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梁鴻:城市文學與農村文學不應對立

2020-12-18 大洋網

備受關注的2019廣州國際文學周近日落下帷幕,作為本屆文學周重點活動之一,首次「北上廣文學對話」格外引人關注,這是北上廣三地首次以文學名義進行的城市對話,邀請了來自北上廣的十多位知名作家到場,探討城市文明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學如何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來自北京的知名作家梁鴻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認為,城市文學和農村文學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沒必要把兩者對立起來。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兩者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她認為,對於作家而言,只能是去觀望,站在城市去看農村,或者站在農村去看城市,在不斷的觀望中可能會看見事物的本質或者差異,但對於城市與鄉村在寫作邊界上的模糊,對於作家而言其實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梁鴻,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出版非虛構文學《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學術著作《黃花苔與皂角樹》《「靈光」的消逝》;小說集《神聖家族》等作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蔡凌躍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蔡凌躍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蔡凌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馮秋瑜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梁鴻:我們沒有能力和耐心去想像一種不一樣的農村
    孟繁華指出,農村地區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後有了很大改觀,但與此同時農村文明也徹底崩潰,這是因為農村文明的載體——青年人和知識分子——逐漸離開農村,剩下的留守兒童與老人則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苦苦支撐。在成熟的農村文明和農村經驗崩潰的同時,新的城市文明仍未構建起來,這是當下城市文學「不好看」的原因。「中國當代文學的巨大問題就是作家沒有能力和願望去面對中國的精神難題。」
  • 梁鴻:用文學解讀的鄉愁
    梁鴻,圖源網絡繼《「靈光」的消逝》、《外省筆記》之後,《作為方法的「鄉愁」》(中信出版社出版)是著名作家、評論家梁鴻的第三部文學評論作品。在本書中,梁鴻試圖通過對《受活》核心詞語和象徵符號背後所涉及到的詞義變遷、歷史語境和種種社會生活衝突性存在的分析,尋找敘事的秘密、探尋社會生活的精神內核。梁鴻認為,把「鄉愁」作為方法,意味著以此出發,把自己置身於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的種種。對於文學批評者來說,則是要以此感受文學中所透露出的情感信息。「鄉愁」包含著對詞語的回憶,它是人們以人文主義態度進入語言之時的基本方向。
  • 鄉土文學,一個概念已然終結?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梁鴻近年來一直做鄉土文學方面的課題,這兩年的寒暑假裡,她在家鄉的村莊住下,感受,體驗,做調查,希望與鄉村現實更近一點,「為什麼我做這件事?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滿足文學與現實的關係。我一直想,當代鄉土文學的審美與現實之間,是不是有某種困境?作家與當代鄉村現實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 《四象》:梁鴻的「文學太極」,現實與虛擬的相生相剋
