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突訪駐伊美軍引發眾怒 伊拉克政要問我們是美國一個州嗎?
據美聯社報導,川普總統的突訪伊拉克之行可能平息了國內對他尚未訪問戰區的批評,但這激怒了伊拉克的政界人士,周四他們要求美國從敘利亞完全撤軍。美國總統前往衝突地區的行程通常是極為秘密的,並受到嚴格的安全措施的限制,川普也不例外。直到川普離開伊拉克前幾分鐘都很少有人知道美國總統就身在伊拉克。但伴隨這次訪問而來的是伊拉克試圖遏制外國對伊拉克內部事務的影響,這已成為巴格達的一個熱門政治話題。
-
俄外長美國務卿為何前後腳訪兩伊?五常對伊核問題表態南轅北轍
美國務卿突訪伊拉克美國國務蓬佩奧7日晚突訪伊拉克,會晤伊拉克總統、總理,討論美國對伊朗「襲擊威脅」的擔憂,要求伊拉克保障在伊美國人的安全。蓬佩奧ziliaot蓬佩奧7日原定訪問德國,他突然取消訪德行程,在嚴密安保下突擊訪問伊拉克,停留4個小時。
-
伊拉克議員很不爽:川普一聲不吭溜進來,當我們是美國一州?
【文/觀察者網郭涵】 當地時間12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乘專機突訪伊拉克探望當地美軍,還不忘表示美國「不當免費世界警察」。 但在伊拉克國會議員看來,川普自己就做了回「世界警察」——一聲不吭踏上別國領土,臨走也不見國家元首,是對伊主權的「侵犯」。有議員直接質問:「伊拉克是美國一個州嗎?」
-
伊拉克「管束」什葉派民兵
伊拉克「管束」什葉派民兵王宏彬伊拉克總理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1日頒布命令,要求所有什葉派民兵武裝關閉各自的辦公機構、接受軍隊全面領導。命令8月1日開始執行,要求這些武裝組織關閉各自設立的總部、辦公室和檢查站,否則將被視作「非法組織」。伊拉克戰爭2003年爆發,什葉派民兵武裝逐漸坐大,在伊拉克社會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什葉派民兵武裝領導人主導的競選聯盟在2018年議會選舉中贏得第二多議席,與議會第一大黨團、由什葉派領導的另一個聯盟聯合組閣。
-
伊拉克有美軍駐紮空軍基地再遭襲 蓬佩奧坐不住了
圖源:俄羅斯衛星網海外網1月13日電 當地時間13日,美國務卿蓬佩奧發文表示,對伊拉克空軍基地再次遭受火箭彈襲擊感到憤怒,祈禱傷者可以儘快康復,並呼籲伊拉克政府追究發動襲擊的肇事者責任。
-
空襲伊拉克敘利亞什葉派武裝目標 美國劍指伊朗
美國國防部12月29日說,美軍當天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境內一個什葉派武裝目標實施精準打擊,以報復該武裝襲擊伊拉克軍事基地、致死美方人員。這支什葉派武裝據信受到伊朗支持。美國官員警告,美方可能採取「額外行動」震懾伊朗及其幫手。
-
伊拉克泥沼出路何在 增兵未必是特效藥(圖)
當天,蓋茨突訪巴格達,他將收集對伊拉克局勢的看法和應對的意見。新華社發 12月20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正在考慮是否向伊拉克增派臨時部隊,不過目前還沒有做出最後決斷,要等新任國防部長蓋茨就此提出具體建議後做決定。而正在伊拉克訪問的蓋茨已會見了駐伊美軍的地面指揮官,聽取了他們的意見。蓋茨說:「很顯然,我們討論了增兵的可能性……以及增兵可能達到的目標。」
-
美國伊拉克問題小組報告評價主流輿論褒多於貶
然而,即使是布希真的會接受報告的主要建議,要實現報告和他本人提出的讓伊拉克政府有能力「自立、自衛和自理」的目標,也頗為不易。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正面臨三大棘手難題: 第一是軍事難題。報告提出「如不出意外,於2008年第一季度撤出美軍主要作戰部隊」。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就必須使伊拉克軍隊有能力單獨作戰並負起安全責任。
-
伊拉克安全惡化凸顯教派分裂加劇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27日發生至少10起汽車炸彈襲擊事件,造成30多人死亡、150多人受傷。根據美國「伊拉克戰爭期間平民死亡人數統計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當天,伊拉克5月份已有759名平民死於恐怖襲擊和暴力衝突。
-
伊拉克:百廢難興?
安全威脅猶顯今年1月17日早晨,薩德爾城18歲中學生賽義夫·阿卜杜勒·薩達走在上學路上,一枚綁在摩託車上的炸彈讓他從此失去右腿。這枚炸彈,還有幾分鐘後的另一枚,一共殺死了十幾名伊拉克人,大部分是每天守著繁忙路口等待打零工的百姓。病床前,賽義夫的父親說:「我們一直活得戰戰兢兢,擔心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孩子身上。襲擊無辜百姓到底誰能得到好處?」
-
東方曉:美國會失去伊拉克嗎?
