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020-12-04 莫遠憂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有[yòu]:同「又」。 連詞,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如:一年又三個月。

▲志:[朱子集注] 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志,立志,志向。需要終身堅持不懈,不放棄。

應試教育教會了我們學會順從,而順從的結果就是人生沒有主見,人生沒有志向,現在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還不知道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什麼,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這都是不立志的表現。國家大力提倡課程改革,就是要由順從教育變為素質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由順從轉變為學會自我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自己人生的追求,要立志。

鮑鵬山這裡解讀為: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因為有太多的人半途而廢,成功只需要我們永不放棄。成功的人是不掉隊的人,成功的人是不轉彎的人,成功的人是不放棄的人,成功的人是一條路(正道)走到黑的人。

▲學:學問,大學之道。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

小學是古代學生的基礎教育,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

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是教育成人「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四書中的《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朱熹以後,《大學》和《中庸》、《論語》、《孟子》才並稱「四書」。

▲三十而立:有多種解讀。一種是學業有成。[唐以前古注]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

另一種解讀是在社會有了一定的地位,能站得住腳。

第三種解讀則是「禮」,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那麼「三十而立」,也可以指孔子這個時候做事言行都能完全符合「禮」,做什麼事都很恰當之意。

宋朝張載最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就是對孔子一生的寫照。孔子為天地立的心是「仁義禮智信」,為生民立的命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篇》),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論語·述而篇》),都在追求「克己復禮」,想用「禮」來恢復社會秩序,使天下得以太平。

▲不惑:三十雖然「立於禮」,有些學問還有疑惑,到了四十才融會貫通,達到明察是非、誠實恭謹、溫良恭儉讓的人生境界。用《尚書·堯典》上形容堯的話就是:「欽(比如:古代聖旨上「欽此」。「欽」指處理政務嚴肅恭謹,做事慎重)、明(明智,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文(管理天下井井有條,做事有條理。鄭玄說:「經天緯地謂之文。)、思(思:深謀遠慮。鄭玄說:「慮深通敏謂之思。)、安安(溫和寬容)」

欽明文思安安:辦事嚴肅恭謹,做事慎重,能做到明辨是非,做事有條理,深謀遠慮。為人寬厚又溫和。

▲天命:一種人生境界。也可以是天道,宇宙的秩序;或上天賦予一個人的使命。《孔子家語·本命解》篇和《大戴禮記·本命》篇都有記載:子曰「分於道,謂之命(天道決定賦予人的,稱作命)」

孔子的天命,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7.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讓我來推廣聖賢德行,從事聖賢教育,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耳順:鄭玄注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說聽人所言,能懂得隱涵於言辭之內微妙的意旨,言辭之外尚未說出的深意。)

劉寶楠《論語正義》曰:「聞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則知言之學,可知人也。」意思基本與鄭玄相同。

▲從心所欲,不逾[yú]矩:個人學問達到了儒家中庸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終身做學問;到了三十歲,就有了自己的主見,確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四十歲對於事理都能夠明白,不再有迷惑;到了五十歲,達到了知天命的人生境界(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是傳承先賢文化)。到了六十歲,對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但不會越出法度」。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是活到四十就能不惑,活到了六十就能耳順,而是要在前面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學習基礎上,才能達到相應的境界。沒有十五至於學,就不會有三十而立;沒有十五至於學,三十而立,同樣四十不會不惑。

把孔子一生所經歷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經驗,放在《為政》篇,告訴我們,不管是為政或做事,要靠人生經驗的積累,要懂得「人情世故」(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耍滑頭」、「拍馬屁」。「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問,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

為政以「德」為本,再以學來培育「詩」的溫柔敦厚精神,這還不夠,把孔子的自傳放進來,就是告訴我們,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夠多懂得人情世故。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歸納起來,最簡單扼要的,就是四個字——「安居樂業」。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論,都不會超過這四個字的範圍。(南懷瑾)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m4a10:20來自焦作日報【原文】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有:同「又」,「吾十有五」指15歲。(2)立:指立身。《論語》裡多有以「禮」作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季氏·十六》篇裡,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3)耳順:表示對自己不利的言論能夠客觀對待,指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2.這段話是很多中國人喜歡拿來自比的,就是每次和你孔子比,說你看孔子15歲幹嘛?我15歲幹嘛?孔子30歲幹嘛?我在幹嘛?
  • 《論語-為政篇》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4.至於孔夫子學的是什麼,有人說學的是理,學的是祭祀,學的是什麼都沒關係,也可能是禮樂射御書術這些東西,對吧?
  • 你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前面還有一句什麼話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鸚鵡學舌】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時遇事不再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不可違,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時可從心所欲,卻又不越規違禮。
  • 孔子是不是做到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論語·為政》裡面有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理想的階段性總結。從他的學識修養,心性道德來看也大多是做到了。對於其中「三十而立」和「四十而不惑」這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實現了,但是後一個階段是沒有真正的達到目標的。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試析
    寶玉道:「一個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個是《人不知而不慍》,一個是《則歸墨》三字。」賈政道:「都有稿兒麼?」寶玉道:「都是做了抄出來師父又改的。」賈政道:「你帶了家來了,還是在學房裡呢?」寶玉道:「在學房裡呢。」賈政道:「叫人取了來我瞧。」寶玉連忙叫人傳話與茗煙:「叫他往學房中去,我書桌子抽屜裡有一本薄薄兒竹紙本子,上面寫著『窗課』兩字的就是,快拿來。」一回兒茗煙拿了來遞給寶玉。寶玉呈與賈政。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沒有那麼難
    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客觀規律。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可以面對批評,也可以分辨別人說話的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想怎麼就做怎麼做,但都自然而然地不會越出規矩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吾,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有,又。古人在整數和小一位的數字之間,經常會使用這個「有」字。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七十年人生歲月,孔子這裡不是講人生進步,是講他求學上進五十五年的進步感受。做學問,需五十年如一日,想想你花五十年的時間,能走到哪一步。這是其第一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五十五年的求學生涯,孔子說他走過了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十五歲有志於學。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這一句話,不長,卻涵蓋了我們的人生。年幼時便要立志於學,稍長些就要學有所成,立家立業。但學成不是理想的結束,它開啟著閃爍智慧光芒的四十歲。五十歲,我們已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為,即使已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拼命追求最終的結果。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論語》求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2)立:站立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志於學」,所學是什麼,是德。夫子自說十五歲開始學德,這是指心裡很明白自己想學什麼了。而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學德呢?我以為從咿呀學語就開始了,甚至人生第一次見父母面,人生第一次見父母眼色就開始了,只是朦朧,自己不知道而已。
  • 一起閱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原標題: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地處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草原之間,絲綢之路又途經於此,古典時代的阿富汗地區註定要成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