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2020-12-17 抱膝先生

鄧曉芒(1948年4月7日——),男,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1979年以初中學歷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的碩士學位,師從陳修齋先生、楊祖陶先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2009年底任職於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作為中國從德文原著翻譯康德著作的第一人,鄧曉芒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等。

鄧曉芒先生對於儒家傳統有深刻的反思,曾與時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的郭齊勇及其弟子進行論戰。《環球人物》曾這樣評價鄧曉芒:「不管鄧曉芒自己是否認可,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籤是『批評家』。他批評國民性、批評文學、批評知識分子、批評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罷休』的,是儒家文化裡的病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這篇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

當前,中國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人想要把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成什麼樣的人,已經完全失去了目標。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在把青少年往高考的獨木橋上趕;而大學教育則多半成了職業培訓,有的連職業培訓都不如,只在做培訓狀,純粹是為了混文憑。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是兩點,一點就是服從,即無條件地服從地位比自己高、權力比自己大的人,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班長。受了這種教育,就會認為官本位天經地義,並且一心想自己成為更大的官。

另一點就是潛規則,個個都知道明規則可以肆意違反,可以說假話、空話、大話,可以厚顏無恥地做缺德的事甚至違法的事而沒有任何底線,但潛規則不可違背,聽話聽音,要善於體會言外之意。比如前幾年的大學教學評估,明明是勞民傷財、貪腐泛濫、公然造假,但面對檢查大員,從校長到學生幹部都必須振振有詞,天花亂墜,因為這關係到學校的「生死存亡」和集體的名譽。這層利害關係,在校內動員時就向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們暗示甚至明示出來了,檢查大員們其實也都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在場面上說破,誰捅了婁子誰不得好死。類似這種訓練在中國的教育領域中每天都在進行著,孩子們看在眼裡,悟在心裡,覺得這是起碼的社會知識和人生經驗,不懂這個,別想在社會上「混」。至於教育大躍進,大學的擴招、高收費,學校體制的衙門化和行政主導下的市場化,幾乎無處不在的教育腐敗和學術腐敗,種種亂象,於今為盛。

因為這些指標的評比都在官方的掌控之中,可以用來支配教師的科研教學活動,從學術標準內部迫使教師服從「上施下效」的權力控制,而且可以按照官方的意識形態加以調節,向官方所認可和喜歡的某些方面傾斜。在理工科方面就是有意識地使之更加技術化和實用化,在文科方面就是使之更加意識形態化、「無害」化和空洞化。我們只看到當前學術腐敗中頻頻出現的抄襲剽竊現象,卻往往忽視了佔用大量科研經費產出一些千人一面、空洞無物的「成果」是更為普遍的腐敗。從行政官員的眼光看來,得不了諾貝爾獎不要緊,要緊的是不要「出格」、「出事」。只要在大學中為官一任不出事,則烏紗可保,升遷有望。

當然,外國也有國立大學和官辦大學。但一方面這些大學並沒有家長式地絕對壟斷教育資源,民辦私立大學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和獨立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官辦大學中,它的有實權的領導者也是政府聘請的教育家,而不是上級委派的官僚,這些教育家只向教育質量負責,而不向行政官僚效忠。而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想看原文的朋友可以點擊如下連結:

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_愛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5926.html

