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鑫悅
第一次接觸丹布朗的書,是在高中一年級,一本《達文西密碼》在班級內被大家翻到泛黃破舊。
16歲正是對一切國外宗教文化充滿著莫名的好奇和崇拜的年紀,那一本《達文西密碼》打開了我了解上帝宗教的大門。我想了很久為什麼這本書在班級內會如此受歡迎,也許是帶給了我們那個年紀最感興趣的知識,將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密碼學。讀者總是喜歡學習新知識的,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們更喜歡以謀殺為背景——被害者是一位美術館長,胸口有以血畫成的五芒星——來完成這樣的學習吧。
雖說丹布朗的書將我引入上帝宗教的世界,但細讀來卻發現,丹布朗的書處處對上帝和宗教充滿懷疑。身邊的人都說,丹布朗寫的是知識偵探小說,但我不覺得。偵探小說的核心是尋找故事的秘密,反偵探小說則是尋找自我的秘密,就是丹布朗這樣矛盾衝突的反偵探小說,才讓人愈加難以自拔。
猶記每一本丹布朗的書的前頁都有一段「本書作者聲明」,就拿我枕邊的《騙局》來說,丹布朗煞有其事的介紹:「三角洲部隊、美國國家偵察局和太空前線基金會都是真實機構,本書所描述的種種技術皆現實存在。」這樣的話總是讓人發出懷疑他的真實性,但是又基於作者本人,讓人不自覺的對他產生信任。這都是丹布朗創造出的偽知識,但也是丹布朗能夠吸引人的奇妙之處。
讀了這麼多他的書之後細細想來,丹布朗的書是有套路的:兇殺案、宗教組織、男女主角、權力機構、神秘人。而其中的宗教組織更是他每本書的母題之一:科學和宗教誰更正確。宗教和神學一直是最具爭議的東西,他對上帝宗教的探索和懷疑卻是在他小時候就存在的念頭。她的父親是一名數學家,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會在吃飯前做一長段的餐前禱告,而父親則會將盤子裡的胡蘿蔔用小刀切開,教孩子們圓錐曲線。所以從九歲起,他就意識到,宗教和科學的世界觀是完全對立的。家庭這樣的分裂矛盾致使丹布朗從小就開始懷疑科學和宗教的矛盾。這樣的想法一直持續到他長大開始創作,他的每本書都在不遺餘力的探索自我的秘密和起源,甚至他還否認了人類是「造物的傑作」,旨在將藝術引入小說,在藝術中質疑宗教。
因為對上帝和宗教的質疑,西方世界對丹布朗的書向來褒貶不一,乃至引起了文學界巨大的爭議。但是丹布朗從來沒有因為外界的影響中斷自己對與這些問題的思考。對於他來說,這是困擾他一生的問題,他只有通過寫書不斷的對此發問,進而進一步走近真相的謎團。他堅信:「最危險的事情就是,我們各執己見,認為自己的上帝版本才是絕對真實的,而與我們意見不同的就是異教徒和敵人。為了人類種族生存,我們必須保持開放、自我教育、自我質問,並與意見不同的人進行對話。」
丹布朗曾在《本源》的講座中說:「我希望人工智慧可以幫我寫一本小說,這樣我就可以退休了。」但我覺得,他不會就此放下筆,因為他和上帝的糾纏還沒結束。
文章 | 謝鑫悅
編輯 | 謝鑫悅
圖片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END ——
本文版權歸橙報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讀者來稿可投至郵箱:1097573925@qq.com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最新一期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