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2020-12-04 歷史名人堂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

「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後漢書·種暠傳》記載,種暠在承光宮監護太子時,中常侍高梵要把太子接到宮中。太傅杜喬猶疑不決,又不知該怎麼辦。種暠手提長劍擋住車架說:「太子是國家儲君,關係重大,常侍你來接太子而又沒有詔信,怎麼知道你不是心懷奸邪呢?」於是高梵只得回去奏報,得詔令才把太子接走。杜喬退而嘆息:「愧暠臨事不惑。」這大概可為「不惑」作一註腳。

「不惑」看上去不那麼難。堅信自己所信的,堅守原則,不被外界所幹擾就是了。很多人在很多時候是會做到這樣的。如果做到這樣,大概可以說到了孔子所云「三十而立」之「立」的層次,但還不是「不惑」。

即使你在外在的行動上沒有被外界所改變,但你的心裡是不是會懷疑自我?你雖然外在堅持,但是不是心裡有點虛?如果這樣的話,仍是有惑。不惑怎麼會心虛,怎麼會懷疑呢?「不惑」不僅是「不退不轉」「有立有守」,而且是對於一切言論事變皆無所惑,是「知之明而居之安」的。是內心深處,從根本上「不惑」,而不僅僅是在行動上的堅持。

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皆是夫子自道。這種境界是一個人在那個年齡「應該」達到的,卻不是一個人到了那個年齡就「必然」會達到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⑥,不逾矩⑦。」孔子說:「我十五歲才在學業上確立志向,三十歲才有建樹,四十歲才不受外界左右,五十歲才懂得遵循天道規律,六十歲已經聽得進任何話,七十歲便按著心裡想的做事,不超越界限。」

從學習領會的階段到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再到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個道德修養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矩」就是道德和禮儀規範,就是各種規矩,即各種制度規範。我們許多人習慣於「從心所欲」,卻做不到「不逾矩」。從國外回來的人說,在許多發達和比較發達的國家,人們通過紅綠燈時,即使路上沒有其他車輛經過,大家也按燈行駛,耐心等待;比如上下樓梯要靠一邊走,並且要扶著扶手。可我們,闖紅燈的車有,闖紅燈的行人就更多。許多經濟發達、文化進步的國家規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則在他們心裡生了根,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自然而然地按照規則去做,所以他們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我們的效率之所以低,就是我們不按規則做,輕視規則的僥倖心理使得我們難以有高質量產品,造成實際上的低效率和高投入。人為破壞規則的事,才使我們許多應該辦的事不能辦,應該辦好的事辦不好。只有當道德規則在人心裡生了根,才不會覺得規則對自己是約束,就能隨心所欲而符合規則了。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相關焦點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
  • 孔子說「四十不惑」,其中,「不惑」具體是指什麼?
    要了解孔子說的「不惑」的含義,首先得明白孔子學問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學問的核心,是教人【動態入定】,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心智系統】轉換。《大學》就是一部完整的【動態入定】的教科書。「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句,整句描述的是,訓練【動態入定】的幾個階段。十五歲開始學【動態入定】,到了三十歲才入了門道。但是,入了門道並不等於學會了【動態入定】,這中間會有很多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以及對【動態入定】本身是否管用的疑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孔子是不是做到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論語·為政》裡面有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理想的階段性總結。從他的學識修養,心性道德來看也大多是做到了。對於其中「三十而立」和「四十而不惑」這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實現了,但是後一個階段是沒有真正的達到目標的。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我們先找到原文出處,它來自於孔子《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翻譯起來的意思是:孔子說: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講他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共分為六個階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孔子講的「不惑」該怎樣理解?
    孔子說自己四十而不惑,那麼什麼是「不惑」呢? 「不惑」就是「不」+「惑」,我們先來了解「惑」,了解了「惑」就知道什麼是「不惑」了。 《論語》裡有一章「辨惑」,孔子教導子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人的生死是有自然規律的,而不是由誰的好惡決定的。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四十而不惑之解析
    讀過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的朋友對裡面的內容應該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先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篇單從字面上去解釋相信大家都能夠理解,孔子對學生講完這段話以後肯定還有自己的解讀,只是《論語》沒有去記載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40歲的時候,有了事業或者有了事業的方向,事業上不惑了;知道了家的重要性,知道了誰是你最親近的人,感情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人生知己真朋友什麼是奸詐陰險惡小人,交友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真情什麼是誘惑,在誘惑面前不惑了;明白了人生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在價值觀面前不惑了;教育上寵溺為害,嚴格為慈,教善和防小人並重,教育小孩上不惑了…
  • 《論語》:智者不惑,人生的自我超越
    《論語》說「智」,最有代表性的是:「知(智)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可見「智者」首要「不惑」。那麼,什麼是 「不惑」?我們離不惑的智者有多遠?「四十而不惑」,總結自己到了四十歲不再因外物所困惑。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論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
    以上所列,都是註疏或研究《論語》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說,人們對「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孔子所作,以及反映孔子人生經歷的真實性,都堅信不疑。筆者試提出疑問如下: 首先,孔聖人是後世之敬仰者給的封號,而現實中的孔子,是一凡人,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有煩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