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56支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大家耳熟能詳。
然而實際上還有數個群體,不為大眾知道。他們就是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1、為什麼叫做未識別民族?
是祖國不認他們麼?不是!主要是很難界定,為了此事,我們國家還在人口普查的時候專門做過調查,但是因為資料不足、數據不足、劃分民族的標準未統一,造成民族劃分仍有許多錯誤,再加上中國的民族理論吸收了西方觀念,希望能以「血緣」能重新劃分民族,因此造成了許多未識別民族。
2、未識別民族的身份證和其它的有什麼區別?
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的中國國民,其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會填上人群(未識別民族)的名稱。例如人在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為:人。
3、未識別民族有多少個?
這裡所說的未識別民族,是指官方分類中未歸入任何民族的群體,比如阿布達裡人官方分類歸為維吾爾族,就不作為未識別民族來統計了。這樣算下來,未識別民族還有5個。
4、未識別民族具體有哪些?
4.1、蔡家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現有人口約4萬人)
蔡家人,又被稱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國未識別民族,也是分布在貴州安順、清鎮、畢節、六盤水及雲南昭通彝良、鎮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古時和其他民族並稱為西南九夷蠻。蔡家人具有單一獨特的語言(蔡語);有獨特的工藝(如祖傳的擀氈、種痘); 婚喪禮節與其它民族不同,民族習慣還保留得比較完整。各地臨居的民族對蔡族都有相應的稱呼,蔡家人自稱「門你」(men31ni33),本地官話叫「蔡家」,彝語稱「啊武哪」,苗族稱「啊烏」或「斯聶」,水族稱「樓慢」,布依族稱「布慢」或「布阿武」等。在過去,由於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誤解,蔡家人又被眨稱為「蔡兜兜」或「蔡家苗」,但是蔡家人堅信不移地共認自己是「蔡族」。
4.2、人(讀deng,音同燈)
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區的人,總計有5萬多人。居住在察隅的人共有13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實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
解放前,絕大多數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人備受歧視,被蔑稱為「猴子」、「野人」,有人把人稱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開化的人」。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生活。在黨和政府帶領下的民主改革後,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在黨和政府帶領下,人家家戶戶住在綠樹掩映的木樓裡,人人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好。
4.3、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庫中無)
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庫中無),中國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族群,他們沒有文字,自稱是上古傳說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後代,是一個有待識別的民族,他們卻擁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
有說法稱,關嶺等地的革家人是在清朝鹹豐年間由黃平先後遷徙來到的,當時把這種遷徙叫「走南龍」。他們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公安部「公治2003118號」批覆明確革家在身份證辦理中民族欄目填為「革家人」。
4.4、夏爾巴人
夏爾巴是一個散居在中國、尼泊爾、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喜瑪拉雅山脈兩側的民族,操藏語族夏爾巴語,但無文字,書面使用藏語。1980年(陳乃文考察時期)存約4萬人,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中國西藏境內有約1200人。西藏的夏爾巴人,主要聚居在聶拉木縣樟木鎮立新村、雪布崗村和定結縣陳塘鎮,或樟木溝和陳塘溝。
神秘的珠穆朗瑪峰滋養著夏爾巴人,同時也賦予了夏爾巴人神秘的色彩。在夏爾巴人的歷史中有著這麼一段神秘的往事。相傳,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有一種叫雪人的神秘的生物,而最早發現這種神秘生物的就是當地的夏爾巴人。
雪人傳說中它是介於人與猿之間的神秘生物,身軀龐大,紅髮披頂,全身裹滿灰黃色的長毛。它時而溫和,時而彪悍,有著掌控一切的力量;它步履快捷,自如穿梭於不同的空間,所到之處都留下神秘的氣場。夏爾巴人(Sherpa),又稱:雪巴人、謝爾巴人。是尼泊爾和印度的山地民族,以「喜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稱。
1983年陳乃文考察時期存約4萬人,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中國西藏境內有約1200人。夏爾巴人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名字與藏族相似。但有種姓,同種姓不婚,一般也不與外族通婚。宗教信仰為藏傳佛教,以薩迦派和噶舉派為主,保留有較多的原始信仰。夏爾巴人忌食魚、狗和小牛,由於受印度教影響,雖不忌牛肉,但從不主動屠宰牛。主食以玉米為主,講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調味料。
4.5、穿青人
穿青人早期叫「裡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 ,後期叫「穿青」。之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例如貴州的穿青、廣西的六甲等。」(見1978年9月,政協全國委員會民族工作組《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
穿青人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未識別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譜、墓碑記載和傳說中,他們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廬陵縣 」 。其淵源存在諸多爭議,近年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研究。
現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畢節市、貴陽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個市(州)所屬的二十多個縣(市、區)。此外雲南鎮雄一帶也有人自稱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們身份證上的民族欄標註的大都是白族,雲南省境內的官方數據已無穿青人這一待定民族。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其中,畢節市的織金、納雍兩縣在當時已分別超過二十萬 。
就如《綏蒙輯要》中題為《中華民族》的開篇中所說:
「中華民族,都是黃帝子孫。因為受封的地點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為氣候懸殊,交通阻隔,而有風俗習慣之不同,語言口音之歧異,雖有漢滿蒙回藏等之名稱,如同張王李趙之區別,其實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樣,因為我們中華,原來是一個民族造成的國家。」
不論什麼民族,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不同的民族,就像一家人兄弟姐妹各有各的性格喜好一樣;但對外,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