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聯合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8月14日開幕,將持續至10月13日。本次展覽精選青銅器文物140餘件,系統展示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的藝術,包括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此次利用寶雞出土青銅器策劃青銅器與金文的主題展覽,將青銅器與金文相結合,從文字的書法藝術和文化內涵角度解讀上古社會的核心物質遺存,進而揭示其中蘊含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成果,是本展覽的一大特色。
長銘青銅器悉數展出
青銅器是我國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存,青銅器裡鐫刻的金文上承甲骨文,不僅記錄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時期、地區、族群的禮儀生活與文化偏好,刻畫了上古時期中國社會形態的演變軌跡。
此次展覽嘗試從歷史、藝術、社會、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解讀商周秦漢時期的青銅禮器。從青銅器與金文的角度深入展示中國青銅時代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信仰內涵的展覽,近年極其罕見。一是因為代表性的有銘青銅器數量少、分布廣、等級高,二是因為金文資料古奧難懂,策展難度較大。
展覽遴選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143件,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參展展品均具有非常顯著的代表性,多數展品的等級高、品質好。所有文物中,一級品65件、二級品62件、三級品11件。多數展品不僅器形莊重、典雅,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較長,內容極其重要。
以器類而言,西周一代銘文最長的圓鼎是毛公鼎(497字),銘文最長的方鼎是方鼎(116字),銘文最長的簋是牧簋(存211字),銘文最長的簠是伯公父簠(61字),銘文最長的盉是衛盉(132字),銘文最長的觥是折觥(40字),銘文最長的爵是伯公父爵(14字),銘文最長的盤是逑盤(372字),銘文最長的匜是匜(157字)。這些長銘青銅器悉數出土於寶雞周原地區,除毛公鼎、牧簋外,其他諸器都將在本次展出中嶄露真容。
此外,何尊、牆盤、逑盤、利簋、害夫簋、秦公鎛等重要展品既是代表器又是標準器,銘文中記載的重要人物、重要時間、重大歷史事件對於認識中國古代歷史、傳承中華早期文明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和意義。
在銘文展示方面,展覽儘量將青銅器銘文以完整、清晰、可觀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蓋上有銘文的青銅器儘量分離展示。在重點展示青銅器銘文的基礎上,突出展示青銅器造型的莊重、美觀,使整個展覽有得看、值得看。青銅器銘文以照片、拓片、視頻解讀、多媒體數控等多元手段,立體化呈現在展覽的各個位置,釋文以簡體形式對應排列,方便觀眾閱讀、參觀。
三個單元展示文化遺存
展覽分為金文的藝術、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個單元,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
「吉金文字 交相輝映——金文的藝術」單元重點介紹寶雞出土金文的書法、藝術特點,用大量代表性金文實例詳細展示解讀商周秦漢時期金文文字源起、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及藝術面貌,代表性展品有戶卣、萬甗、商尊、商卣、折觥、牆盤、方鼎等。
吉金文字從商代早中期就已經開始萌生,其後日益繁複、豐富,至秦漢時期仍然廣為流行。在這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時間內,金文譜寫出早期中華文明的異彩華章。大體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麗,西周金文典雅莊重,東周金文清新繁細,秦漢金文素雅古樸,反映了中國文字造型和藝術的早期發展歷程,也承載著中國上古社會形態的演變軌跡。
「鴻功令德 銘傳萬世——金文中的故事」單元「群星璀璨」,包括利簋、何尊、逑盤、秦公鎛、宰獸簋、害夫簋、此簋(甲)等,重點展示寶雞出土金文中的故事,包括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王公貴族等各社會階層的事跡、祭祀、戰爭、訴訟、交易等諸多方面的珍貴記錄。
商周秦漢時期,祭祀、宴享等禮儀活動是貴族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青銅禮器是參與、見證此類活動最核心的物質文化遺存,承載著政治、等級、禮儀、文化、信仰、審美等多方面的精神內涵。
「天人之際 智慧存焉——金文中的智慧」單元重點展示金文記錄中承載的古人思想、智慧,包括易卦佔筮、時間感知、君子之名、家族形態、祈福吉語等諸多內容。本單元的代表性展品有單五父壺、豐尊、對罍、此簋(庚)、不栺方鼎(乙)、季尊等。
(燕都融媒體記者 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