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維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芭芭拉·拉夫尼克介紹該館的「鎮館之寶」-骨笛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林維):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接力」活動在線上進行,讓全球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全世界博物館的珍藏,實現在雲端共享人類文明精髓的願景。
北京時間9日8日下午15:30,斯洛維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芭芭拉·拉夫尼克女士通過視頻方式,向全球觀眾介紹了該館的「鎮館之寶」——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一支來自6萬年前的骨笛。她說:「或許有人認為,斯洛維尼亞國家博物館最珍貴的寶物是會是黃金、耀眼的寶石或者珍珠,但是錯了。事實上,我們博物館最重要的『鎮館之寶』卻是這個小小的骨製品。這件文物的歷史可追溯至六萬年前,是一隻由尼安德特人製作的笛子。這件文物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有自己的文明,並且他們非常注重如何生活。25年前,這支骨笛從一個洞穴遺址出土,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在常規挖掘工作中發現了它……」
來自全球16個國家級博物館的館長們組成的「館長天團」,通過8K拍攝展示+5G直播+AR沉浸的最新技術,帶領觀眾在線領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和館藏珍品。
這正是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發起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的亮點。在接下來的數日,包括大英博物館、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阿根廷國家美術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等博物館也將參與此項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博物館協會今年發布的兩項研究證實,全球博物館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疫情期間,8.5萬家博物館曾閉館,佔到全球博物館總數的近90%,全球近13%的博物館可能永久關閉。
在日前舉行的活動啟動式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宣讀了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的賀信,賀信寫道,此次雲端看展活動,也是全球博物館界代表面對後疫情時代困境做出的一種回應。希望藉此機會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博物館長久合作共贏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發,推動博物館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6位館長以在線接力的方式講述本館珍藏特色,闡釋文物蘊藏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全新的技術手段讓觀眾足不出戶即可遍賞世界文明之精華,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相知無遠近,交流無隔閡,全球博物館秉承行業使命,攜手同行、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以一次團結的接力傳遞友誼、增強信心,彰顯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互學互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