子。
法度規矩掌握到一定程度,可上溯魏晉,打破程式化的審美,體會自然天成的韻味。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平正」,並不是說像印刷體那麼刻板僵硬、四平八穩。唐代幾大經典名碑,內在變化都是很豐富的,充滿了動勢。如果我們看不到那些細微的變化,就很容易臨得死板。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字為什麼會顯得死板?如果所有筆畫起筆一樣,收筆一樣,粗細一樣,方向一樣,等距平行,就會顯得刻板;而經典作品,恰恰是相反的,起收不同,中段有粗細曲直的變化,筆畫與筆畫之間有俯仰、向背、開合、聚散等關係,仔細分析,並不是等距平行的。這些對立關係使一個字內充滿了矛盾衝突,也展現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柳公權《玄秘塔碑》
對比下來,我感覺幾大唐碑中,顏真卿《勤禮碑》變化最豐富,對立關係表現非常充分,對於理解「一點入帖法」也很直觀,所以常推薦作入門首選。當然,如果特別喜歡其他幾個碑,作為入門選擇,也並無不可。
顏真卿《勤禮碑》
將《勤禮碑》作為入門首選,並不意味著只會寫這個。實際上,我們通過臨習,掌握了筆法動作,理解了那些豐富的變化,換一個碑帖,依然看得懂,後來想學的話,隨時都可以臨習。
關鍵是首先理解要通透,這是第一階段的目標。我工作室的同學在一年內學完楷書、隸書、行書、草書之後,往往會說,臨什麼都是一樣的。我說能有這個感受,說明筆法真通了,發現無論寫什麼體,都不過是那些手腕動作。
筆法通透以後,我們一般主張上溯魏晉,這還涉及到「取法乎上」的問題,以後專門再談談。
這一階段就要「求精」,根扎得儘量深,所謂根深才能葉茂。打個比方,這就像我們的出身或血統,深入魏晉,血統是魏晉的,深入宋元,血統是宋元的。
魏晉書法的變化更加豐富、自然。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書法,不僅僅是把字寫工整漂亮,而是要講求韻味、趣味的。再深入進去,我們發現書法中其實蘊含著古人對宇宙、人生的認知和體悟,字只是載體。技近乎道。
路很遠,我們慢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