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沒有威信,學東西也會不牢固。人當以忠信為本,要和勝過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過錯就不怕改。」
①、「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沒有厚重就會沒有威信,厚重是一種修養,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平易親切的人也能散發出厚重之威;擺架子端起臉也有顯示不出威嚴,因為那不是莊重,而是「裝重」。
這兩種人我們肯定見過,但我們往往見的都是有權有錢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權沒錢就沒有自信,整個人說話語氣、神色就會不自覺地顯示出媚俗。這也反映出我們都崇拜金錢與權力,像有些德道高增、真正道士,真的你就能感到他們的那種厚重感。像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人很少了。
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確實很快,但這造成整個社會都在你追我趕比金錢,都十分崇拜金錢,而且很多往往還是沒有底線的。我們缺乏一種修養、缺乏一種禮的價值觀。很多人的威信不是由內而外散發,而是靠外來「裝重」,威而不信。
②、「學則不固」,如果人不厚重,不光沒有威信,學東西也不牢固。厚重,才能容納,才能反覆消化,慢慢吸收,「一學不會」,但定學得到,用得上。反之,淺薄之人學習,往往是一聽就懂,一用就不會。
我們很多人為什麼都會有這種感覺「一聽就明白,一用就不會」呢?這不是說不夠聰明,而是心態問題,是自己不厚重。一聽到自己熟悉的知識點就不以為意,如果一聽懂了就輕飄飄。只要一以為自己懂了,就會忽略老師接下來講的內容,就不會反覆去琢磨。其實自己根本就沒有明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呀,要對一切事情心存敬畏。
而厚重的人,一般不會一聽就明白,心存敬畏,覺得還有很多自己未知而不懂的。於是就處處留個心,還能打起十二分精神去聽,課後還能在事上琢磨,舉一反三。最後能用起所學知識,而且這種態度也容易讓人去接受和敬畏。
那如何更好地做到厚重呢?我覺得後面三句都是!
①、「主忠信」,程頤說「不誠無物」,這多重要呀,人當以忠信為本。這個之前說過就不多說了。
②、「無友不如己者」,我們要善於和勝過自己的人交朋友。朋友對我們的影響勝過我們的上學學的東西,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向別人學習他的長處。這點我覺得馬雲就做得非常好。
華杉老師說,但我們人性,都容易有兩顆心,一顆是「糾錯心」,一顆是「勝心」。
何為糾錯心?就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別人做一百件好事你都忽視,但只要出現做一件壞事,我們就揪著不放,還可能會放大別人的壞事。過去做那麼多好事,憑什麼一件做不好就認為過去是虛情假意,就否定別人,就否定過去的一切功勞。這就是我們的糾錯心在作怪,我們的眼裡都是盯著別人的短處,然後找機會說他,以讓自己覺得比他強。
何為勝心?就是見不得別人比我強,覺得和不如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才舒坦!這個在農村我見過特別特別多,當然我們也有這個「心」的。在知乎裡面的人群學歷夠高了吧,多少人喜歡抬扛、喜歡噴別人的?別人提出一個觀點,第一反應不是先認真思考,而是先找出一些毛病噴一下,或就不接受別人觀點反駁維護自己觀點。
我們要收斂一點糾錯心、勝心,樂於承認別人的優秀,善於和優秀的人做朋友。做到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③、「過則勿憚改」,錯了不要怕改。我們很怕犯錯,很怕失敗。誰沒有過錯呀,改就是了。人,一定要自信,這樣就不會覺得「哎呀,大家看到我錯了,影響我形象!」我們也要承認失敗,去接受失敗,只有包容了你才能從失敗中成長。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偶然。犯錯和失敗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如果不能包容他,總結他,那人生過得多累呀。
引用孔子學生子貢的話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改也,人皆仰之。」這句話很有味道,希望大家記住放到事上去琢磨。君子犯錯,就像日食月食,錯的時候,大家都看見了。改正,大家都仰望他。
很多公司心術不正,一出現錯誤,就急著否認,而不是承認,然後就各種公關。其實品牌的作用就是降低消費者的監督成本,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品牌監督無效,則品牌就無效。2017年海底撈麵對店裡食品出現狀況的態度就處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