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市必先強教,富民必先啟智。日前,全市教育大會召開。大會呼籲全市上下以開闊視野、高遠目標、有力措施正視困難把握機遇,以「後無追兵,標兵更遠」的緊迫意識抓教育,以「群眾所盼,我們所幹」的責任使命抓教育,以「敢為人先、自我革命」的改革精神抓教育,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抓教育,力爭用5年時間,讓梅州教育再振雄風,續寫時代篇章。
溯昔論今
軟硬體齊步提質
「九子七成才」「一腹三翰林」「父子同進士」「一門九清華」「辛亥革命以來湧現了兩院院士30餘名、大學校長340多名」……從「鐵漢」劉元城創建「元城書院」,開創梅州文化教育先河,文化之鄉梅州書寫了許多動人的教育故事。至目前,全市有百年老校130餘所,由此可窺見梅州教育的深厚底蘊。
崇文重教是我市的優良傳統,社會各界也一直熱心捐資辦學,獎教獎學蔚然成風。其中,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40年,我市共接受華僑捐贈教育事業款物15.8億元。
繼承發揚好崇文重教優良傳統,不忘初心再出發。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擺在「C位」,拿出真金白銀,堅持真抓實幹推動梅州教育更上一層樓。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用在教育,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且規劃建、新建的學校都安排在市區、城區、鎮區交通方便、居民集中的黃金地段,其中把梅水路商業旺地改為教育用地,新建元城小學、幼兒園;興寧從城區拿出332畝土地,興建齊昌幼兒園、小學、中學,提供各類學位8400個;豐順拿出城區150畝土地,投資3億元興建豐順實驗中學,解決學位4200個。近年,城區優質實驗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紮實推進,動工24所,建成21所,新增學位近5萬個,下大力氣消除大班額。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以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為抓手,大力促進教育發展。目前,全市8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驗收,全市12個鎮(街)全部順利通過教育強鎮複評。此外,我市職業教育也取得新突破,實現高職院校從無到有的跨越。
一支愛崗敬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發展的「永動機」。為全面提升師資力量,我市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穩步推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加快補充高學歷年輕教師。近三年,全市共引進重點院校碩士研究生288名、本科畢業生1971名,開展教師培訓27.6萬人,優化了教師學歷結構,提升了崗位技能;通過「縣管校聘」分流各類教師3231名,對一批不適應教學崗位的培訓轉崗,提升教師隊伍活力。
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市教育事業也面臨「後無追兵、標兵更遠」的現狀,教育發展缺乏整體謀篇布局,大班額比例高,教育信息化存短板,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落後,高層次人才總量偏少……教育的領先優勢逐漸弱化。
展望未來
齊心協力 賡續輝煌
我市教育將提質擴優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
1
強教必先強師。會議要求按照標準化要求,推進集培訓、教研、科研於一體的市、縣兩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廣大教師專業能力;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引進更多優秀人才充實到農村學校,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後備幹部選拔管理體制,推動城鄉教師均衡發展。
同時,要大力實施「名師工程」,充分發揮名師示範作用,加大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力度,分期分批打造市級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深化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教師崗位特點的考核評價制度,實現教師職稱與聘用相銜接,促進教師真正安教樂教、潛心育人。
關鍵詞 改革齊發
2
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近期,我市將著力推動教育評價制度、教師隊伍管理、中考招生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破解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梅州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劃(2019-2023年)》、《梅州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梅州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指南等將在近期制定出臺。
當前,我市正在實行「縣管校聘」,自試點實行至今共分流各類教師3231名,對一批不適應教學崗位的培訓轉崗。會議指出,要穩妥推進教師「縣管校聘」和校長職級制改革。各級紀委監委要加強監督,切實維護教師合法權益,保障改革公平順利實施。
關鍵詞 提質擴優
3
會議指出,我市義務教育重中之重是要解決好城區大班額問題,要認真落實未來5年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建設專項規劃,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增加優質學位供給。
在學前教育方面,我市公辦園比例尚未達到省30%的標準,會議強調,各縣(市、區)要落實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在2020年底前完成城區新建1所以上標準化公辦園任務。
義務教育方面,各縣(市、區)要對照市裡的專項規劃,加大優質學位供給,從嚴抓實住宅小區配套學校建設「三同步」工作,解決好大班額問題。要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
普通高中方面,以十所示範性高中、梅縣外國語學校為領頭羊,示範帶動全市高中教育提質量、創特色。鼓勵支持梅縣外國語學校、北大新世紀實驗學校、五華中英文實驗學校等開展中外合作,積極申辦高中國際部,滿足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教育、留學教育需求。
當前,我市新增了嘉應學院紫琳學院、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職院校,它們的建成將打通我市職業教育向上發展的瓶頸。同時,還將爭取省政府支持,將梅州市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教育系列。
在高等教育方面,會議部署要加快推進嘉應學院省市共建項目,依託中山大學結對幫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項目,力爭在學科建設等關鍵環節重點突破。依託嘉應學院科研設備、師資力量,鼓勵興辦附中附小,加強科研開發,促進校地合作。
關鍵詞 九大舉措
4
關鍵詞
九大舉措
會議指出,要繼續圍繞「人、權、錢」等突出問題深化改革,並提出九大措施。
一是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從現在起,市縣兩級每年要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於教育,逐步補齊教育信息化、功能場室等歷史欠帳。
二是鼓勵有條件的鎮籌辦教育基金。教育基金要由獎教獎學並重,向「以獎教為主、獎學為輔」轉變;要引導其他公益基金向教育領域傾斜。
三要借鑑創新集團化辦學。充分學習借鑑「廣州經驗」,建立教育集團、姊妹學校、教育聯盟,鼓勵東山中學和各縣(市、區)的示範性高中探索集團化辦學路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和覆蓋面。
四要大力推進社會化辦學。會議指出,各縣(市、區)要大力鼓勵鄉賢實業家獨資成建制捐建整間學校,或引進品牌教育集團興辦「一貫制」學校或完中完小,每個縣(市、區)力爭在三年內新增一所以上民辦學校。
五是擦亮校史建設名校。各縣(市、區)和各間學校都要善於挖掘宣傳自己的教育史、校史,建好自己的展館。
六是千方百計調動教師積極性。獎優汰劣,改革教師評聘終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機制;紮實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
七是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把引進名師、名校長作為全市人才工作的一個重點來抓;制定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打造名師種苗庫和名校長後備隊伍。
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啟動全市教育信息化「十百千」培訓工程;推進智慧課堂、創客實驗室建設,紮實開展「一師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實現優質課件到縣到鎮到村。
九是推動體教融合發展。積極探索、創新機制、走出新路。
關鍵詞 通力合作
5
振興梅州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民生工程,需要全社會大力支持、各行業傾力相助、各部門通力合作。
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省政府將在全省鋪開《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對各地市、縣(市、區)政府的教育履職評價結果進行排名並通報。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要始終把教育優先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實施教育「一把手」工程,確保組織領導上優先、發展規劃上優先、資金保障上優先的「三個優先」。
會議部署,要發揮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作用,定期研判、協調解決好跨部門、跨行業的老大難問題;發改、住建、人社、編制等部門,要在落實「三同步」工作,以及項目建設、人才培養、編制管理等方面,解放思想、協同聯動;把校園安全作為底線、紅線,高度負責、嚴防死守,切實保證師生安全;大力宣傳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的教書育人典型,以及興教助學、獎教獎學的善行義舉。
記者從會議上還了解到,將建立健全教育現代化常態考核機制,開展教育工作落實情況巡察,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現象,及時糾正和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