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藏家捐出晚唐婺州窯青瓷碗、春秋印紋陶罐等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4月中旬,金華市博物館發出「文物徵集令」,希望市民拿出壓箱底的寶貝,充實館藏,徵集令引起社會廣泛反響。90歲高齡的浙江師範大學老校長蔣風就捐出了156件「傳家寶」。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由24位民間藏家捐贈的92件寶貝集中亮相。寶貝都以婺州窯為主,文物局還邀請了省文物考古所專家現場鑑定,這批藏品可都是貨真價實的。

  「博物館是文物最好歸宿,可以經常看到,賣給別人就看不到了。」接到「文物徵集令」後,市民曹兆浦捐出6件藏品,包括宋婺州窯四系貫耳罐、晚唐婺州窯青瓷碗等,都是他最珍惜的寶貝。

  昨天上午,省文物考古所專家對這些傳家寶進行鑑定,92件藏品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能夠反映金華不同時期社會、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金華市博物館負責人徐衛說,今年10月1日,市博物館開館後,市民就可以一飽眼福了。

  在看寶貝之前,記者也請文物專家,來介紹幾件具有代表性的器具。

  晚唐婺州窯青瓷碗

  捐贈人:曹兆浦

  時期:唐晚期

  唐晚期,金華本地出土的婺州窯器物很少,這件青瓷碗為盤口,斜壁,平底,底部還刻有銘文且留有明顯的支釘燒的痕跡,與同類器相比形制較大,對研究唐晚期婺州窯日用瓷器的器型特徵和演變趨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春秋印紋陶罐

  捐贈人:施正昊

  時期:春秋

  金華地區的印紋硬陶最早出現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原始瓷的前身。這件印紋陶罐,斂口,鼓腹,器表飾有拍印的編役紋飾,器型精緻古樸,質地細膩。

  這一時期,金華地區還發現過原始瓷,說明在商周時期之前,金華的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制陶、制瓷技術。

  南宋婺州窯黑釉四系甕

  捐贈人:金玉明

  時期:南宋

  「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頭。」這是唐代詩人張籍的名句。這件婺州窯黑釉四系甕,正是大家熟悉的酒缸。「酒缸頭」有酒香二字,讓我們仿佛置身於南宋繁華婺州城的街巷,在酒鋪中品味壽生酒的甘醇。

  唐婺州窯褐釉雙系小罐

  捐贈人:曹祚軒

  時期:唐代

  唐代是婺州窯的鼎盛時期,各類器型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還獨創了乳濁釉燒制工藝。這件唐婺州窯褐釉雙系小罐為小盤口,雙系,球腹,平底,上腹至口沿施褐釉,釉面光澤深厚,器型規整別致,是難度一見的唐代婺州窯小型器的精品。

  東晉婺州窯黑釉雞首壺

  捐贈人:王旭平

  時期:東晉

  雞首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瓷壺。瓷壺盤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並稍高於壺口,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用於拴繩系掛。壺身施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這件瓷壺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淨,是不可多得的婺州窯上品。

  活字印刷

  捐贈人:陳啟加

  時期:明末

  這是金華本地「伊氏活字印刷坊」世代傳承之物,自明末開始,共傳承了五代。此次捐贈約有3000左右活字,共分大中小八個字號,此外還有較完整的整套的印刷工具,如字盤、雕板,刻刀等。

  這不僅豐富市博物館藏,更對婺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婺學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訊員 吳孟洋 李贊 本報記者 朱浙萍/文 本報記者 俞躍/攝

