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向法國宣布獨立,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1954年5月7日,在陳賡大將協助指揮下,越南人民軍對法軍作戰,取得奠邊府戰爭勝利,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樊尚·奧裡奧爾被迫解散政府。 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籤署了法越停戰協定。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
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並就任國家元首。保大皇帝並且委任了吳庭豔為首相,全權主理南越。1955年,吳庭豔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籤署法令廢除保大皇帝的皇位,並成立越南共和國,宣誓成為南越的總統。兩國以北緯17度線為界。1955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豔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越戰爆發。
吳庭豔(1901年1月3日——1963年11月1日)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1975年4月30日,最後一批美國人撤離西貢,標誌著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的結束。
一、越戰參戰國家(地區)情況簡述
一、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1976年1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越南共和國,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市被更名胡志明市。越南戰爭結束。越南統一後,未公布詳細軍隊傷亡名單。經估計,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軍隊陣亡約 1176000人,受傷約600000人。
二、前蘇聯
越戰初期(1961-1964年),蘇聯為避免與美國的正面衝突 ,在越南問題上採取了"不介入"的政策 。1964年底至1965年夏,蘇聯推行了"有限介入"政策。1965-1968年,蘇聯積極介入越南戰爭,一方面加大了對北越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另一方面採取外交手段,推動美越走向談判。1968-1973年,隨著中美關係的突破性發展,蘇聯更加積極地介入越南戰爭及其善後事務,最終促成美越雙方籤訂《巴黎和約》
根據戰後披露的數據,前蘇聯1在965年7月-1974年12月31日期間,在越南的參戰部隊為10000名。1965-1976年 ,參戰人員減至1000餘名。陣亡1974人,其中軍官13人
三、中國
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中國於1965年春決定向北越派遣鐵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隊幫助北越抗擊美軍轟炸,搶修並保障鐵路運輸,建設重要公路、機場、以及紅河三角洲及附近海島的抗登陸緊急戰備工程等。1965年4月,經越南請求,中國決定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隊。
1965年-1970年期間,中國派遣 參戰部隊17萬人。犧牲1446人死亡 ] ,4200餘人受傷。
四、南越 吳庭豔就任第一屆總統後,一邊和北約作戰,一邊極力迫害佛教徒,行為令人髮指,導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1963年11月1日,在美國授意下,軍事將領楊文明發動政變,處死了吳庭豔。此後,南越政權一直處於動蕩之中,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部隊佔領南越總統府。楊文明隨即宣布投降,南越滅亡。
在長達二十年的戰爭中,南越組織了120萬軍隊。死亡數據無法考證,據估計死亡為220357人(最低估計)—316000(最高估計),受傷1170000人。
值得一說的是: 1975年,越南統一後,越南人不斷乘船來港,據統計,1979年共有近兩萬名越南難民在港從事有薪工作。
五、美國
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越南。越南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
