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誡:人生中,這兩個地方要儘量少去

2020-08-27 浦安讀書

是非入耳來,不聽自然無。

我們常聽到人們說:洞天福地。

唐朝的杜光庭就在《洞天福地記》中,記錄了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似乎能夠找到這種福地,人生就能交好運,自己就能得到高福厚祿。

其實,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是古人內心中美好的嚮往。

人世間確實有一些天地鍾秀之處,只不過是風景秀美,能夠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而已。

與福地相對的,我們在立身處世的時候,的確會遇到一些險地。

這些地方往往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很可能給我們帶來莫測的禍患。

曾國藩說過:「久利之地勿去,是非之處勿往。」

這就是曾國藩這位老祖宗的提醒:

人生中,這二個地方要儘量少去。

01

久利之地

南懷瑾大師說過:「三千年讀史,無外功名利祿。」

這句話的意思是,縱觀歷史上的興衰成敗,無數英雄豪傑,之所以要建功立業,其實都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已。

就算一個人胸懷濟世救民的偉大志向,憑藉自己的拼搏奮鬥,付出了很多艱辛的努力,最終得到的也不過是名利罷了。

人們為了爭名奪利而費盡心機,甚至有的人無所不用其極,為了得到利益,不惜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

其實到最後,都難逃「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的結果。

一切功名利祿,都是生不帶來,走不帶去,掙到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勸告世人不要爭名奪利,但是每個人在生存之中,又離不開金錢利益。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我們活在凡塵俗世之中,離開錢寸步難行。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多賺一些錢,讓家庭變得富裕起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富貴的生活,這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君子愛財,必須取之有道。

有的人為了生存而放縱慾望,變得貪財好利。

看到別人在某處已經得到了很多利益,於是自己就不假思索地跑去這裡為自己謀利。

這個地方雖然有利可圖,但是別人已經累積下豐厚的資本,而自己對此缺乏經驗,也毫無準備,很可能圖利不成,反而一敗塗地。

這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道理,對於久利之地,我們一定經得起利益的誘惑,這樣才能趨利避害。

02

是非之處

人生最怕的,其實不是經歷艱難和困苦。

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個人再有本事,也會遇到高低起伏的時候。

人生發生了突然的變故,就算我們當時沒有能力解決,只要我們有堅強的毅力,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就能把這些困難熬過去,早晚會時來運轉。

人生其實最怕的,是招惹上是非和麻煩。

是非不斷,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搞清楚的。

甚至有些是非,就算自己有嘴也說不清,越解釋反而越描越黑。

麻煩纏身也同樣讓人頭疼,煩心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理不出頭緒,找不到根由。

把生活弄得像一團亂麻一樣,到處都是解不開的結。

人生中的是非和麻煩是怎麼來的呢?

俗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人生的福氣,是自己努力換來的。

人生的禍患,也是自己做錯事招惹來的。

曾國藩說過:「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凡是是非之地,一定是眾人矚目的焦點,很多人就是喜歡在這些地方逞能,處處顯露自己,所以才會禍從口出。

人生如果深陷是非和麻煩之中,就算自己再有能力,也會因為疲於應付,而讓自己焦頭爛額。

既無法專心去做事,也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俗話說,是非入耳來,不聽自然無。

我們就算不去是非之地,很多時候是非也會找上門來,只有不聽是非,潔身自好,這樣才能免受是非之害。

所以說,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這樣才能避免禍患的發生。

久利之地,人人趨之若鶩,大家都想去謀利,所以競爭激烈,風險巨大,我們應該知所進退。

是非之地,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所以很吸引人,但是一旦踏足,就會彌足深陷,我們要懂得避險。