    梁鴻,文學博士,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一名教授。她一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的文學研究,鄉土文學與鄉土中國關係研究。代表作有《出梁莊記》《中國在梁莊》《神聖家族》等。掙脫非虛構文學的框架,完成挑戰與創新的新形式梁鴻,一直以來是國內非虛構文學領域的標誌性作家之一,由於她本人一直都是從事學術研究,所以經常會對於文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繫產生懷疑,甚至感覺那種「虛構的生活」跟現實世界並沒有任何的聯繫,這也給予她的心靈上一次猛烈的撞擊
  • 梁鴻文學評論三部曲收官 解讀閻連科的文學世界
    【深圳商報訊】(記者 劉悠揚)繼《「靈光」的消逝》《外省筆記》之後,梁鴻文學評論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作品《作為方法的「鄉愁」》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該書試圖通過對著名作家閻連科代表作《受活》核心詞語和象徵符號背後所涉及的詞義變遷、歷史語境和種種社會生活衝突性存在的分析,探尋社會生活的精神內核。
  • 梁鴻:從女性文學的角度來理解門羅的作品
    西方文學向來兼容並蓄,對女性的男性的乃至同性的都不排斥。對女性文學從來是接納包容的,比較鮮明的代表是萊辛的《金色筆記》。她更是笑言,這次一群老頭把一個獎給了一個老太太,做對了。對於門羅的作品特色,梁鴻教授認為她的作品生活化的氣息很濃厚,致力於關注生活的細微之處,文字中的內在情緒並不尖銳,是非常平和的。
  • 梁鴻:我並不是一個完全的鄉土作家
    [摘要]梁鴻作品裡的「外省」泛指的是生活在北京、上海這些中心文化圈之外,又想湧進去的人。我說的「外省」,也指的是現代文學時期北京、上海兩大文化圈之外,跟原來的中原文化、鄉土文化都不一樣。再加上前後腳推出的文學評論集《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讀者面前的梁鴻,不再只貼有「鄉土」一個標籤。值得一提的是,《外省筆記》是梁鴻本人的博士論文,也即其學術專著的起點。藉此次新版推出之機,我們或許可以重新發現一個不同的梁鴻。
  • 李敬澤、梁鴻等開講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
    2020年12月11日晚,李敬澤、梁鴻、徐則臣、笛安在南方周末2020 N-TALK「文學之夜」現場,分享了他們和文學的關係。 「完全稀裡糊塗不知道該幹什麼的情況下,整天在那兒看書,突然有一天看到一本小說覺得挺好,一個作家居然對我這樣陌生人的想法知道得如此清楚,而且表達得如此完美,當作者也挺好。」於是他開始寫小說,從23歲那個暑假至今。 徐則臣認為,寫作巨大的功能是補償,寫那些渴望但無法得到的生活。他從小生活在貧瘠的農村,幾個月吃不上肉,最吸引他的是大冬天去縣城的大澡堂子裡洗一個溫暖的熱水澡。
  • 人不能只擁有一種生活,於是有了文學|李敬澤、梁鴻、笛安等邀你共赴N-TALK「文學之夜」
    麥家、李洱、陳彥、付秀瑩四位作家共同分享創作歷程和經驗,暢談對文學的思考。李敬澤、梁鴻、笛安等知名作家,與廣大讀者在文學中一起體驗新的想像。李敬澤:身處文學現場 文學編輯、文學評論家、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前任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持續至今的「文學職業生涯」,有著無數的光環。
  • 六位作家談「傳統文學VS網絡文學」
    來源標題:六位作家談「傳統文學VS網絡文學」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傳統文學VS網絡文學六家談」8月12日上午在十月文學院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敬澤、著名作家梁曉聲、梁鴻與網絡文學作家蔣勝男、董哲、紅九就相關主題進行座談。
  • 人不能只擁有一種生活,於是有了文學|李敬澤、梁鴻、笛安等邀你共...
