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母親河」,毋庸置疑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黃河和長江。早在石器時期,黃河就孕育了華夏先民,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6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內已經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後面還出現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直至今時,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長江是亞洲最長、世界第三大河,全長6300多公裡。其幹流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古拉山脈的東格拉丹東峰,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作為人類早期生存和進化的重要地區之一,長江流域蘊藏著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址,孕育了長江流域的文明。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還有一條河流,它也被稱為「中國四大河」之一,如黃河和長江。流域面積大於長江,徑流量是黃河的7倍多。
這條河是東北亞的黑龍江。黑龍江原名榆水、黑水、望澗河、十裡漢河,蒙古語稱哈拉木河,俄語稱阿穆爾河。原因是河水中含有大量腐殖質,使河水顏色變黑。因此,上述標題應運而生。地方志也記載「黑龍江黑,蜿蜒如龍,故名黑龍江」。黑龍江過去是中國的一條內河,但現在它流經蒙古、中國和俄羅斯。黑龍江省份為南北兩個源頭。南部源頭是額爾古納河,全長4440公裡。北源為克魯倫河,全長5498公裡。它是北亞最長的河流。黑龍江省流域面積為一百八十五點六萬平方公裡,超過長江流域,其中我國流域面積約為八九點一萬平方公裡。
黑龍江流域是唐朝中後期中原統治下的第一個流域。它是中國最大的內河,後來成為遼的領土。直到元朝,黑龍江再次成為中原王朝的內河,並延續到清朝中葉。鹹豐八年(1858年)以來,清政府與俄羅斯籤訂了《回回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黑龍江不再是我國的內河,而是中俄邊境河流。哈巴羅夫斯克(又稱博利)以下的下遊地區已割讓給俄羅斯。黑龍江在這一地區的主要河流已經是俄羅斯的內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蘇兩國都暫時擱置了沿海土地主權爭議,黑龍江一直是兩國的基本邊界。「金銀島事件」爆發後,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圍繞黑龍江沿海地區所有權的矛盾逐步激化。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俄先後確定了東部邊界的走向,基本劃定了所有邊界河流,並達成了最終協議。從這個角度看,黑龍江已經不可能成為中國的內河。
就中俄兩國而言,黑龍江是一條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國際河流。在資源方面,黑龍江本身就蘊藏著享譽世界的優質沙金,以及高達115萬千瓦的水能資源。可建設水電站312座,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上,年發電量343億千瓦時。在航運方面,黑龍江是中俄之間重要的航運通道。大部分河段在非冰期可通航。它的水面非常寬,可以通過1000多噸的大河船。它不僅可以運送人員,還可以運送周邊的礦產資源和產品。它是一條「黃金水道」,可以運輸森林資源、黃金、煤炭和周邊流域所含的其他礦物。
黑龍江省水利百科全書稱謂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