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就明白,人生三情懷

2020-09-21 河南聽覺有道助聽器



一聽就明白,人生三情懷

  蔡漢以

  2019-11-19

  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內容相當豐富。以浩如海洋來比喻,都不之為過!

  近日,我在「儒風大家」上,看到一篇文章,僅用---三句話、九個字。說出了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所以說,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跟儒家學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講究做事的,要求奮發進取、勇於擔當、意志堅定。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拿得起」。什麼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須經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登上高樓,遠眺天際,正是躊(chóu)躇(chú)滿志,志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業,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mò)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說的是歷經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最終豁然貫通、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徑,也是事業成功的完整過程。

  跟佛家學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禪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於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複雜的。於是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於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繁華會變成寂寞,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律裡走向其應有的結局,人間只是無常,沒有一定。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來,而進不去;第二重境界,是進得去,而出不來;第三重境界,才是進退自如、來去隨意。放得下,是因為看透了、超脫了,所以隨緣。

  


跟道家學想得開 。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什麼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儘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儘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並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這種「自然」並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經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抵達精神層次。

  四是天地境界。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就像電腦連接到了網際網路。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想開到什麼程度,則決定於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儘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綜上: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文章轉載於文章閱讀網。

相關焦點

  • 「一聽就明白,一用就不會」的病根在哪?
    反之,淺薄之人學習,往往是一聽就懂,一用就不會。我們很多人為什麼都會有這種感覺「一聽就明白,一用就不會」呢?這不是說不夠聰明,而是心態問題,是自己不厚重。一聽到自己熟悉的知識點就不以為意,如果一聽懂了就輕飄飄。只要一以為自己懂了,就會忽略老師接下來講的內容,就不會反覆去琢磨。其實自己根本就沒有明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呀,要對一切事情心存敬畏。
  • 民謠很窮 一聽就是一根煙,一聽就是三瓶酒,一聽就是一輩子
    >何故在須臾裡嘆息倦鳥歸山林網友對愚青的評價是真的蠻符合愚青的:你不是趙雷的南方姑娘 不是李志的關於鄭州的記憶 不是靳松的老路小路 不是大冰的陪我去可可西裡去看海 不是郝雲的天馬行空 不是馬頔的南山南 不是宋冬野的董小姐 不是王繼陽的唱給自己的歌 不是許巍的故鄉 不是陳粒的孫悟空 你只是你 民謠很窮 一聽就是一根煙
  • 馬超一聽賈詡的口氣,頓時明白了賈詡的意思
    馬超一聽賈詡的口氣,頓時明白了賈詡的意思:他不是真要自己馬超到底是猛將還是大將,他是在責難馬超親自衝鋒陷陣!賈詡之言,確實有理。其實不管是和猛將還是大將,其實都是將才之器。衝鋒陷陣,料敵於先,於十萬軍中,能在拼殺之時把握時機,指揮軍隊,一呼百應者,可為將。但賈詡僅僅滿足馬超只是為將嗎?
  • 郭德綱的7句搞笑段子,乍一聽是相聲,再一聽是人生,值得細品
    郭德綱曾三次「進京」1988年,15歲的郭德綱第一次進京,報考全國總文工團的一個說唱團,在團裡呆了一年,被退回天津。為了養家餬口,他在天津各種小劇團唱戲,過上了「跑江湖」的日子。一個人今日的光鮮,必定有從前無人問津時的堅持,有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輕易回頭的孤勇,在人生路上的這一個個看似無謂的選擇,才成就了今天的成功。郭德綱的7句搞笑段子,乍一聽是相聲,再一聽是人生,值得細品1.
  • 情懷,點亮人生的星鬥|朱振華
    情懷,點亮人生的星鬥朱振華人生的執著,詮釋了堅守的繾綣。當生命的積澱在這裡太過厚重,能夠定格的不是人生期望的全部,但一定會是生活精彩的永恆。這種永恆就是情懷,點亮人生的星鬥,使我們在人生困頓之時能夠找到人生的航向。生活在這樣一個薄情的世界裡,我們都需要去尋找一灣心靈的港口,撫慰自己或已浮躁、或已疲憊的靈魂,去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理由。
  • 三名,芬芳幾度,謹以此詩,以別「三名」工程