「如果布希政府剷除薩達姆的結果僅僅是替敘利亞和伊朗消滅一個勁敵、並讓長期敵對的敘利亞、伊朗和伊拉克走到一起,美國人大概『連腸子都會悔青』。」 事件 11月21日,伊拉克敘利亞在斷交24年後恢復外交關係,同時,伊朗總統內賈德邀約伊拉克、敘利亞首腦舉行中東三大國峰會。
-
伊拉克與周邊國家關係之五:伊拉克與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沙烏地阿拉伯曾多次呼籲美英聯軍立即停止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並要求通過聯合國這一合法渠道和平解決伊拉克問題。沙烏地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是伊拉克西南部的重要鄰國。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建立了龐大的阿拉伯帝國,到8世紀時帝國的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16世紀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包括兩河流域、阿拉伯半島在內的廣大地區。
-
伊拉克周邊國家承諾支持伊恢復安全和穩定
新華網安曼10月23日電 (記者蘇小坡 於曉華)為期一天的第五屆伊拉克和周邊國家內政部長會議23日在安曼閉幕,與會各國承諾支持伊政府為恢復國家安全和穩定所付出的努力。 伊拉克內政部長布拉尼在會議發言中說,伊拉克和鄰國在制止武裝人員和可疑資金從邊境滲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合作和協調現在要好多了」,但他仍然呼籲與會各國加強情報和邊境控制。 敘利亞內政部長馬吉德表示,敘伊關係已得到明顯改善,敘利亞將持續幫助伊拉克消滅恐怖主義,不會成為武裝人員威脅伊拉克安全的「跳板」。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約旦對伊拉克政府恢復國家穩定的努力表示讚賞。
-
伊拉克戰爭10周年親歷者講述:沒有人喜歡美國
本報記者訪談廣州的伊拉克人 講述他們眼中的戰亂 伊戰十周年親歷者說 編者按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10年來,這場戰爭到底改變了什麼? 美國最新研究報告稱,這是一場對美國與伊拉克來說「雙敗」的戰爭。
-
美軍在伊拉克去留兩難
由於這一行動直接挑戰伊拉克主權,加之美軍長期駐紮在伊拉克積怨甚深,1月5日,伊拉克國民議會通過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決議,要求結束外國軍隊在伊拉克的駐紮。這一表決明顯針對駐伊拉克美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總統川普相繼表態,美國不會理會伊拉克這一要求。1月16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喬納森·霍夫曼重申,目前美國不打算從伊拉克撤軍。
-
伊拉克的庫德人
庫德文的書寫在伊拉克和伊朗用阿拉伯文字母,在土耳其和敘利亞用拉丁字母。 歷史上,奧斯曼帝國瓦解後,庫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其中伊拉克境內的庫德人佔伊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是伊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
美英「震懾」行動震撼伊拉克 4%的美國人感到害怕
美英地面部隊攻佔巴斯拉據B BC報導,美英聯軍22日攻佔了伊拉克南部重鎮巴斯拉。在此之前,駐守巴斯拉的伊拉克常規部隊已經在美軍炮火的猛烈打擊下撤離,但精銳的伊拉克安全部隊仍繼續對美英聯軍進行了長時間抵抗。美國中央司令部官員22日宣布,美軍已經佔領伊拉克南部幼發拉底河畔城市納西裡耶。納西裡耶距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約320公裡。
-
美國四處遊說「倒薩」 伊拉克忙著「洩火」(圖)
隨著美國的「倒薩」之聲越發響亮,伊拉克也加緊了爭取阿拉伯國家同情和支持的努力。伊貿易部長薩利赫20日接受半島電視臺採訪時稱,「目前,伊拉克受到來自美國、英國和以色列的嚴重威脅。因此,我們希望所有阿拉伯兄弟和伊拉克人民一起保衛伊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這位官員宣稱,美國和它的盟國企圖重新規劃中東地區版圖,以便達到從伊拉克開始分隔阿拉伯世界的設想。
-
「震懾」行動震撼伊拉克
美英地面部隊攻佔巴斯拉 據 B BC報導,美英聯軍22日攻佔了伊拉克南部重鎮巴斯拉。在此之前,駐守巴斯拉的伊拉克常規部隊已經在美軍炮火的猛烈打擊下撤離,但精銳的伊拉克安全部隊仍繼續對美英聯軍進行了長時間抵抗。
-
伊拉克被美國打的有多慘?
前兩次戰爭美國皆以失敗而告終,而海灣戰爭美國卻以不負吹灰之力贏得了最終的勝利,終於讓美國找回了一次成就感。在與伊拉克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投入了大量的新科技武器,還組織了一支來自39個國家的聯軍共計80萬人,打的伊拉克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