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言論出版自由應以法律為準繩

2020-12-17 正義網

  在當今這樣一個資訊高度發達、信息傳播手段多樣的時代,人們自由表達觀點與意見的渠道更加暢通、更加豐富,這對於實現公民言論自由大有好處。然而,隨之也帶來一些新問題。有的人在網絡媒體上散布謠言,詆毀他人;有的人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混淆視聽,並稱「這是我的言論自由」。這種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應該予以澄清。

  如何認識言論出版自由?

  首先,這離不開對自由的正確理解。任何自由都是有條件、有限制的,都與法律、責任密切相連。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英國作家蕭伯納也說過:「自由意味著責任」。正如權利和義務始終對等一樣,言論出版自由與遵守法律同樣不能分割。也就是說,對言論出版自由不能理解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而同樣是有條件的、有責任的,既受到法律保護,又必須以法律為準繩。

  其次,法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法律的尊嚴都不容踐踏。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什麼人,不管以什麼名義,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必須遵守法律。在言論出版自由問題上也是如此。法律是公民行使言論出版自由權利時必須嚴格遵循的。人是社會的人,個人的言論出版自由只有放在社會的現實環境中,納入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係中,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法律在賦予公民言論出版自由權利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相應的規範和限定。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同時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如果違背這一規定,個人權利對他人和公共權利造成侵犯,就應受到法律的追究。

  再有,運用法律手段對公民言論出版自由進行規範,是世界各國的通例。即使是經常指責別的國家言論不自由的一些國家,也不例外。比如,在英國,法律規定言論出版自由不得藐視法庭;法國《人權宣言》在強調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求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而美國對言論、出版和結社自由的限制十分嚴格,僅對一般性的語言的限制就有20多種,更不用說濫用這些自由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了。

