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2020-12-04 讀書文史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禪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出處背景

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結巴地叨叨出這麼一段話:「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聽了,眉頭緊鎖,總覺得差點意思,沒有滿意。

後來,一個大字不認、只會挑水劈柴的名為慧能(又稱「惠能」)的小僧,脫口而出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顯然,後者這偈要比前者聽起來要順暢許多,且見解也高明許多。

五祖弘忍聽了,高興不已。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註: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

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

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

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但是明鏡有時候也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時常擦拭它,以免它惹上灰塵,障蔽了光明的本性。總言之,有各種各樣不同版本的理解。不過,可以確切的一點是,我們對這的理解,大體是一樣的。

這也由此可見,中國人深受傳統的禪宗、佛道文化影響。

禪宗,「悟」之始終

禪宗,是我國古代的主導宗派,當年,六祖慧能所提出的「頓悟」學說,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被視為「經典」。即便到了如今,仍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且屹然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禪宗精神,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核心是頓悟。一個「悟」字,包含了許多的內容。「悟禪」、「悟佛」、「悟宗」、「悟道」……皆為悟。

人們通過讀經、打坐、悟道、修行等方式來「悟」之,感悟本源之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所說的「菩提樹」,尤為提一下。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修煉悟道的,六祖惠能也是在菩提樹下削髮受戒的。在《金剛經》裡,「菩提」為「覺悟」、「覺解」的意思,為此,菩提樹一度被視為神聖之樹,信仰之樹,寓意有「大徹大悟」的象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表達的,是一種悟道修行的高境界。這可以理解為人無物,物無人,一種萬事皆空的清淨、「無為」狀態

禪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處,也有本質的差別。

禪宗將一切的現象均視為一種「空」。在禪宗看來,一切皆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對象,而這些東西都是無窮盡的,繼而形成了不同的「相」,這些「相」共同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自然萬物。

而世界又是在不停地變化和循環流轉的,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一切又皆為因緣和合的結果。把這些視覺的表象抽空,使之與具體客觀之物脫離,那麼剩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禪宗看來便是「空」

所以,說到這裡,再回頭看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其實非常具有現代教育意義。

啟示

在這個快節奏的,喧囂的時代,人人都在忙著各種各樣的活兒。然而,很多人都是越忙越迷茫,越忙越困頓,越發失去自我。

這時,聽聽六祖慧能的這句禪悟,或許就能「柳暗花明」許多。

都說「世間萬物皆從無中來,到無中去」。我們人生中的許多煩惱,是自找的,學會「悟空」,便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禪宗所講的,一旦進入人與物一體,人無物,物無人的狀態,許多事情就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了。

「清淨」、「慈悲」、「平和」、「無我」……

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一切外部萬物之相都不存在了,就沒有了物相,也就不會再去惹塵埃了。

蘇東坡曾:「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陸遊曾說:「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關漢卿說:「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鳥巢禪師說:「來時無跡又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終歸黃土大地,生與死都是一樣的。

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實體,其實不過都是虛空的東西。

灑脫、自然,不爭不鬥,不憂不慮,任隨鬥轉星移,世事變幻,人生應皆能應得如雲水……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著名的佛門揭語,乃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作。,明鏡亦非臺菩提,實際上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境界,佛教的專有名稱稱之為三摩地或者無上正真。,何處惹塵埃心性,自性!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明鏡"又不是"臺"?這首畿子(有禪意的詩)初看覺得讓人感覺似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其實這裡"菩提"指"菩提樹,"明鏡"指"明鏡臺",樹和臺都是簡稱,那麼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菩提樹,本就沒有這種樹,明鏡臺,也不是明鏡臺。於是接下去,就是,本來這世界上就空無一物,哪裡來的東西粘上塵埃,塵埃又粘在哪裡?那麼這句話講了什麼意思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解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揭語是禪宗六祖南頓宗慧能,根據北漸宗祖師神秀的四句無相揭語所做。菩提本無樹:菩提是智慧的意思,是佛、緣覺、聲聞三種智慧,也可以稱為三種菩提,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如何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是如何來的?相傳唐朝高宗時期,有位有名的高僧,弘忍大師,是禪宗著名傳人,他是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唐鹹亨五年(674)十月二十三日圓寂,被後世尊為中國禪宗第五祖。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蘊含什麼道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著名的佛門偈語,乃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做。說起慧能,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位神人,這位神人就是神秀。話說禪宗五祖弘忍,這位老兄的五祖稱號,當然是後人給封滴。弘忍老兄收了眾多弟子,其中比較著名的弟子就是神秀同志。
  • 書畫定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畫定製收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和人的相遇是需要緣分的,和一本書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語我們很熟悉,傳說是六祖慧能修改神秀的詩句,在這本書中借不二這個角色,改出了另一版本,因為這個弘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了不二。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踏碓僧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據此,弘忍認為神秀未能明心見性,而惠能已然明心見性。是夜,五祖將惠能叫到自己房中,為其講《金剛經》,並將聖物袈裟傳承給他,惠能就此成為禪宗六祖。
  • 說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起源
    我們可能都聽到這樣一句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聽起來,會讓人心境平和,如沐春風。這番講話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批評大家的修行目的不純,只惦記著求取福報,反而對解脫輪迴不太上心——這很像王陽明對儒家的批評,讀聖賢書本來是要做聖賢的,但滿世界的人都把聖賢書當成求取功名利祿的工具,所以王陽明才來補偏救弊,讓大家不要忘記初心;第二個意思是要公開選拔繼承人,誰想參選誰就寫一首佛偈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 【問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句例】中英句例:於是火頭僧慧能在菩提樹下也作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處背景感悟
    出處背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菩提偈全文:【作者】惠能 【朝代】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出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佛經中充滿禪意的一句偈語,此中大有深意,它是我國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語中的一句,偈語,是附綴於佛經的一些感悟或修行中得到的體會而寫成的語句。慧能大師所作四句偈語完整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關於這四句偈語的來歷是這樣的,一日,五祖弘忍把座下弟子都叫過來,讓大家各做一首偈語,並說誰做的偈語有悟性,我就把宗祖的地位傳給他。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門前做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 ...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答|百度派 @邵飛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內心煩躁的夜晚。也撫平過我多少的內心傷痛。今天把它獻給你們,我最親愛的朋友們。我是這樣做的,每當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循環往復的配合押韻多重複幾次,往往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平息,消失無蹤。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呼吸是為你提供氧氣的,人沒有氧氣就會窒息而死,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呼吸對我們的重要性卻很少人知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
    答|百度派 @邵飛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內心煩躁的夜晚。也撫平過我多少的內心傷痛。今天把它獻給你們,我最親愛的朋友們。我是這樣做的,每當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循環往復的配合押韻多重複幾次,往往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平息,消失無蹤。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曾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法師還說過:「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有人知道這兩句話的意思嗎?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宣化上人
    六祖大師和神秀法師的兩首偈頌◎ 宣化上人神秀法師那首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休使惹塵埃。這個身,是菩提的一個種子,就比方菩提樹一樣;人的心,就好像一個明鏡一樣。所以他說「時時勤拂拭」,就是叫你常常修行,時時都要修行。「休使惹塵埃」,你不要叫它掛上塵埃了。所謂「今日擦,明日蹭,擦來擦去如明鏡。」你把塵土都擦去,那個明鏡光就現出來了,就沒有細惑了。所以說「時時勤拂拭,休使惹塵埃」,這也對的;這是在沒有開悟以前的人,應該遵守這種的道理。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倦了來此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佛意禪明,在紅塵世俗中也是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