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多厲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2020-12-05 笑談說聲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在這幾個年齡關裡,尤其最值得強調和宣傳、普及的,那還是「四十而立,五十不惑」之說。因為現在的人,從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建立自己的事業、結婚成家……

對於三十還沒有」立「的人啊,大家也不要荒,因為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當時社會上三十而立的應該不佔大多數。正由於三十不立的佔大多數,他才用如此的語句來給眾人以教誨。縱觀千百年來,俯瞰中華大地,三十而立也確實是莘莘學子為之奔奮的標杆。尤其是在被眾人視為競爭相當激烈的當代現實社會。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就是,根據你30歲訂下的原則來試,到了四十歲對自己的原則不惑。並不是說一個人到了40歲了就什麼不惑了,而是我對我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學的東西我不惑。不再是年輕時那麼容易被人煽動,人云亦云而隨波逐流。如果你到了四十歲,最好要做到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對於世界上的事情和人當有屬於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能力。(不一定是對的,但是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

如今很多人都把這句話,訂為人生小目標,不能否認的是出發點很好。我們承認,千古名言確實有他的精華所在,但我們更要做的是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打個比方說,以前結婚生孩子都是早一點的,所以參加工作有時候也會早一點。但我們現在不一樣,大多數人是25歲左右結婚,有些會因為學業出社會更晚,很多評判標準都不適合我們現在的。

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早的希望」少年得志「,一步一步來,穩紮穩打,只要努力了,夢想總會有的!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孔子是不是做到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論語·為政》裡面有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理想的階段性總結。從他的學識修養,心性道德來看也大多是做到了。對於其中「三十而立」和「四十而不惑」這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實現了,但是後一個階段是沒有真正的達到目標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學德呢?我以為從咿呀學語就開始了,甚至人生第一次見父母面,人生第一次見父母眼色就開始了,只是朦朧,自己不知道而已。我與我的小孩第一次見面,我見她的眼神是光明澄亮的,那種透亮透亮的感覺至今還讓我震憾,這是因為我第一次做父親嗎?而我更早見的一位別人家的小孩,則眼神是狡黠愰惚的。我由此想人的秉性並無善惡之分,而只有傾向,稍稍一點的傾向。
  •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原標題:《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原標題: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希臘人怎麼看? 地處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草原之間,絲綢之路又途經於此,古典時代的阿富汗地區註定要成為東西方不同文明交相輝映的舞臺。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你人生的每個10年追上了孔子的步伐嗎
    在《論語》中,孔子對各自己各個年齡段都有一個代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話,自然要聽從,效仿!那麼孔老夫子是根據什麼給各個年齡段定下相對應的稱謂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比如說孔子就這樣一個觀點,認為人的道德不能一下子就煉成,而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孔子作為儒學的一個創始人,他的思想,也給很多人起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的這句話,被多數人曲解了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鮪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孔子周遊列國時,楚國的葉公遇見子路了,就請問子路說:「孔子是怎樣的人物啊?」時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從何角度,才能得體地描述高深莫測的老師。後來,子路向孔子稟告此事,孔子就教子路:「你為何不這樣講:『我們老師一發憤學習,連吃飯的事也忘了。
  • 孔子說「四十不惑」,其中,「不惑」具體是指什麼?
    要了解孔子說的「不惑」的含義,首先得明白孔子學問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學問的核心,是教人【動態入定】,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心智系統】轉換。《大學》就是一部完整的【動態入定】的教科書。「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句,整句描述的是,訓練【動態入定】的幾個階段。十五歲開始學【動態入定】,到了三十歲才入了門道。但是,入了門道並不等於學會了【動態入定】,這中間會有很多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以及對【動態入定】本身是否管用的疑惑。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別想了,這事兒輪不到你
    最近聽很多朋友說:「你看我都要奔三兒了,自己還是三無產品(房子車子票子),好不容易接盤到了個九手的女朋友還隨時可能散夥,古人云『三十而立』,這可讓我怎麼立啊?」每次聽到身邊的人抱怨人生的時候,小編心裡就總有點無語的樣子……畢竟真正有厲害的人是從來不抱怨什麼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曾經孔老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是個什麼梗?困擾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講他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共分為六個階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公冶長篇》),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論語·述而篇》),都在追求「克己復禮」,想用「禮」來恢復社會秩序,使天下得以太平。▲不惑:三十雖然「立於禮」,有些學問還有疑惑,到了四十才融會貫通,達到明察是非、誠實恭謹、溫良恭儉讓的人生境界。用《尚書·堯典》上形容堯的話就是:「欽(比如:古代聖旨上「欽此」。
  • 80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2.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年紀 古語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是說人在之前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的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