  事實上,任何一個法治國家都會對威脅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言論進行依法處理,而決不會任其泛濫。我國依法對有關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恰恰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享有言論出版自由。否則,不僅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無法保證,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也無從談起。對於公民來說,要享有法律保障的言論出版自由,就必須樹立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嚴格遵守和執行法律的規定。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言論出版自由應以法律為準繩
    如何認識言論出版自由?    首先,這離不開對自由的正確理解。任何自由都是有條件、有限制的,都與法律、責任密切相連。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英國作家蕭伯納也說過:「自由意味著責任」。正如權利和義務始終對等一樣,言論出版自由與遵守法律同樣不能分割。
  • 如何認識言論出版自由?
    如何認識言論出版自由?  首先,這離不開對自由的正確理解。任何自由都是有條件、有限制的,都與法律、責任密切相連。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英國作家蕭伯納也說過:「自由意味著責任」。正如權利和義務始終對等一樣,言論出版自由與遵守法律同樣不能分割。
  • 人民日報:如何認識言論出版自由?
    英國作家蕭伯納也說過:「自由意味著責任」。正如權利和義務始終對等一樣,言論出版自由與遵守法律同樣不能分割。也就是說,對言論出版自由不能理解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而同樣是有條件的、有責任的,既受到法律保護,又必須以法律為準繩。    其次,法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法律的尊嚴都不容踐踏。
  • 淺析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界限
    正是這些網絡公民對言論自由的錯誤認識、理解,造成了網絡言論自由與公共管理、公民權利的諸多衝突。這些衝突,也使得我們意識到網絡言論自由必需法律進行必要的規制。本文中,筆者對網絡言論自由的內涵、域外網絡言論的法律界限及我國網絡言論自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我國確定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及制定適合的法律規制有所幫助。
  • 言論自由的邊界與法律規制
    言論自由的邊界與法律的規制   言論自由是公民表達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憲法規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權利之一。言論自由是指公民享有的以口頭形式表達個人思想、觀點和要求等的自由,包括在網際網路和自媒體上表達思想、觀點和要求的自由。 我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 個人言論出版自由不能損害人民利益
    個人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包括言論出版自由權利,必須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利益,而不能損害人民利益。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也應當從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關係出發來理解和看待。言論出版自由不只是某個公民的權利,而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因而是全體人民的權利。
  • 李開複眼中的「言論自由」是什麼?
    原因其實很簡單,2013年,年僅14歲的林妙可在微博上上傳了一張抻面的圖片,但評論區內出現了一些下作的言論,隨後林妙可發文希望淨化網絡環境,而這卻被「人生導師」李開復用「言論自由應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要容忍更多言論,而不是主觀地去堵」等言語加以勸導。   然而,李開復這番宣稱「保護言論自由」的「雞湯」,你願意喝下嗎?
  • 版權與言論自由
    傳統版權法制度,體現了版權與言論自由的協調和統一,對兩者的保護都是當代立憲精神的體現,正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述:一方面國會不得制定有關法律剝奪人民的言論出版自由及其他自由權利,另一方面又授權國會制定版權法,賦予作者一定時期享有其作品的獨佔權。前者是一項政治權利,基本權利,與生俱來的權利。後者是一種民事權利,後來權利,是公民行使言論自由的一種方式①。但權利義務相隨,有權利就有限制。
  • 評論:言論可自由行為應受限 臺灣民主不及格
    中國臺灣網10月3日消息 臺灣《中央日報》2日刊發評論文章《反民主文化下的荒謬行為》認為,在民主社會,言論自由可以無限,行為自由卻應有極大限制。民主是否成熟,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從這一項指標來看,臺灣的民主並不及格。
  • 姚輝: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保護
    【關鍵詞】文藝批評;言論自由;名譽權;權利衝突;民事責任   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有許多不同的、五花八門的表述。最常見的有言論自由、表現自由、表達思想(意見)的自由、言論和出版自由,等等。一般認為,其中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是最重要的表達自由[1]。
  • 言論自由的邊界!
    但陳凱歌在不能證實所描述情節真實性的前提下,杜撰邱路光與女護士接觸、私逃後又被抓回的經過,甚至被開除黨籍軍籍和判處刑罰的內容,具有誹謗、貶損原告邱路光人格、披露他人隱私的過錯,應承擔相應的侵犯邱路光名譽權的侵權責任。
  • 人民日報:我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是不爭事實
    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在全社會形成了思想活躍、暢所欲言的良好氛圍。  看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是不是得到實現,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人們發表言論、表達觀點的渠道是不是暢通,新聞出版物等載體是不是豐富。
  • 李開復諷林妙可獨裁:「吃林妙可下面」屬言論自由 要包容有害評論
    著名童星林妙可因為自己微博底下有太多汙言穢語的評論,所以呼籲新浪微博儘快消除「有害言論」以淨化環境。在微博被稱為「人生導師」的李開復聽聞此言後告誡林妙可要學會容忍,「憤怒的人越堵越憤怒;堵的人,越堵越霸道獨裁。」最後,李開復感嘆:「言論自由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
  • 司法視野中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制分析
    通過該案審判,我們需反思網絡的言論自由雖受到憲法和法律保護,但每個公民都應清楚知道在運用網絡表達言論和思想時必須符合法律為其劃定的邊界,符合應有的社會道德規範,否則將會承擔相應的法律和道德責任。  一、網絡言論自由概述  言論自由是指人人享有得以口頭、書面或其他形式獲取和傳遞各種信息、思想的權利。網際網路時代,言論自由的概念被擴大,表現形式也更多元化。
  • 言論自由應該是什麼樣的自由?
    言論自由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民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在這概念下,它被認為不應受到政府的審查。然而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言論自由逐漸演變為一個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區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我們先來看看,西方人對這個概念是怎麼定義的。    維基百科稱:「言論自由是指在他人接受的條件下按照個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政治權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
  • 名譽侵權、言論自由與注意義務——《民法典》第一零二五、第一零...
    從言論侵害他人私益的角度看,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是互相界定的一對概念。越過言論自由,即為名譽侵權,反之亦然。長期以來,我國關於名譽權保護的立法比較原則,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平衡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一直缺乏統一明確的標準。
  • 四、言論自由權利
    四、言論自由權利  中國政府致力於促進和保護本國人民的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中國憲法規定的一項公民基本權利。在中國,公民可以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願,發表研究、創作成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實現言論自由的手段日益豐富,獲取信息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言論自由空間不斷擴大,言論自由權利不斷發展。  公民實現言論自由的途徑和手段日益豐富。2013年,中國出版各類報紙482億份,各類期刊33億冊,圖書79億冊(張);有線電視用戶為2.29億戶,有線數位電視用戶為1.72億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8%;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4%。
  • 網絡:言論自由≠謠言自由
    (社死:社會性死亡,大意為在公眾面前出醜)。如果往深究下去,在沒有查明事實真相的前提下就發布有錯誤引導性的公開言論,這些行為其實都已經在觸犯法律了。至於,《狼殿下》的口碑被惡意刷低評,11月19日,下午四點,平臺才從最初的會員免費看五集的情況下,有些網友看都沒看,就直接打低分差評,並且評論中直接提到因為肖戰,所以打低分差評。顯然有失公允,人家又不是主演,在第11集才出現,而你就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差評,是向大眾秀自己的智商還是搏熱度?其實,三觀正常的普通眾人看你像跳梁小丑一樣蹦躂著只會洒然一笑。
  • 評論:採訪權是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延伸
    評論:採訪權是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延伸 「權利」如果作為一種道德概念,含義可能是多樣化的;而作為一種法律概念,在大陸法系國家,需要援引具體的法律法規條款。我國屬於大陸法系,記者「採訪權」的概念,與記者的批評建議權、人身安全保障權等等,是從一般公民權利中推導出來的。記者也是公民,公民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當然他們可以自由地與人交談。
  •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公民言論出版自由(思想縱橫)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美國的黑人等有色人種不要說享有言論出版自由,就連最基本的人身權利也無法得到保障。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在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權利而奔走吶喊。直到今天,種族歧視仍是美國社會的一大頑疾。由此可以看出,言論出版自由在一些國家也不是「天賦」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並且還要經歷更長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