相關焦點

  • 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的病根
    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十分深遠的影響,而且多是不良影響。搞得人們都以為儒家的這一套忠孝理論是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的。當忠孝被統治階級的意識代表後,人們只能服從它的教條,人性的自由和獨立也不可能實現。「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就批判了晉朝司馬氏一族欺世盜名的假名教假忠孝,他主張「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這是覺醒較早的人對虛偽忠孝的不屑一顧,最後嵇康遭到了殺害。
  • 鄧曉芒:忠孝立國不適合當今中國發展
    "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這是鄧曉芒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說的一番話,剛一出來就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 鄧曉芒犀利點評中國當代作家
    雖然失學,鄧曉芒有意識地自學,找到一些流落到社會上的書,潛心攻讀。他說:「我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優勢,因為排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教育,把那些教育付出的精力節約下來了。體力勞動就是鍛鍊身體,閒下來我就看書。」當時馬列的書到處都有,鄧曉芒就鑽研馬列。
  • 鄧曉芒:當代中國,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對於當下社會的發展與開放程度、人民的受教育與認知程度,「思想解放」這樣的詞顯得落伍、生硬、乏味,被視為百年動蕩時期的歷史遺物,看起來與當代博聞強識的青年、富足文明的城市格格不入,但換一個詞人們大概就會對此生出一點興趣——新時代的思想啟蒙。
  • 鄧曉芒:當代中國,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對於當下社會的發展與開放程度、人民的受教育與認知程度,「思想解放」這樣的詞顯得落伍、生硬、乏味,被視為百年動蕩時期的歷史遺物,看起來與當代博聞強識的青年、富足文明的城市格格不入,但換一個詞人們大概就會對此生出一點興趣——新時代的思想啟蒙。
  • 鄧曉芒:當代中國,為何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著名哲學家鄧曉芒在最新的著作《批判與啟蒙》中,承繼「啟蒙」的問題意識,在反思和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呼籲承接「五四」和上世紀80年代未竟的「啟蒙」事業,提倡一種新時代的「第三次啟蒙」。怎樣在當代繼續「啟蒙」的事業?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謂一以貫之,即要理解、反思現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問題,必須回溯到中國的傳統中去尋找癥結;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又必須從西方文明中尋找必要的思想及文化資源。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批評家和美學家鄧曉芒,在學術界是一個精神標杆般的存在,這不僅僅在於他的學術研究影響力夠大,主要在於他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他就像當代的魯迅一樣,用一桿筆死死對著中華文化裡的病灶,以極大的穿透力去穿擊社會深層的現實,揭開一塊一塊的遮羞布。他或許言辭有些許激烈,但他批判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一種極大的力量。在《做一個有反省精神的中國人》這一文章中,鄧曉芒先生說,他痛心的是劉小楓身上那種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 當代有沒有國際影響力的哲學家,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行不行呢
    中國為世界也貢獻出了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孔子,那麼在當代中國有沒有國際影響力的哲學家呢? 美國教育網站TheBestSchools評選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健在哲學家,第一名是紐約大學哲學系和法學院教授奎邁·安東尼·阿皮亞,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尤爾根·哈貝馬斯和當代反對西方霸權主義的泰鬥諾姆
  • 鄧曉芒:當代中國,為何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 新京報 - 好新聞...
    「中編」則承繼「啟蒙」的問題意識,在反思和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呼籲承接「五四」和上世紀80年代未竟的「啟蒙」事業,提倡一種新時代的「第三次啟蒙」。「下編」則立足於對當代思想史的反思,以這種方式勾勒出了「批判與啟蒙」的問題意識。儘管本書匯集了作者20年來不同階段的文章,但文章的問題關切始終緊扣了幾個主題: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如何思考中國的現代轉型?
  •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我們自豪於中國獨特的體制優勢、無可匹敵的高效率、全國一盤棋的組織性,以及從政府、社會組織到民眾所形成的萬眾一心的團結和凝聚力,這一切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面對災難時的頑強和堅韌;我們感動於無數平民英雄的義舉、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尤其是全國各地眾多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逆向前行、凜然無懼、全力以赴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 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黎鳴、王東嶽,誰是哲學家
    中國為世界也貢獻出了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孔子,那麼在當代中國有沒有國際影響力的哲學家呢?可是這50位哲學家中,沒有一個是中國人。中國哲學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過於渺茫微乎其微。在當代基本上都是哲學史家和闡釋學家,要麼就是解釋古代哲學,要麼就是翻譯西方哲學,哲學販子而已,沒什麼創見。有人問,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黎鳴、王東嶽這些人算不算哲學家?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是自作多情和自以為純潔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批評家和美學家鄧曉芒,在學術界是一個精神標杆般的存在,這不僅僅在於他的學術研究影響力夠大,主要在於他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他就像當代的魯迅一樣,用一桿筆死死對著中華文化裡的病灶,以極大的穿透力去穿擊社會深層的現實,揭開一塊一塊的遮羞布。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在"百家爭寵"
    但是劉小楓用中國文人的心,去體會基督教的愛,這一點鄧曉芒是十分地不贊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基督文化一直以來也都被廣大中國人所接受,但是一直以來卻沒有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只有佛家是外來文化。
  • 鄧曉芒:年輕人思想躁動是一種風尚
    這次來長,鄧曉芒主要有兩件事情要做:一是要在晨報大講堂上與讀者交流《我們時代的生與死、愛與懼——中國人性結構視野下的分析》,以及在中南大學開展兩場主題分別為《哲學的文學性》、《什麼是哲學》的演講。    對於湖南,他有三個關鍵詞:風尚、變化和希望。
  • 闡舊輔新丨鄧曉芒:哲學是拿命活出來的
    1957年父母被打成右派,致使鄧曉芒1964年初中畢業後無法讀高中,從此在僻遠的鄉村幹農活。他在鄉下轉了幾個地方,一共當了十年知青。病退回城後當民工,修馬路,打地基。雖然失學,鄧曉芒有意識地自學,找到一些流落到社會上的書,潛心攻讀。他說:「我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優勢,因為排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教育,把那些教育付出的精力節約下來了。
  • 哲學家鄧曉芒談文學:王朔很沉痛 對莫言失望
    他說:「我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優勢,因為排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教育,把那些教育付出的精力節約下來了。體力勞動就是鍛鍊身體,閒下來我就看書。」當時馬列的書到處都有,鄧曉芒就鑽研馬列。鄧曉芒對黑格爾的書讀得比較認真,後來又接觸到康德,做了很多筆記、眉批,覺得哲學能解決很多思想問題。  恢復高考之後,鄧曉芒覺得自己在哲學方面下的功夫最多,決定報考哲學研究生。
  • 易中天說鄧曉芒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誰是真正的哲學家呢
    易中天說:「鄧曉芒教授在我心目中,不客氣的說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他是唯一,不是之一,在我心目中,不代表別人。」易中天把鄧曉芒說成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不著調,真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鄧曉芒是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鄧曉芒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翻譯,主要是康德的《三大批 判》《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鄧曉芒連哲學家都算不上,更不要說什麼唯一了。
  • 新書預告||鄧曉芒 ·《中西哲學三稜鏡》
    作者簡介鄧曉芒,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 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黎鳴、王東嶽,誰能稱上哲學家呢
    中國為世界也貢獻出了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孔子,那麼在當代中國有沒有國際影響力的哲學家呢?美國教育網站TheBestSchools評選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健在哲學家,第一名是紐約大學哲學系和法學院教授奎邁·安東尼·阿皮亞,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尤爾根·哈貝馬斯和當代反對西方霸權主義的泰鬥諾姆·喬姆斯基都在其中。可是這50位哲學家中,沒有一個是中國人。
  • 新書推薦|鄧曉芒 ·《中西哲學三稜鏡》
    作者簡介鄧曉芒,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德國哲學》主編。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