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2020-12-19 麟開祥趾

眉公在《小窗幽記》中寫道: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連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達摩祖師像,多有面壁圖。道家佛家皆有靜坐,但是,道家注重身體的種種感覺;而佛家則認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虛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象,重視心性的了悟。什麼是我們的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吾人心不生時是什麼樣子呢?用意識去想就永遠不能悟見,用眼睛去看也永遠不能看到。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淨妙心。

佛教修行通過禪達到悟的境界。什麼是禪?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身的「禪」,從現代人的觀念出發,禪更具有廣泛的含義,一花一木是禪,吃喝拉撒亦是禪,世間萬物,莫不有禪,莫不有佛性真如。

禪是梵文「禪那」的音譯,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靜慮」,通過瑜珈禪坐的方式澄心靜慮,返觀自身,去除愛恨糾葛,截斷貪嗔痴念,從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諸的影響,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間萬物的真理,去掌握無處不在的佛性真如。

王維在《終南別業》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登山者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但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

相關焦點

  • 心中有佛,佛在心中,一切明了,一切皆禪
    禪凝聚著靜、善、誠、樸,禪有修身養性之功效;有大智若愚的憨態;有厚物載德的善信,還包含一種自勉精神,禪語亦想成為我的心語,我要視禪語為「口頭禪」。禪語心頭,不會心煩意亂,不會斤斤計較,不會偽善做人,不會……禪語口頭,可以海納百川,可以心若止水,可以靜心積德,可以……禪是一種文化,亦是一種境界 ,更是一種博大情懷。
  • 一花一木皆有生命
    塵世間的一花一木皆有靈性,但願這些花兒來年飄往善處,別做遊人鞋底泥。從此,我跑步的時候特別留意石階,生怕踩碎一瓣花、一片葉、一隻螻蟻。而我每天都會遇見一些花瓣、樹葉落在路中央,一些螻蟻、不知名的蟲子在石階上往來。我總是輕輕把它們趕下石階,叮囑它們:「可憐的小東西們,塵世間總有些人是不會長眼睛的,會踩碎你們。」
  • 「一花一木」 皆關情
    這兩個展區各有各的特色,前者一花一靜一優雅,後者一木一鬧一沉浸,截然不同,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好啦,小編就不在這裡拽詞兒啦!請問,「一花一木」的發燒友,你來了嗎?錯過的也沒關係,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嘮一嘮。一花世界園藝自然圖書主題展區是十三大展區中,最具創新與生態融合的展區。
  •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2、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 一石一木皆本色
    道法自然之本真黃良俊1968年出生於樂清,成長在書香之家,耳濡目染,他喜歡看書,特別喜歡有插圖的書,經常照插圖描繪下來,還真有那麼點神似。當教師的父母發現他愛畫畫,有意無意地把他往書法、繪畫的藝術道路上引導。
  • 別再傻了,愚人求佛不求心,做好這三點,福運滾滾來
    01開篇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誰都希望這一輩子不虛度年華,老話說:「福人有福相」,很多人認為從一個人的面相上便能看出這個人有沒有福,比如說下巴圓潤、耳大嘴大等等,但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決定一個人有沒有福氣,不在於外表,更多在於內心,一個人有沒有福氣,何須看面相?聖人求心不求佛,身上有這三個品質的人,心中有青蓮,福緣自深厚。
  • 佛說「眾生皆苦」,滾滾紅塵中如何修行,才能不墮輪迴?
    佛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嬰兒剛出生,來到這人世間的第一件事,就是啼哭。因為他知道,從他踏入這世間的第一步開始,就已經開始了苦的歷程。世人皆為名利所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因為人心中有執念,有欲望,放不下金錢、名利、美色等這些虛妄的東西。越得不到就越不甘心,所以做出種種惡事來,這也就墮入魔道,偏離了本心。佛祖釋迦摩尼弘揚佛法,講授真經時說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要人忘卻世間一切煩惱,潛心修法,不為世間之苦所累,不犯邪惡之事。
  • 《萬般滋味都是生活》:感受生活一花一木一食一物,皆是情趣
    一杯白開水,給人的口感有所差別,那生活呢?比白開水更複雜,就像加了雪碧加了醬油加了辣椒加了醋混合後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讓人不由閉起嘴巴,捏起鼻子,想裝死過去。活過來,需要智慧,還得做一點事兒。心創傷了點,味覺遲鈍了點,眼神花了點,耳音差了點,不怕,興趣廣泛一點,找點樂子,泡杯茶,讀讀書,寫寫字,看看電影,曬曬太陽,總要愛點什麼,哪怕業餘,也讓我們柔和些。生活,為一群努力搬家的螞蟻而感動,為不可歸來的家人而傷感,為心中寧靜生活而自樂,萬般滋味都是生活。
  • 求佛成佛,有求皆苦,你知道自己為何不能成佛嗎?
    而學佛後雖然不求升官發財,但是改成求佛了!什麼,求佛祖保佑我啊!讓我趕快開悟、趕快成佛啊!我每天會念多少遍咒、多少部經。以這種心態來學佛若能成佛無有是處!為什麼?因為煮沙不能成飯!靠念多少遍咒、誦多少部經而期望成佛,就等同於煮沙成飯。那麼怎麼樣才能成佛呢?若欲成佛必先無求,若有求心,佛不可成!為什麼呢?君不聞,世間人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你是你還是誰?
    徒二:據我了解,好像慶喜見了阿舍佛國,一見之後便了悟真相,忽然開朗,便不需再見。達摩祖師:你所體會的比道副多些,但只能得到我的肉。徒三:地水火風皆是空,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受也非實有,而我所見卻無一法存在!
  • 凡心問禪:求佛有沒有用?拜佛和菩薩他們會保佑我們嗎?
    佛教中的「十萬個為什麼」第7期:求佛有沒有用?為什麼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文/凡心問禪佛是覺者亦是人修成的,那麼拜佛有沒有用呢?為什麼大家都去寺院求佛、菩薩保佑,他能保佑我們嗎?我們知道佛與菩薩都是人修成的,佛也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救世主」更加不是神明。那麼他們怎麼保佑我們呢?首先我們來說求佛,佛是人人都具備的清淨自性。那麼求佛是求誰?
  • 真佛不在寺廟裡,牢記這兩句話,佛會離你更近!
    其實都不是,如果把寺廟裡的佛像當成了真佛來叩拜,卻不如找到真佛去拜一拜,更有益處。六祖壇經上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如果不識本心學佛沒有益處,那盲目的拜佛,卻連佛都完全不了解,那拜佛的益處又能有多大呢?學佛一定要早點樹立起正知正見才行。學佛不要到外面去找佛,要早點認識到自己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樣才能見到真佛。拜佛時,牢記這兩句話,拜佛會更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