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忠孝立國不適合當今中國發展

2021-01-11 清諾晗history

"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這是鄧曉芒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說的一番話,剛一出來就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他將當代的教育弊端直指忠孝立國的傳統觀念,他說忠孝不過是封建社會皇權制度下的必然產品,這樣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一群聽話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

聽這話,似乎有點魯迅先生那味道了,魯迅先生文章中痛斥的"中國人的奴性"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魯迅先生如果仍在世,或許會和鄧曉芒教授成為摯友,畢竟,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一群敢說真話的學者。

忠孝道對於中國人精神的壓迫

幾乎所有的中國孩子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你要聽話,要乖,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似乎只有聽話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是否可以成才的標準。

聽話自然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之中所謂的孝,是一種無法忤逆的權威,中國古代講究忠孝立國,在家要孝,為國要忠,對於人才的標準就是這兩條,其他的,比如才學品行倒在其次。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在中國大行其道,歷經千年而不衰。漢朝的選官制度叫做"察舉制",其實就是所謂的舉孝廉,孝廉的意思其實無需多講,無非就是忠孝,一個人只要忠孝似乎就完美了。

這些忠臣孝子自然是可以成為大官的,進入統治階級的,無論他們是否具有為官做事的魄力,無論他們是否具有明察秋毫的辦案能力,只要忠孝,一切都可以向後推推。

漢朝之後雖然有了科舉制,但是科舉制所考試的內容無非就是儒家以忠孝為主題寫的四書五經而已,不過是選官制度的規範化,內核其實一直是沒有變的。其實這倒是沒有什麼錯,畢竟皇權制度需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對於人性的壓迫忽略不計,因為人性本來就在其次,冰冷的規則之下,人性最沒有用的東西。畢竟社會需要的是這樣的一群人,一群帶有奴性的人,你一旦跳脫了這個圈子,自然就是離經叛道。

再說了,話語權是完全的掌握在家長與統治階級的手裡的,你沒有話語權,你不受關注,你想要反抗,就是以卵擊石而已,由此形成了固若金湯的忠孝立國的統治秩序,普通人被馴化為一種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和人格的直立動物。

這樣的忠和孝並不是我們後來所理解的美德,這樣子的忠孝只更多的應該理解為順,理解為一種奴性,一種在絕對權威和規則下的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而這種精神還在發展,還在荼毒著一代人,"官本位"思想依舊盛行,潛規則依舊在蔓延,所有人似乎都選擇了視而不見,問題越來越嚴重,可是,改變任重道遠。

鄧曉芒直指教育弊端,忠孝立國究竟適不適用?

鄧曉芒教授解釋說:古代所謂的孝,隱藏著國家皇權主義的必然邏輯。這個也是今天社會生活中"官本位"在傳統文化中的根源。在今天,忠孝這一套餘毒仍然在侵蝕著我們。

鄧曉芒是一代哲學大師,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作家胡發雲曾經這樣評價他:"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儘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作為一個教授,尤其是一個哲學系教授,他完全可以好好教書,著書立傳,外界紛紛擾擾不過百年而已,可是,有些人就是學不會噤聲,心中一腔熱血激蕩著,眼看到太多的社會問題,不吐不快。

這才是一個時代所需要的學者,心中是家國大義,眼見的是這個社會的不公與不平,敢於激烈的指出任何領域的任何弊端,哪怕他會招致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在所不惜。

他的犀利是作為一個學者的執著,他的犀利是作為一個大師的擔當。所有一些東西需要有一些人去指出,這樣才會改變,一成不變,那我們所要堅持的一切到底是什麼。問題的存在,難道就是可以這樣忽略不計?那長此以往整個生活的秩序將會被嚴重打亂。

忠孝不僅僅只是順,在這個思想與人性高度解放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科學的觀念去看待人性和美德。傳統社會的忠孝與順從只會培養出一種帶有奴性的人,所謂的聽話,培養出了一群只會聽媽媽話的"媽寶男","公主病",脆弱的經不起生活的任何風吹日曬。

忠孝立國或許適用了一個時代,甚至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時間。但是適合不代表沒有任何錯誤,我們一直在批判近現代歷史上那些保守的,腐朽的人們,批判那些"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頑固之派。

可我們當代社會這樣的人不是依舊很多嗎?老祖宗說的就是正確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改變,傳統典型裡就是這樣寫的,所以我們必須這樣做,這才是真正的弘揚傳統文化。

可是在當代這個社會中,忠孝立國思想已經不能再用了,再用下去只會催生出一種嚴重官本位思想的人,潛規則和裙帶關係將在這個社會肆意橫行。

改變任重道遠,但應具有反叛精神

雖然在森嚴的封建傳統統治之下,統治秩序和忠孝立國的觀念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並且固若金湯的嚴密網絡,但依舊不乏反叛者,總是有人敢於挑戰權威的,總是有人會看清楚統治階級的陰謀,衝破一切的去追尋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李贄就是這樣一個反叛者,他太過離經叛道,中學時期讀到他的故事,有時候還會覺得心驚膽戰,在那樣一個禁錮的時代,他居然可以那樣做,確實讓人佩服,李贄反對只有孔子是聖人這一說法,他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