相關焦點

  • 罕見的博物館藏婺州窯文物,網友:圖七是神靈嗎?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婺州窯是唐代著名瓷器窯口,產地在浙江金華。該窯口瓷器存世數量非常少,本圖集是罕見的婺州窯館藏文物。圖為唐代青釉四系蓋罐。書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窯青瓷在唐代排名第三。圖為唐褐斑經瓶。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婺州又稱東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東陽郡為婺州。婺州青瓷總的來說屬于越窯青瓷體系。
  • 龍泉青瓷--奪得千峰翠色來
    到唐代以後,慢慢地受到甌窯、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別是越窯的影響,初步形成規模,並追殲形成淡青的釉色,為兩宋龍泉青瓷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龍泉青瓷的傳統器形當中,最主要的一類是幾千年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推陳出新的日用瓷器形,如盤、碗、杯、洗、瓶、爐一類,造型千變萬化,種類繁多。
  • 「潤澤華滋」,常熟博物館展民間藏家收藏的古代陶瓷
    如良渚文化時期的鱉形壺和豬形盉、春秋戰國時期的早期印紋硬陶和青瓷器、唐代三彩文官俑、宋代定窯系白釉葵瓣形碗、元代磁州窯黑彩魚藻紋嘟囉瓶、明代正德三彩刻折枝花卉紋螭兒瓶等。此展覽是雙方繼去年12月「淡齋雅庋——俞長泉先生藏鄉賢翰墨珍品展」後推出的又一重要常熟民間收藏展覽。
  • 龍泉青瓷 | 元代龍泉青瓷:人物紋超精彩!!
    〔圖二〕,內底凸弦紋圈內陽印所謂的人物故事紋:一名女子佇立堂內,婢女捧物隨侍一側。畫面中建築的樣式、陽印凸花的表現效果皆與「唐明皇遊月宮」紋青瓷盤圖案近似,亦應是元雜劇場景的表現。元代龍泉青瓷具有浮雕或淺浮雕效果的模印裝飾,恰適合於劇曲題材的表現,營造出舞臺表演的效果。
  • 越窯瓷翠,初露崢嶸:淺談中國瓷器發展的青瓷階段
    在製作流程上,普遍採用輪制拉坯,拍片、模印、鏤雕、手捏等方法。西晉青釉闢邪(2)器形種類及形制特點:這一時期,瓷器的器形種類非常豐富,而且多做成動物形象,如蛙盂、獅形燭臺、鳥形杯、獸尊、虎子等。一般器形有碗、罐、盤口壺、雞首壺、唾壺等;器物形制的演變規律非常明確,總的來說瓷器的形體由寬矮向高瘦發展,動物形象由具體生動向抽象簡單過度。西晉青釉雞頭壺(3)裝飾特點:這一時期,紋飾由繁瑣向簡單發展。三國、西晉時期流行方格網紋帶加輔首銜環,此外還有聯珠紋和弦紋。東晉時期褐色點彩裝飾較多,南北朝時期流行蓮瓣紋裝飾。
  • 從龍泉窯青瓷碗的風格演變看龍泉窯的歷史變遷——元朝龍泉青瓷碗
    元代龍泉窯青瓷器型高大,胎體厚重,出現了大件青瓷碗器,在龍泉安仁口窯址曾發現有口徑達42 cm 的青瓷大腕。大件青瓷碗器的出現一方面與元代蒙古族的文化有關,也與這一時期龍泉窯的窯型改變有關。元代龍泉窯的窯型仍然沿用了以往長條斜坡形的龍窯,但長度縮短,這一改變有利於提高爐溫,並使熱量分布更均勻,因而有條件燒出大件青瓷碗器,大件青瓷器的燒成標誌著元代龍泉窯燒制技術上的新成就。
  • 廣州先秦越人墓出土夔紋陶罐 青銅箭鏃等文物
    在遺址北區,清理出西漢早期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1座,出土陶罐、五聯盂及小碗等隨葬品9件。   考古發掘最密集的區域在南部,出土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墓葬49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這些墓葬排列並不整齊,朝向為正東南方向,沿山勢排列,長2.1~2.8米,寬1.2~1.4米。
  • 跟其他青瓷相比,東晉甌窯青瓷有什麼突出特點?
    根據東晉甌窯精品瓷器,結合其它瓷器和瓷片,概括起來,東晉甌窯青瓷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1.胎體灰白,釉色淡青,青中閃綠、閃黃,釉層薄而均勻,滋潤透亮,釉面有魚子紋開片。這是東晉甌窯青瓷主要的胎釉特徵。不過,這一特徵確為東晉甌窯青釉區別于越窯、婺州窯等青釉的主要特徵,將其作為判斷窯口依據之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廣州先秦越人墓出土夔紋陶罐、青銅箭鏃等文物
    在遺址北區,清理出西漢早期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1座,出土陶罐、五聯盂及小碗等隨葬品9件。  考古發掘最密集的區域在南部,出土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墓葬49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這些墓葬排列並不整齊,朝向為正東南方向,沿山勢排列,長2.1~2.8米,寬1.2~1.4米。
  • 中國越窯青瓷收藏第一人:捐故宮一陶罐估價1800萬
    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  邀請一位餘姚民間藏家辦展覽  他被稱為「中國越窯青瓷收藏第一人」,光私人博物館就開了3座  此次還將無償捐贈22件藏品,其中一件陶罐,保守估價1800萬元  本報通訊員 方其軍 本報記者 龔振嶽  越窯青瓷是中國古陶瓷的鼻祖,有「中國母親瓷」之稱。
  • 唐青花藝術品沙龍「藏家-格物」唐青花古瓷館藏—北朝青瓷蓮花尊