    聽一聽專家的叮囑接受心靈的洗禮那也是一種幸福難忘每一次協作組活動的智慧互動還有學知不足向優秀的同伴學習見賢思齊那也是一種領悟難忘每一期簡報上都有思想的珍珠每一次捧讀都有幾多感動還有教育的溫度時光清淺十載風雨相伴芬芳幾度三名的名片亮了那些見證我們成長的照片定格了記憶藏在我的心靈深處每一次打開它總有一個個臉龐遠了又近總有一個個故事清晰了又模糊我註定要與三名別離
  • 明白這三個人生道理,生活會越來越好
    在過往的歲月中,你是否在某一刻,覺得人生真的很不公平?這是暢銷書作家高瑞灃在《因為無所依仗,所以必須強大》一書中的第一句話。「人生不公平」這樣的念頭,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時常會出現在我的大腦裡,在我看到別人不費功夫就可以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在我看到別人靠長相、個頭就可以輕鬆吃飯的時候,在我看到別人可以在公眾場合光芒四射的時候,在一切一切我看到別人具備我卻不具備的優點時,我都會不由地感嘆:「世界真不公平」!
  • 人生難得活的明白
        人的一生,能夠活的明白很難。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人生難得活的表麵糊塗,內心清明。因為,為人想得開,放得下,才能超脫自己,才能面對喧囂繁雜的世界,簡單做人,簡單生活,人事隨緣,隨遇而安。
  • 民謠一聽就很窮啊
    民謠一聽就很窮啊總有一刻酩酊大醉,淚流滿面。總有一天我們互道尊重,各自保平安,不能相濡以沫,便要相忘江湖。回頭看,野心虎視,而前頭霞光萬裡,高峰體驗。高朋滿座,但無人會,登臨意象。榮耀即孤獨,所愛即地獄。可是不能回頭,一邊流淚,一邊往前走。倍感艱辛,飽嘗孤獨。
  • 要有「三命而俯」的情懷
    原標題:要有「三命而俯」的情懷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是三朝元老,位高權重但為人謙卑,在家廟的鼎上特意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意為每有任命提拔就越來越謹慎。由「僂」到「傴」再到「俯」,彰顯了古代賢良對權力的敬畏、對責任的擔當、對使命的持重。
  • 孔子:人生需要儘快明白的三件大事,越早明白越容易有出息
    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在自己老年後感慨,人生一定要儘快明白三件大事,越早明白的人越容易有出息,今天就讓我們來窺探下先賢的思想吧!一、時也,命也我們常說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一個人倘若想要有大出息就要有好運氣。可惜好運氣可遇不可求,很多人以為運氣虛無縹緲,根本觸碰不到,但有句話叫做:「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
  • 有情懷人生才生動,靈魂才豐富,做一個有情懷的人
    每個人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情懷,對於生活有不同的心境與感悟。人生需要有情懷,有情懷的人才有溫度,有情懷的人才更懂憐惜愛物。情懷是你與萬事萬物連接時的一種心靈上的觸覺,只有對外界有所感,才會有所悟。世界從來都不缺美,缺的是人們去感受它的一種情懷。
  • 最近很火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的句子,看完明白了不少!
    三 * 生活不是用來妥協的,你退縮得越多,能讓你喘息的空間就越有限;日子不是用來將就的,你表現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東西就會離你越遠。在有些事中,無須把自己擺得太低,屬於自己的都要積極地爭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而再的容忍,不能讓別人踐踏你的底線。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給你的回饋才會多點。
  • 醉仙歸酒,品味人生的情懷
    醉仙歸酒,品味人生的情懷 時間:2019-05-16 08:48:25 作者:王佳 來源:娛樂廣播網
  • 《人生果實》:恬靜生活下蘊含的人生智慧、詩意哲學和浪漫情懷
    而紀錄片裡的修一和英子夫婦,則以他們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人生,真的不要那麼急匆匆。放慢一些節奏,慢慢來,才不會錯過人生的很多風景,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四十年來,他們相依相伴,認真而用心地生活著。他們自己種植蔬菜和水果,製作各種各樣精美的飯菜和甜點,感受一年四季光陰流轉和草木的細微變化。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讀懂的都活明白了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認識下莊子的人生智慧:三條魚,三重人生的境界。讀得明白,活得通透。第一條魚,北冥之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 箕子感天動地的愛國情懷與跌宕起伏的人生
    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與微子、比幹並稱「殷末三仁」,在商王朝最後的動蕩歲月中,三個人命運大為不同。唯有箕子的人生跌宕起伏,其愛國情懷感天動地。坎坷人生路2、商朝滅亡,東渡朝鮮,建立「箕子朝鮮」周武王滅商後,將箕子從牢房裡面解救出來,箕子並沒有效忠周朝,而是選擇逃離,他一開始逃到箕山
  • 少年派:蔣煜文讓錢三一明白了父親錢鈺錕活得很真實活得很自我!
    大家都知道蔣煜文是錢老爺子的得意門生,是錢鈺錕的表弟,是錢三一的偶像,蔣煜文的強勢歸來,讓裴音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不過小編今天要說的是兩個精英男之間的對話,就是錢三一和蔣煜文在最新劇中關於愛情的討論。錢三一毫不避諱的向蔣煜文承認自己有喜歡的人了,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大部分觀眾都能猜得到肯定就是樓下的林妙妙唄。
  • 從齊桓公談人生的情懷與格局
    ​​  東方人文歷史長河,有數不盡的人物故事與積澱,璀璨而耀眼,形成了東方人文脈絡的連續性、繼承性與智慧性,綿延古今,繼往開來,宏博浩瀚,縱橫交織,在這裡聊一下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人生點滴,情懷格局。  孔子說過,「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但管仲在輔佐桓公之前,曾經以箭射之,桓公則選擇了冰釋前嫌,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業。
  • 國慶佳節之際,聽一聽她們的心聲
    國慶佳節之際,聽一聽她們的心聲 2019-09-27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