1955年,吳庭豔奪取南越政權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 約翰·甘迺迪連任競選期間,主張軍事戰略收縮,把主要力量放在歐洲來對抗前蘇聯,聲稱連任後從越戰撤回美國顧問,不久,甘迺迪遇刺身亡,繼任的詹森宣布越戰升級(詳情看參看@太公門的《甘迺迪遇刺,死亡籠罩美國,帶給我們的警示是什麼》)。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詹森批准了「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 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陸。6月,美國軍隊開始直接同越南人民軍作戰,直到1975年4月30日最後一批美國撤離。
美國參戰部隊為650000人。陣亡58202人人、受傷303616人人、失蹤2500人
六、韓國
1964年,美國為昭示越戰合法性,向包括韓國在內的 25個友邦發出參戰邀請,韓國很快做出回應,分兩批派出了2000餘人的醫療、建設等非戰鬥部隊 。1965年,越南戰局惡化,美國在判斷"中、朝不會公開入侵南越或韓國"後,向韓國發出支援戰鬥部隊的請求。 隨後,韓國將首都師和海軍第2旅,改編為猛虎部隊、青龍部隊,派往越南。據統計,1965-1973年,韓國共向南越派兵325517人次,最大兵力一度保持在5萬人左右,是越南戰場上數量僅次於美軍的外軍。
韓國參戰部隊53000人;死亡5099人、受傷0962人,失蹤4人。
七、澳大利亞
1950年代前半期,澳大利亞被宗主國英國拉入澳新美加條約後,擔心美國從東南亞退縮導致的「權力真空」會由中國或其他國家填補,使本國的 「前沿防禦 」難以為繼,失去安全緩衝區,在政治上開始拒絕與亞洲國家進行交流,在軍事上唯美國人馬首是瞻,主動參加到越戰中。(關於澳大利亞與美國在二戰後的關係,可參看@太公門《三姓家奴之國——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參戰軍隊 義務兵15542人,志願兵26395名。 死亡474人、受傷4307人。
八、泰國
越南戰爭期間,泰國獲得美國軍事援助,實現泰國軍隊的現代化,準許美國在泰國建設和使用了烏塔保、呵叻等軍事基地 對北越進行轟炸。後泰國還直接派兵參與越戰和寮國內戰。
泰國參戰部隊13000人。死亡 1351人、受傷5000人。
九、紐西蘭
紐西蘭作為英國殖民地,19 47年才獨立建國(仍屬於大英國協成員),自從加入美、英、加、澳和新協議後,一直沒有向美國表示效忠的機會,這次跟著澳大利亞一同派兵參戰。
紐西蘭參戰部隊552人。死亡37人,受傷187人。
十、菲律賓 最為美國的殖民地,也派了工程部隊2300人參戰,傷亡不詳。
十一、中國臺灣 中國臺灣 為了刷刷存在感,積極派員參戰, 參戰人數不詳,據稱1人死亡。
十二、平民的傷亡
越南平民死亡:200000人至250000人(估計)
柬埔寨平民死亡:200000人至300000人(估計)
寮國平民死亡:20000人(至少)
總計平民死亡:42萬人—250萬人
死亡總數戰爭總計死亡:1912846人—3992846人(估計)
三、為什麼最大的贏家還是日本
越南戰爭時期,作為戰爭前線的越南、寮國等國,被打得千瘡百孔、瀕臨崩潰;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巨大的消耗,使遠離前線的韓國、新加坡等國,憑有利的地緣區位優勢,發了戰爭財,甚至連偏遠的聯邦德國也分得了一勺羹。當然,利用越戰獲得最大豐厚利益的是日本。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兼戰爭策源地的日本,本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懲罰和制裁。但是因為不久的冷戰開始和韓戰的爆發,佔領國美國開放縱容日本做大。(相見@太公門《韓戰—二十五國參戰,日本為什麼是最大的贏家?》日本利用接受美軍攤派的「軍需訂貨」,收入超過36億美元,實現了經濟強盛的發展。同時,美國帶領戰勝國與日本籤訂《舊金山對日條約》,幫助日本在未履行戰敗國義務的情況下,恢復國際地位和國際關係正常化。
在越戰期間,日本作為大贏家,表現在四個方面:
1、收回衝繩、小笠原群島的行政管理權。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軍撤出日本本土後,將軍事設施轉到到衝繩、小笠原群島上。並以侵越戰爭基地為由,不斷擴大軍事設施。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軍, 日本無可奈何,只得聽任下轄國土的行政管理殘缺,儘可能平息民間的運動。 尤其是到了上世紀60年代,因韓戰給日本帶來的政治紅利消耗殆盡。如果欲將在美國直轄的日本土地行政管理權收回,無異與虎謀皮,必須趁「老虎」飢不擇食時,方能得手。越戰恰恰給了日本這個機會。
越南戰爭的持續進行,美國軍費日益靡費,最終耗費至少2500億美元。同時,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
