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凡)
在遙遠的古代,車馬傳書慢,天邊落孤鴻,身在他鄉為客的遊子,心中總是藏著一縷鄉愁。無論有什麼樣的身份,處在何種地位,這一個共同的思念,卻永遠無法改變。隔著迢迢山水,遙望千裡之外,是他們都曾做出過的舉動。在那些古詩當中,依然還可以看到他們,對月寄懷,思念故鄉的身影。可是千絲萬縷的鄉情,又豈是短短幾句古詩,能夠寫盡。一首短詩,難解心中之念,思鄉情濃,遙憶窗外梅花,王維這首詩,可謂將思鄉之情,寫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
常年隱居孟津之地,遠離故土,王維的晚年,雖然過得逍遙自在,寄情山水,不問紅塵。但是在他的心中,終究沒有放下對於故土的思念,尤其是隨著年事已高,落葉歸根的情懷,更是時常在他心間蔓延。那裡的一草一木,都讓他感到深深的眷戀和牽掛,忘不掉,放不下,故鄉的模樣,早已深入骨血,刻在心上。
即便他已經離家多年,但是卻依然能夠時常感受到,那種無比親切的呼喊。在他的夢境,經常會看到一樹梅花,在窗外盛開,那是他記憶中的風景,也是多年來,一直珍藏的心事。他所有的心緒,都在這首古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雜詩三首·其二》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每一位這樣的遊子,在平日間都會隱藏起自己的心情,在他人面前,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這種心情,卻又是如此難以掩蓋,想藏都藏不住。尤其是在面對故鄉來客之時,心中的激動之情,更是難以言表。仿佛可以從對方的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種非常熟悉的氣息,親切而又遙遠。
《增廣賢文》中有言,「美不美,山中水,親不親,故鄉人」,想必王維在做這首詩的時候,應該也是這樣的感受。在萬水千山之外,能夠有幸遇見同鄉之人,縱使兩人不曾相識,但是給彼此的感覺,卻比多年的好友還要親密。如此情形,就宛如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全是記憶中的滋味。
少小離家,老大未歸,當初的一切,對現在的他來說,可能都已經變得陌生。空懷舊夢,物是人非,是他最不願意接受的景象。看著眼前遠道而來的故土之客,他忍不住顫抖著說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這一句,與宋之問筆下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給人的感覺,頗有神似之處。既想了解心中牽掛的地方,究竟是否改變了模樣,可是又害怕聽到,讓他憂心的事情。這是一種矛盾而又複雜的心情,說不清,也道不明。
最後,他終究沒有說出心中的千言萬語,只是抱著一絲試探的心緒,忐忑不安地輕聲問了一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句疑問,包含了太多的情緒和掛念,他真正想要問的,定然不是那一樹梅花,是否已經開放。
而是想要通過此事,來判斷故鄉的一切,是否依舊安好,他所牽掛的人和事,是否還依然健在。這樣的問候,如此情真意切,而又小心翼翼,這一首古詩,把他當時的心情,體現的是那麼真切,讓人為之動容。
一首短詩,難解心中之念,思鄉情濃,遙憶窗外梅花。曾經多少宦遊人,葬入時光無處尋,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都沒能葉落歸根,這是一種流傳千年的遺憾,到頭來,終究是一聲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