人生想要取得成功,並不僅僅是要去尋找機會,把握機遇,更要能夠識別風險,遠離禍患。

所以這二個險地儘量少去,如果你都能做到,早晚時來運轉。


來源:國學生活

本文及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覺得本文不錯,歡迎點擊「關注」,鼓勵一下。

相關焦點

  • 人生中,這兩個地方要儘量少去,容易致禍!
    唐朝的杜光庭就在《洞天福地記》中,記錄了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似乎能夠找到這種福地,人生就能交好運,自己就能得到高福厚祿。其實,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是古人內心中美好的嚮往。人世間確實有一些天地鍾秀之處,只不過是風景秀美,能夠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而已。
  • 老祖宗告 誡:人到四十,儘量少去這兩個地方,容易招來禍端
    老祖宗告 誡:人到四十,儘量少去這兩個地方,容易招來禍端俗語說40不惑,人生過半,酸甜苦辣已經品嘗過,悲歡離合都已經經歷過。褪掉年少的懵懂無知,走過熱情卻又有點兒莽撞的青春韶華,總算迎來了成熟豁達的不惑之年。
  • 曾國藩的告誡:人過中年,這兩個地方儘量少去,小心福氣慢慢消耗
    "千古完人"曾國藩就給了後世一個忠告:曾國藩說過:"久利之地勿去,眾爭之地勿往。"人過中年,這兩個地方儘量少去,小心招致禍患。這是世界的普遍法則、客觀規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永遠獲利的事情。2, 眾爭之地人生中有巨大好處的地方,每個人都想去獲取利益,這種地方就成了眾爭之處。無人競爭的時候,這的確是一處福地,一旦競爭進入白熱化,大家為了利益你爭我奪,甚至有的人會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最兇險的地方。
  • 《易經》告誡你:人到50歲,這兩個地方建議少去,避免惹禍上身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告誡道:人到50歲,這兩個地方儘量少去,避免惹禍上身,耗盡福氣。一、別去別人已經佔儘先機的地方,已經50歲的人可能仍有不服輸、不服老的人,這本就是值得鼓勵的一種心態,但若是非要往別人已經佔儘先機的領域去闖去爭,很有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
  • 「人微言輕,少去扎推」:老祖宗的這4句話道盡人情冷暖,很現實
    因為,在現實面前,我們總是會敗下陣來,所以,老人家常常告誡我們:「人微言輕,少去扎推」。而老祖宗的這4句話,更是道盡人情人暖,很現實,也很無奈啊。 老祖宗說: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一個人在人微言輕的時候,不要隨意到一些人群扎堆的地方參與討論,因為自己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只能淪為被嘲笑的對象。同時,我們也不要對別人的一些家務事隨意地介入,連「清官難理的家務事」,人微言輕的我們,又怎麼能夠調解清楚呢?
  • 老祖宗的忠告:人到六十,這二件事儘量少做,或會消耗福氣
    越是人生行險處,風吹浪打水波急。人生路漫漫,越是去做各種危險的事情,就越容易陷入更深的一層境界裡。很多人難逃欲望的驅使,因為有野心,所以不停奮鬥,積極進取。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到了60歲,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那些努力拼搏的年紀,已經過去了。
  • 老祖宗告誡我們:這2件事容易招禍,要儘量少做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句話說明了福與禍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因此,我們要注意自己平日裡的言行舉止,勝不驕敗不餒,得意時莫忘形,失意時莫氣餒。《左傳》有云:「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災禍和幸福都不是註定的,是人們自己造成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哪些行為更容易招致禍患呢?
  • 易經提醒你:人到了50歲,建議這兩個地方要少去,能避開就避開
    所以,《易經》提醒各位,年逾半百之人,儘量別去下面這兩處,能避開就避開。一、是非之地人生,難免會有爭議,我們要在閒言碎語中學會冷靜;生活,難免會有是非,我們要學會遠離是非之地,讓自己更清醒。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是非。
  • 老祖宗的告誡:這三件事,最容易「積陰德」,要儘量多做
    老祖宗告訴我們:要儘量多這三件事,多積陰德,多積福報。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助人為樂;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助他人,就是積累陰德,正如古人所說「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雨就遮點吧」。據傳,有一次孫鍾請三位路過口渴的少年吃瓜;為了答謝孫鍾,少年指出了一塊風水寶地,然後化鶴飛去。孫鍾便把雙親改葬在此處,墳墓上常有紫氣升起,當地人都說:「孫氏當旺」。果不其然,孫鍾善於積陰德,惠及到子孫,孫鐘的兒子孫堅、長孫孫策在江東奠定了基業,孫子孫權、曾孫孫亮、孫休和玄孫孫皓都成為了雄據一方的東吳皇帝。所以說,經常助人為樂,實則是為子孫後代積累陰德。
  • 老祖宗提醒:有這2個特徵的人,儘量少交往,最好敬而遠之
    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值得我們深交,但是有些人剛交往便要就此打住,敬而遠之。做人,要防患於未然;交友需謹慎,當我們看見不好的徵兆時,要及時剎住,以免後患無窮。正如曾國藩所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多結交能力優秀、人品好的高質量朋友,遠離那些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等損友害友,人生才會福多禍少。
  • 老祖宗告 誡:人到六十,這兩件事儘量少做,容易招來禍端