    再次溫暖回歸,並有幸邀請到李敬澤、梁鴻、笛安等知名作家,與廣大讀者在文學中一起體驗新的想像。李敬澤:身處文學現場 文學編輯、文學評論家、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前任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持續至今的「文學職業生涯」,有著無數的光環。
  • 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李敬澤、梁鴻、徐則臣、笛安開講
    2020年12月11日晚,李敬澤、梁鴻、徐則臣、笛安在南方周末2020 N-TALK「文學之夜」現場,分享了他們和文學的關係。「完全稀裡糊塗不知道該幹什麼的情況下,整天在那兒看書,突然有一天看到一本小說覺得挺好,一個作家居然對我這樣陌生人的想法知道得如此清楚,而且表達得如此完美,當作者也挺好。」於是他開始寫小說,從23歲那個暑假至今。徐則臣認為,寫作巨大的功能是補償,寫那些渴望但無法得到的生活。他從小生活在貧瘠的農村,幾個月吃不上肉,最吸引他的是大冬天去縣城的大澡堂子裡洗一個溫暖的熱水澡。
  • 梁鴻:我不是鄉土作家,我寫的是人
    梁鴻:村莊是家族形態,小鎮則是集貿市場,不是實體,而是各種生活的聚集。相對於大城市,小鎮更穩定,很少變動;但與村莊比,小鎮又顯得活躍。說小鎮不是實體,因為農村人會嚮往去城市生活,但不會嚮往到小鎮去生活,在他們的眼中,小鎮被徹底忽略。  我寫小鎮,沒什麼特別含義,僅僅是因為對那裡比較熟悉,並沒打算從農村寫到小鎮,再從小鎮寫到城市,我沒有這樣的計劃。
  • 知名作家錦州行 // 全國知名作家以文學的名義歌頌錦州
    9月17日,錦州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用文學為時代謳歌,用文學讚美中國力量——數十位在國內文壇具有舉足輕重的知名作家在金秋時節來到錦州,參加在這裡舉行的《民族文學》頒獎典禮,並同時開展「知名作家錦州行」文學實踐活動。
  • 李敬澤、梁鴻等開講南方周末N-TALK「文學之夜」_發現頻道_中國...
    2020年12月11日晚,李敬澤、梁鴻、徐則臣、笛安在南方周末2020 N-TALK「文學之夜」現場,分享了他們和文學的關係。  「完全稀裡糊塗不知道該幹什麼的情況下,整天在那兒看書,突然有一天看到一本小說覺得挺好,一個作家居然對我這樣陌生人的想法知道得如此清楚,而且表達得如此完美,當作者也挺好。」於是他開始寫小說,從23歲那個暑假至今。  徐則臣認為,寫作巨大的功能是補償,寫那些渴望但無法得到的生活。他從小生活在貧瘠的農村,幾個月吃不上肉,最吸引他的是大冬天去縣城的大澡堂子裡洗一個溫暖的熱水澡。
  • 梁鴻:非虛構文學仍然是文學,而不是事件的流水帳式記錄
    梁鴻,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非虛構文學著作《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曾獲「首屆非虛構大獎·文學獎」、「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等多獎項。梁鴻:非虛構寫作的人物與結構(一)01 什麼是非虛構文學?「一種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說家的直覺洞察力去記錄當代事件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形式」。
  • 作家對鄉土文學不熟悉 中國鄉土文學被冷落
    於是,官場文學、小資文學、情愛文學泛濫,這些作品極力渲染都市人對燈紅酒綠的沉迷,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在這種情形下,最具生命力和最震撼人心的鄉土文學,正逐漸被冷落和遺忘。    事實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城市題材的作品寫來寫去,內容大致雷同,有新意的不多。
  • 梁鴻文學評論集新書上市 探討「河南人」背後的鄉土中國
    繼本月推出新作《神聖家族》後,作家梁鴻的兩部文學評論集《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然而,河南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區,卻在歷史長河中漸漸失去了中心地位,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淪為了長期的「外省」和「他者」,並陷於一直試圖接近中心卻又不被接納的錯位與尷尬之中。作家梁鴻的文學評論集《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從「外省」的獨特的角度,對20世紀河南文學進行了解讀,並對中原的文化特質進行了探索。
  • 以文學的名義歌頌錦州 ——記「知名作家錦州行」文學實踐活動
    9月17日,錦州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用文學為時代謳歌,用文學讚美中國力量——數十位在國內文壇舉足輕重的知名作家在金秋時節來到錦州,參加在這裡舉行的《民族文學》頒獎典禮,並同時開展「知名作家錦州行」文學實踐活動。
  • 作家梁鴻、詩人歐陽江河談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距離上一次拍紀錄片《海上傳奇》已時隔十年,這一次,電影的「主角」是一群作家。《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從2019年的呂梁文學季開始講起,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們悉數出鏡:出生於上世紀50、60、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梁鴻,成為影片最重要的述說者,莫言、蘇童、歐陽江河也有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