但反叛者,具有獨立意識的人是該死的,李贄最後在獄中自殺身亡,他追求的自我意識只能成為史書上的一頁猜測,太過偏激的改變讓他成為那個時代皇權制度之下的犧牲品,忠孝立國的思想觀念成為讓他自殺的武器。

古代社會推崇的孝,其實是一種統治者,推卸責任的做法,統治者將責任推卸給家庭,推卸給作為家長的人,擁有絕對權威的家長,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強盜理論和無能的表現。

忠孝立國顯然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病根,可是這個病根由來已久,想要徹底拔除實在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可是如果不拔出,那是一件更為麻煩的事情。時代需要的是獨立人格的人,需要的是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的人,不需要一群完全順從的人。

人是一個擁有自我的理想的個體,而在當代社會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了家長實現自我目標的一個依附品,大多數家長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我沒有完成我的理想,所以你要替我去完成,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不公平的,但似乎已經被人所忽視了。

改變任重道遠,但我們難道就不改變了嗎?不,絕對不能,個人的精神與人格解放,社會正常健康的發展,國家才能繁榮發展。

相關焦點

  • 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作為中國從德文原著翻譯康德著作的第一人,鄧曉芒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張力》《文學與文化三論》《新批判主義》《實踐唯物論新解》等。
  • 鄧曉芒: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的病根
    他們教化給臣民的忠孝思路大概是這樣的:我生養了你,作為子女,你就是我的私有財產。你我之間不存在什麼平等關係,往小了說,子女是父母的養老工具,子女是父母獲得高額回報的某種投資。往大了說,子女是父母實現他們某種願望的一種寄託,老子先生所謂的「生而不有」怎麼行!在父母這裡,既然生下了你就要佔有你。敢有稍許違逆,就是不孝。
  •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從政治學、社會學的視角看,這次不期而至的疫情,恰如對中國現行的體制、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的一次壓力測試。雖說在應對大規模疫情之類的災難時,中國體制自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暴露出了諸多弱勢和短板。
  • 鄧曉芒犀利點評中國當代作家
    多年來,鄧曉芒專攻德國哲學,也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致力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面對當下學界的後現代趨勢,鄧曉芒說:「後現代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糟糕的,可以說後現代讓中國那些不願意思考的學者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我不用看康德,也不用看黑格爾,我只要看後現代就夠了。
  • 鄧曉芒: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學還原
    鄧曉芒: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學還原 2017年07月11日 14:51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鄧曉芒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在"百家爭寵"
    鄧曉芒與劉小楓之間的分歧,是因為鄧曉芒覺得劉小楓越來越不真實。劉小楓在後來發表的一些文章,簡直就是在扭曲事實。一個文人要做的就是搞好文學,在文學上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去談論和發表一些政治上的言論。但是劉小楓用中國文人的心,去體會基督教的愛,這一點鄧曉芒是十分地不贊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基督文化一直以來也都被廣大中國人所接受,但是一直以來卻沒有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只有佛家是外來文化。
  • 駁易中天:鄧曉芒是中國唯一哲學家?
    易中天認為鄧曉芒是中國唯一哲學家。這話有溢美成分,我不敢苟同。從鄧曉芒的學歷和著作看,鄧教授沒有研習理科知識的經歷,很難設想,一個對自然科學沒有精深研究的人會成為合格的哲學家!很遺憾,鄧教授和他的著達擔當不起這樣的重任。鄧教授甚至還沒有走出象牙塔,民間對教授的了解也十分稀少。在我看來,當今中國唯有王東嶽先生堪稱哲學家。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批評家和美學家鄧曉芒,在學術界是一個精神標杆般的存在,這不僅僅在於他的學術研究影響力夠大,主要在於他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在《做一個有反省精神的中國人》這一文章中,鄧曉芒先生說,他痛心的是劉小楓身上那種中國文人的劣根性。關於"中國文人的劣根性"首先是魯迅先生提出來的,鄧曉芒將其再拎出來講一遍,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 和鄧曉芒老師談心中國哲學