    老祖宗告 誡:人到六十,這兩件事儘量少做,容易招來禍端「一念貪慾一念嗔,念念迷惑慾海深,口善心惡害自己,應悔從前用錯心。」人這一輩子,有野心、有欲望,是一件好事,由於野心,無數人才為此拼搏,為此進取。人到60,已經歸屬於頤養天年的晚年,不應該由於金錢財富去奔忙勞累,而是應當追求寧靜而致遠的生活,那樣能夠安度晚年,樂享晚年。老祖宗深刻地知道這裡邊的智慧,告誡後人:人越到晚年,越要清心寡欲,避免貪慾太足導致晚節不保。
  • 老祖宗的忠告:身上有這二個特徵的人,儘量少交往,容易招惹禍端
    2、自以為是俗話說「天欲讓其亡,必先讓其狂」,一個人在立身處世中,一定要有原則和底線,更要做一個有傲骨的人。傲氣和傲骨只有一字之差,意義卻天差地別。一個人如果有了傲氣,言語就會驕縱,行事就會張揚。所以為了避免黴運,一定要儘量少跟他們交往。老祖宗的話歷經千年依舊盛久不衰,裡面蘊含的不僅是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總結,還有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用來警醒告誡後人,讓後人少走不少彎路。
  • 老祖宗的告誡:一個人倒黴前,往往有這兩個徵兆,要警惕了
    每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內心總是想到,我們生而為人,是否真的能把握自己的人生,運氣是否真正會眷顧一些人,然而經歷過人生種種際遇才突然察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今日的果,不過昨日的因。
  • 易經提醒你:人過五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要學會靜而不爭
    易經提醒你:人過五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要學會靜而不爭易經提醒你:人過五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要學會靜而不爭01君子和朋友交往,對於那些地位高的人,不去獻媚討好。對於那些地位低的人,也不會卑視。這其實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結交的朋友都是大富豪,那麼他一定也要有對等的身份和身價。如果一個人,身邊的朋友都過得很不如意,這個人他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做攀龍附鳳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夠結識貴人。
  • 老祖宗的告誡:遇到這四種「人」,要擦亮眼睛,小心應付
    老祖宗的告誡:遇到這四種「人」,要擦亮眼睛,小心應付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想要治病離不開苦澀的良藥,想要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就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前輩們給的告誡要學會認真傾聽,並記在心上,因為老祖宗們經歷比我們多,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處事經驗,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學以致用,可以讓我們少走些彎路。
  • 易經告誡:人到五十,儘量少給這2種人幫忙,或許最後出力不討好
    所謂西方有《聖經》,東方有《易經》,我國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五千年燦爛的歷史中誕生了不少經典,哪怕是到了現在也不過時,其中「群經之首」的易經告誡:「人到五十,儘量少給這2種人幫忙,或許最後出力不討好「,到底準不準呢?
  • 老祖宗告誡:身上有這二個特徵的人,儘量少來往,最好敬而遠之
    ——鬼谷子要說中國最為神秘的哲學家,那必然是鬼谷子無疑了。有人曾說鬼谷子其實並不是一個人,鬼谷子是一個名號,而那些繼承他的人會使用這一名號來發表自己的觀點。老祖宗曾告誡世人:身上有二個特徵的人,儘量少來往,最好敬而遠之。那麼,這是哪兩種人呢?事實上,這兩種人分別是言行反覆和自以為是的人。與他們交往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事情,因此最好是遠離他們,不要有過多的接觸。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周圍的人著想。不然的話,最後受傷的人一定是自己。
  • 人到了50歲,要學會享受生活,這兩個地方,儘量不要去
    人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很多的精力的,所以要努力去拼搏,不要貪圖享受,這樣才會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上了年紀後,就要學會修身養性,做事不能過於衝動。《易經》當中就強調,人到了五十歲後,這兩個地方儘量不要去,免得招來麻煩。
  • 老祖宗的告誡:運氣不好的人,多源於這兩個壞習慣,都有什麼道理
    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都已經逝去,他們估計也沒有心思再去戒掉這些習慣了。所以,老祖宗才會告誡我們:別等過了知命之年才懂得,那麼倒黴是因為有下面這兩個習慣,那就慘了!倒不如趁早戒掉,哪怕是戒掉其中一個,對我們而言也有很大好處。一、跟別人交往的時候不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
  • 老祖宗的告誡:時刻牢記這「三把刀」,做個高情商的人
    象形文字中,老祖宗在造字的時候,故意讓一些字進行組合,賦予了特別的意義。比如說,老祖宗留下的這三個字,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要時刻牢記「三把刀」。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這句話都是老祖宗對我們的忠告,也說告誡我們要時刻牢記:心字頭上一把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十幾年,最後才能滅掉吳國,春秋稱霸;韓信遭受胯下之辱,忍辱負重,知恥而後勇,最後當上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