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佛門五祖弘忍讓弟子們以偈顯明自己修行的心得。首座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踏碓僧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據此,弘忍認為神秀未能明心見性,而惠能已然明心見性。是夜,五祖將惠能叫到自己房中,為其講《金剛經》,並將聖物袈裟傳承給他,惠能就此成為禪宗六祖。
惠能憑什麼得以傳承衣缽?就憑他已然「明心見性」,達到大自在大自由之境。
「見性」是禪宗的核心。見性之「見」是顯現的意思,「性」指佛性。意思是人心明澈,自性便自然顯現;反之,人心汙染不淨,則自性被遮蔽而無法顯現。人心與自性是本體與現象的關係。自性是絕對本體,人的所有心念都是自性所現之象。
自性是人人自然秉賦、天生就有的,無論善人惡人、凡人聖人,其自性是同樣的。然而,人的心念卻有是非善惡、妄念正念、淨與不淨之分。
惠能說過:「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其言外之意是:自性本來清淨,並無是非善惡正邪之分,但人心確實有淨與不淨之
分。人心淨與不淨是人自己造作產生的結果,人為造作則心生妄念,導致人心陷於不淨的境地。去除人為造作導致的妄念,則人心自然清淨。心不淨,則一切不淨;心淨,則一切淨。心去除了妄念,復歸清淨,叫做「明心」;心思清明澄澈,自性便無遮無蔽地顯現出其本來面目了,就達到了「明心見性」。
自性即自然性,只要是自然存在的東西,必然有此性質性狀和性能。只要是自然存在的東西,必然處於自然變化中,故曰自然變化性。自然變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融,無所不化,故曰自然大化性。自然大化性即自然存在的恆常變化而變化恆常性。因其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融,無所不化,即將一切包容於自身,融化於自身,從而使自身成為了唯一不二的存在,故此恆常變化而恆常變化性是絕對實體。
自性依其自身本來的性狀是無限變化、一絲不掛、了無執礙、無沾無染的,是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的,而其本體從來就存在,即既無生成之時也無滅亡之日的。自性依其自身本來的性質就是絕對無限唯一無二的存在,並處在恆常變化之中,任何東西都無法影響改變其絕對無限能動性。
自性是自然的存在,人心卻是人為的產物。自然與人為相對而立,自性自然無為而人心造作有為,自性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人心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心總是有為有求有欲有偏有執,而因為其有為有求有欲有偏有執,故而陷於不淨。有為有求有欲有偏有執就是背離自然,背離自然就是人為造作。因為人為造作,所以人心不淨。因為固執地以為人為造作妄想妄為的產物是自性本來的真實面目,故而妄念如浮雲蔽日遮蔽了自性,使自性不得如實顯現。
禪是一種培養和修煉心靈或心理素養的理論體系,即指導人們如何修煉和完善心靈以及如何培養自己良好心理素養的理論。從實踐上講,禪是在禪理論指導下的系統的心理修煉的方法,是通過集中注意力使心理活動進入有層次冥想的過程或方法,是讓人思想安定專一的思維修煉法。同時,它又是人們禪修到一定的層次或程度而證悟到自己的本性或心性即自性的狀態或水平。從禪修的目的上看,其根本目的是開啟生命智慧,培養積極心態。其實質是通過思維修煉,獲得心靈感悟,體悟人生真諦,解脫生活中的種種煩惱,提升精神境界即心境界。
本體論是關於世界的本源或基質的哲學學說或理論。通俗地講,就是世界到底是什麼或由什麼構成即構成世界及其中的客觀事物的最原初的東西是什麼,即關於普遍的東西即存在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學說,它實際上是人類對事物不變的本質或世界的本原的追問或探求。
惠能所說的「心」,實際上是現今人們所說的心理活動,包括需要、欲望、認知、智慧、念想或思維等;他所說的「心」造世界,實際上是人的心理創造或建造世界。人及其所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以及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都是由「心」造出來的,即它們生於「心」,是「心」造或生的觀念、想法、相等,人所生活的世界及其中萬物莫不具有心性,莫不留下心之作用的痕跡。
雖然外部的客觀世界及其中的一切事物顯現給所有人的都一樣,但由於人「心」不同,所以人對它們的認識、感受、體驗、欲求等也就有所不同,由此在每個人心中的世界及其中萬物因其心的作用而存在差異。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人心中的世界及其中萬物是心造的。
惠能的這一思想與當今西方建構主義思想有些類似,西方的基督教,依據西方的本體論思想確立了一個造物主——上帝,念求上帝豁免自己,使自己上天堂。惠能則不然,他告訴人們求助於自己,自己要對自己負責。惠能禪宗的根本和核心是「明心見性」,即讓人認識自己的心或自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所強調的修身養性的自我修養思想是一致的。他認為,佛者覺也,即覺悟了就成佛了,因此自己首先必須覺悟,否則誰也度不了你。
慧能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心」,而「心」是空,所以世界的本原最終歸結為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主要意思是:心與佛本來就是空的,因此,用心來看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空。既然心本來就是空,就無所謂抗拒外界的各種誘惑,任何東西、觀念從心上經過,都不會在空著的心上留下任何痕跡。因為心空,由心所生成的各種各樣的對外物如功名利祿情等的追求也是空。既然空,就無須追求它們,它們只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若這樣想開了,就不會為它們所困擾,就能夠保持心靈的寧靜、空靈,直接生成心地無非、無亂、無痴的戒定慧。
禪是一種心理學,惠能所開創的禪宗實際上也是一種心理學,他的「心」之本體論思想實質上就是他對心理的理解或界定。慧能認為,人作為生命體,因緣而聚而生成;生命體生成以後,要存活和發展,就會產生各種需要,需要就導致人動念,即產生各種想法或念頭,產生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把事物區分為好壞、優劣、主次、喜惡等,由此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或自己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在此基礎上,人在趨利避害的心理傾向驅使下,追求並想獲得自己喜歡的好、優等的東西,避開那些自己認為會危害自己的壞、劣、惡等的東西;有了追求,就有了擔心獲得不了,或獲得了又怕失去,想迴避卻迴避不了等煩惱,生出貪嗔痴之毒;有了煩惱就要解脫煩惱,中了毒就要解毒,這樣就入六門,觀自心,識自性,領悟到中毒和煩惱的根源,心生智慧,解脫煩惱。
自性本來清淨無染,由自性所生的現象本來也是清淨無染的。然而,由於人心的造作和執著,本來清淨的心就蛻變成了不淨的心。「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惠能禪宗的終極目標是找到心靈的淨土,到達快樂彼岸,其實質是實現心靈的寧靜祥和。它包括解脫煩惱、獲得並增長生命智慧、提升心境界。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諸多煩惱,這些煩惱實際上就是心理困擾。「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要順其自然,任一切現象自然顯現、自然流轉、自然生生滅滅,則一切現象都是自潔自淨而無塵可染的。惠能悟道偈體現的就是這種大自由大自在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