同時,前蘇開始邁入未有的強大,並在世界各地和美國爭奪同盟者和戰略要地。美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日本恰趁此機,成功地通過談判收回美國對日本島嶼的行政管理權。
1969年11月,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訪美時與尼克森總統達成的協議。1970年6月,實現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自動延長。1971年6月17日,歸還衝繩協定籤字儀式在東京和華盛頓同時舉行。1972年5月15日,這個協定正式生效。
(當然,我個人保留反對琉球群島歸日本的美日私相授受的行為。並保留要求美國、英國履行《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條約和文件的權利)
當然,對於日本來說,這次收回衝繩、小笠原群島行政權(實質上的所有權),完全是借越戰的」東風「,假如無此戰事,或者美軍勇往而無不勝的話,日本絕對不敢官方向美國提出搬離日本領土的要求。更遑論未付出任何政治和經濟代價,輕鬆和廉價的實現。
2、再次藉助戰爭物質生產,帶動經濟整體發展,奠定了日本世界經濟第二強國的牢固地位。
當時日本經濟景氣有所變冷。表現在國際收支狀況好轉和民間投資者增加的同時,企業收益明顯下降,國內生產增長速度減慢,即所謂「宏觀景氣,微觀蕭條。」
1965年6月,日本採用增加政府財政支出、擴大國債發行和大幅度減稅等方法,在1965年度追加預算中,發行了2590億日元赤字國債,增加財政支出2100億日元,以加強住宅、國營鐵道和電氣公司建設。在196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又發行國債7300億日元,實行減稅3069億日元。
恰逢此時,美國的戰爭訂單紛至沓來,沙袋、鐵絲網、偽裝服、叢林靴等物資,同時還為輪休的美軍提供勞務和娛樂服務,日本獲得了大量的意料之外的軍需和服務收入;僅在1966年,日本就獲得了12億美元收入,1967年高達17億美元。巨額的戰爭軍需品的利潤,使日本獲得了大量的財政盈餘。
從1966年起,趨於消沉的日本經濟,出現了堪於池田時代媲美的「超高速增長」,1966年至1970年五年間,國民生產總值由1026億美元增長到1977億美元,實現了年均11.7%的實際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地位,也由1966年時的第五位,一躍而成1968年的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而超過西德,成為名符其實的「經濟大國「。
3、與美國貿易取得政策優惠,為佔領美國市場取得先機。
越南戰爭也加深了美國和日本的經貿往來。日本非常依賴外貿出口,越戰爆發以後,美國為了鞏固其在遠東地區的優勢,給予了日本諸多政策優惠,例如放寬進出口限制等。隨著日美之間貿易額逐漸增長,日本的工業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產品由仿造開始了創新,引領世界的發展方向。
同時,日本也不遺餘力的利用美國給與的政策加大對美國的出口。在電子、汽車等領域的出口貿易,開始佔領美國的國內的市場,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登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越南戰爭,給日本帶來了相當豐厚的物質利益,促使日本取得了更加快速的發展。
4、 越南戰爭期間的日本,順利地開拓了海外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
越戰爆發後,日本響應美國在東南亞的戰略部署,以經濟戰的方式在東南亞地區擴大影響力。日本對南約,泰國,菲律賓等新興國家的出口和援助力度逐漸增大,僅1965—1967年,日本對南說的出口提高了三倍,對泰國的出口提高了56%。尤其重要的是,日本在獲得相當豐厚的物質利益的同時,又拓寬了外貿渠道,然後反向促進日本工業更加快速地發展。
二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和美國、英國等國家宣戰,主要是為了獲得東南亞豐富的石油、香蕉、錫等戰略物質。數百萬如狼似虎的軍隊沒實現的願望,在美國忙于越戰期間,輕鬆完成了資源的整合。
特別是,日本在六十年代和東南亞國家完成了戰爭賠償的協議。日本只要以投資、或者、來料加工等形式,實物償還外債。日本的這樣舉措,反而密切了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聯繫,形成聯盟式的經濟發展結構。
綜上,長達二十年左右的越南戰爭,持續時間更長,戰爭消耗更大,所需要的物資供給也就更多。因此,日本卻通過相關的「戰爭需求」,而進入了又一輪的繁榮期。越南戰爭,給日本帶來了相當豐厚的物質利益,促使日本取得了更加快速的發展。越南戰爭結束後,日本仍然維持了10多年的繁榮局面,直到80年代後期「泡沫經濟」來臨,這輪繁榮才告一段落。日本又一次成了戰爭的暴發戶,在越戰中成了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