    ​唐青花藝術品沙龍帶您走進——【藏家-格物】欄目為您介紹名家藏家的精美藏品歡迎眾藏家來電來稿隨著民間信佛者的劇增和大量寺廟、石窟的修建,佛教藝術的影響已深入到各個領域。在各種工藝品中,蓮花題材幾乎無處不見。它從東晉時期的初露端倪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蓮紋此時不僅大量裝飾在盤碗類圓器上,也廣泛用於罐、尊等琢器上。裝飾技法大為拓展,更為豐富,除了延用重線淺刻外,還採用浮雕、堆塑、模印貼花等多種技法。
  •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鏤空雙鶴紋碗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鏤空雙鶴紋碗中國瓷器著名傳統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耀州窯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窯,是宋代北方重要的青瓷。耀州窯的瓷器上有紋飾,大部分紋飾是動刀刻出來的,北宋鼎盛時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見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刀下來,必定見泥。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鏤空雙鶴紋碗安徽博雅博物館藏,撇口,弧腹,小圈足。碗內外施青釉,足無釉,碗外壁口沿下有陰弦紋一周,碗內印雙鶴展翅飛翔,其中一鶴口銜蘆葦,另一鶴口銜樹枝。
  • 原始青瓷的紋飾分類和欣賞
    原始青瓷,自夏商出現,歷經西周、春秋、戰國基本沒有間斷,禮器類產品佔相當大比重。從西周開始,原始瓷的裝飾工藝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其常見的紋飾有弦紋、方格紋、S紋、篦劃紋、葉麥紋、水波紋等。這些紋飾古樸簡美,體現了先民質樸的性格,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大自然的嚮往。
  • 「藏家-格物」​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個人收藏)
    ​唐青花藝術品沙龍帶您走進——【藏家-格物】欄目為您介紹名家藏家的精美藏品歡迎眾藏家來電來稿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     尺寸碩大、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刻花菊花。通體施青釉,釉色綠中泛黃,底足有粘沙、足邊無釉。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布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 【 哪些龍泉青瓷值得收藏 】
    看看過去的藏家是怎麼看待龍泉的,哪些龍泉是值得購買的元代龍泉折沿盤 直徑16.5cm元代龍泉刻雙魚紋折沿大盤 直徑36.5cm明洪武 刻花卉紋折沿盤 44cm明永宣裡外刻花卉紋碗 直徑22.1cm明初刻石榴花卉紋稜口盤 直徑47.3cm明宣德裡外刻潘蓮紋撇口碗
  • 六朝青瓷的文化特徵和三國西晉青瓷賞析
    六朝青瓷的產地以南方為主,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其中以浙江的越窯為中心,另外還有均山窯、甌窯、婺州窯等著名的青瓷窯場。越窯是六朝青瓷的最主要產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燒制工藝最高成就的瓷窯。越窯主要分布在浙江一帶,這一地區歷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時為越國,唐代設越州。這裡的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到六朝時得到了迅速發展,是我國最先形成的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廣闊、產品風格相近的瓷窯體系。
  • 宋代龍泉窯青瓷珍品,難得一見,真的都是真的
    浙江餘姚、上虞一帶自三國、兩晉以來,即以燒制青瓷著稱。因此北宋龍泉青瓷窯業的發展,深受鄰近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南宋 龍泉窯青瓷五管瓶燒造龍泉青瓷的窯室為沿著山坡修築的龍窯,北宋時龍窯窯身冗長,室內火候、溫度掌控不易,燒出來的青瓷釉色黃綠不齊
  • 【精品賞析】龍泉青瓷刻花花卉紋高足碗
    讓藝術品交易更簡單便捷藏品編號:SP20180622-1藏品名稱:龍泉青瓷刻花花卉紋高足碗規  格:口徑:12.3cm 底徑:3.7cm 高:8cm碗外壁繪有旋轉紋、荷花瓣紋,內壁繪有荷花瓣紋。花瓣片片相連,猶如含苞待放似的。紋路凹凸有致,清晰可辨,線條流暢有力。碗身飾青色釉,釉色隨光線強弱有明暗的變化,光強則青白,光弱則青灰,變化精妙。其筆痕鮮明,胎底隱約可見跳刀痕,胎骨雅潔堅緻,胎質晶瑩如玉,露胎與釉色,互為關聯,自然流暢,妙然天成。整體造型美觀大方,端莊秀麗,比例勻稱,質地古樸厚重,為龍泉窯佳作,具有極大收藏價值!
  • 上博館館藏 - 宋龍泉窯青釉刻花魚紋洗、青釉刻花花卉紋盒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採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元代龍泉青瓷燒造量大,風格與南宋迥異: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淡黃;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