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在這幾個年齡關裡,尤其最值得強調和宣傳、普及的,那還是「四十而立,五十不惑」之說。因為現在的人,從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建立自己的事業、結婚成家……
對於三十還沒有」立「的人啊,大家也不要荒,因為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當時社會上三十而立的應該不佔大多數。正由於三十不立的佔大多數,他才用如此的語句來給眾人以教誨。縱觀千百年來,俯瞰中華大地,三十而立也確實是莘莘學子為之奔奮的標杆。尤其是在被眾人視為競爭相當激烈的當代現實社會。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就是,根據你30歲訂下的原則來試,到了四十歲對自己的原則不惑。並不是說一個人到了40歲了就什麼不惑了,而是我對我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學的東西我不惑。不再是年輕時那麼容易被人煽動,人云亦云而隨波逐流。如果你到了四十歲,最好要做到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對於世界上的事情和人當有屬於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能力。(不一定是對的,但是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
如今很多人都把這句話,訂為人生小目標,不能否認的是出發點很好。我們承認,千古名言確實有他的精華所在,但我們更要做的是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打個比方說,以前結婚生孩子都是早一點的,所以參加工作有時候也會早一點。但我們現在不一樣,大多數人是25歲左右結婚,有些會因為學業出社會更晚,很多評判標準都不適合我們現在的。
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早的希望」少年得志「,一步一步來,穩紮穩打,只要努力了,夢想總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