    鄧曉芒老師作為近日哲學權威,在學術界是很少有學者敢與他商榷的。過去我們看見到的學術論證是: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的這個不是哲學,那一個不是哲學。這樣的學術論斷很武斷,但也很容易被推翻。鄧曉芒老師另闢路徑:先承認中國哲學,再以西方哲學史方法論的高度和純粹標準,批判中國哲學。中國哲學中的反語言傾向,中國哲學對語言採取的一種輕視和不信任態度,只把語言當成工具,從來沒有把語言當成世界的本體,中國哲學的語言立場使得語言在名實關係中走向詩化,忽視概念思辨,缺乏個體生存動力的追求,與西方哲學的邏各斯有本質不同。
  • 神仙眼中的「忠孝」觀
    那麼這是一個純粹的「忠孝」神仙了。在中國的神仙傳說中,沒有一位能夠像呂洞賓這樣,上至公卿,下至民豎,莫不口口相傳,人人稱頌。人們心中敬畏的,除了「道」之外,更重要的應該就是「忠孝」二字。此立身之本,立國之基。自中華立國,道家立教以來,忠孝二字莫不相傳,我們從道家歷代經典中擇其一二而試讀之:《大滌洞天記》曰:濟恤孤貧,感愧覆載,忠孝君親,重人性命。此言忠孝比生命更加可貴。
  • 鄧曉芒:當代中國,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中國的兩次舊思想啟蒙 鄧曉芒教授從中國百年動蕩中總結出兩次思想啟蒙,第一次是54運動,為中國跨越舊時代提供了革命思想源泉;第二次是十年動蕩後的的思想解放運動
  • 鄧曉芒:當代中國,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鄧曉芒教授從中國百年動蕩中總結出兩次思想啟蒙,第一次是54運動,為中國跨越舊時代提供了革命思想源泉;第二次是十年動蕩後的的思想解放運動,實現了歷史性糾偏,避免中國走向當時大多數共產主義國家血腥屠戮或亂戰、解體的悲劇命運,步入平穩發展期。
  • 思辨者鄧曉芒
    當時長沙有一個十九歲的高中生楊小凱 (當時叫 「楊曦光」)非常有名,他寫了一篇《中國向何處去?》的論文,甚至連中央文革大員都知道了他,點名批判他。在滿天飛舞的油印傳單中,鄧曉芒和他的知青朋友們讀到了楊小凱的文章。這篇文章讓楊小凱身陷囹圄,卻讓鄧曉芒開了竅。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辛苦一輩子把我們養大,供我們讀書,指望著我們能出人頭地,他們呢,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到死都沒出過遠門,連火車都沒見過,甚至根本不知道「蘋果」根本不是蘋果!其實當今社會現象。父母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下一代寵溺的忘記了身份,顛倒了輩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小時候在家裡面大家慣著,寵著,愛著,將來走上社會的時候,那就是害了他,出了家門,沒有人會寵你,慣你。只會讓他一敗塗地。
  • 鄧曉芒為何說: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在「百家爭寵」
    劉小楓後來開始信仰基督教,這無可厚非,不論劉小楓是不是真心成為一個信教徒,鄧曉芒始終覺得基督教的精神可以彌補中國文化上很多殘缺的東西,所以並沒有不贊同,令他不能贊同的是劉小楓用中國文人的心情去體會基督教的愛
  • 哲學家鄧曉芒談文學:王朔很沉痛 對莫言失望
    本報記者 李懷宇 發自武漢  鄧曉芒長期在武漢大學哲學系任教,2009年12月改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至今仍住在武漢大學的教師住宅區裡。環顧當今學界,他感慨中國學者的使命意識太差:「大部分中國學者唯一關心的就是自己在國內學術界排名第幾,在那個領域有沒有話語權,開會的時候搶不搶得到話筒,都關心話語權的問題。
  • 鄧曉芒:何以成為易中天口中唯一哲學家?無奈出走武大背後藏悲情
    作為當今聞人的易中天,頂著「學術超男」的名號紅火了10多年,也以臨事敢言負盡狂名,但其人實有極謙退的一面。這位自詡傳承「湖南騾子」性格之人,有股耿直的怪脾氣,有點恃才傲物,可對於真風骨、真才學者,則不僅揄揚盛美唯恐人後,也往往不吝公開表達自嘆不如之意,其人自負其能如此,服善不矜也如此。
  • 鄧曉芒:當代中國,為何需要進行「第三次啟蒙」?
    著名哲學家鄧曉芒在最新的著作《批判與啟蒙》中,承繼「啟蒙」的問題意識,在反思和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呼籲承接「五四」和上世紀80年代未竟的「啟蒙」事業,提倡一種新時代的「第三次啟蒙」。橫跨中、西兩大文明以建構對當代中國的思考,這種嘗試和努力一方面凸顯了作者廣博的思想視野;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者從事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作者稱之為「時代精神的衝動」。正如《前言》所說的那樣:「我只想搞清楚中國當代的問題何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能夠適合我們這個古老民族今天的發展。所以,最初促使我投身於西方古典哲學的學習和研究的就是這種時代精神的衝動。」
  • 闡舊輔新丨鄧曉芒:哲學是拿命活出來的
    多年來,鄧曉芒專攻德國哲學,也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致力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面對當下學界的後現代趨勢,鄧曉芒說:「後現代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糟糕的,可以說後現代讓中國那些不願意思考的學者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我不用看康德,也不用看黑格爾,我只要看後現代就夠了。他們身上的擔子就輕了,這是很不應該的。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