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理想的階段性總結。從他的學識修養,心性道德來看也大多是做到了。
對於其中「三十而立」和「四十而不惑」這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實現了,但是後一個階段是沒有真正的達到目標的。
「三十而立」意思是說,到了三十左右這個人生階段他能夠立身、立命、立業。在這個階段,孔老夫子確實是做到了。
少年孔子是一個相貌清奇,才德出眾的人。到了「三十而立」這個年齡階段,他已經是在魯國當官從政而且是有些名氣了。《史記》都有記載齊景公也向他諮詢政務。可以說孔老夫子說他「三十而立」是真正的做到了。
而他說「四十不惑」,就是說他四十左右的階段已經對人生不再迷惑,但事實上這個時期卻是他人生中最為迷惑的階段。
在那個各個諸侯紛爭不斷、時不時就發生戰爭的社會形勢下,他那種仁義道德的政治心態是不會有哪個國君會用來實際治理國家的。正是因為政治上的「壯志難酬」才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所以還曾經向老子請教,希望能解疑釋惑。《莊子》裡面就寫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
也正是有了老子給他的贈言,孔子回去後深入地思考,重新審視自己,才感到天地的大道理是多麼的玄妙莫測,才懂得怎樣去立身處世、齊家治國才能夠順應天地的規律。但是這時候已經是他的「五十知天命」了。
綜上所述,從孔子的一生來看,他「三十而立」是做到了,而「四十不惑」就是沒有達到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