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文化發現一百周年暨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活動全力籌備 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研討會召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小萍 龔鳴為進一步挖掘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內涵,11月8日,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研討會在三門峽召開,來自豫晉陝三地的文物考古研究人員梳理分享了近期仰韶文化考古新發現、新成果。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三門峽市正在全力籌備「仰韶文化發現一百周年暨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活動。
-
迎接中國考古百年 專家學者研討聚焦仰韶文化傳播
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研討會在三門峽市舉辦。孫自法 攝中新網河南三門峽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雙槐樹遺址發現仰韶文化三重大型環壕城址,引出的新認識無異於是說仰韶文化中期已經開始邁入文明門檻。」「陝西藍田新街、楊官寨等遺址體現出仰韶文化晚期社會分化的加劇,社會分工的明確化。」「山西離石德崗遺址出土遺存組合豐富且明確,在仰韶中期遺址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
三門峽:八大遺址,考古又有重大新發現!
12月28日上午,為期兩天的中原文明化進程研究·三門峽地區史前考古研討會在三門峽市召開。當天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們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考古新成果「乾貨」!其中包括靈寶盆地新石器時代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等在內的三門峽8處遺址的勘探新進展。
-
三門峽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呼之欲出」
廟底溝文化是繼仰韶文化之後,三門峽擁有的又一個國際品牌。雖然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類型,但它卻是同時代文化中發展水平最高的。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因建設三門峽大壩,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發掘。此次發掘面積4480平方米,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 而這些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遺蹟和文物,卻與此前發現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風格迥異,房基布局更加合理,器具製作、紋飾更為精美。
-
仰韶文化寶島行暨「黃河三門峽
據陳富洋介紹,他於6月中旬在臺灣參觀了仰韶文化寶島行暨「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印象展。在那次展覽上,他被舉世聞名、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所深深吸引,同時也對三門峽這座年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三門峽作為仰韶文化的發源地,不僅文化底蘊深厚,同時也是黃河金三角地區的一方投資熱土。」陳富洋表示,他希望到這裡投資興業。
-
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紀念大會開幕
11月6日上午,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仰韶文化的發祥地——河南省澠池縣隆重隆重開幕。紀念大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澠池縣人民政府承辦。
-
新發現 | 河南三門峽市仰韶文化遺址考古勘探取得重要成果
,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準確的考古資料依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靈寶市文管所、靈寶鑄鼎原文管所、澠池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單位於2018~2019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對數處仰韶文化重要遺址開展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圖一),取得了重要成果。
-
《文化三門峽》序言
也是在這裡,經過百年的探索研究,我們發現了影響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奧秘所在。1921年4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的仰韶村,發現了大量繪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等精美圖案的彩陶片和石器,這裡後來成為中國第一個被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這一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遺存,被命名為「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考古專家王仁湘一行調研指導仰韶酒莊文旅項目
問道仰韶,陶酒飄香。11月7日下午,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帶領30餘名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研討會專家齊聚澠池,參觀調研仰韶村文化遺址和仰韶酒業「一莊五園」項目。三門峽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毋慧芳,澠池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文旅局局長侯建星,仰韶旅遊公司副總經理張萌陪同調研。
-
著名考古專家劉慶柱:中華民族的根,離不開三門峽
劉慶柱表示,他與三門峽的首次結緣來自於十幾年前在靈寶市的一次考古活動。位於三門峽市境內的仰韶文化和廟底溝文化遺址、西坡墓地、虢國墓葬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不僅是三門峽歷史文化悠久的佐證,而且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標誌。
-
比仰韶油茶仰韶杏更誘人的,當然是三門峽的函谷關啦
而三門峽的歷史文化當真是悠久,源遠流長。仰韶文化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000到7000年,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表面繪製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黃帝文化黃帝鑄鼎原聚落遺址群位於靈寶市陽平鎮鐵嶺,方圓300平方千米內分布著50處仰韶時期文化遺址。虢[guó]國文化虢國是四周早期建立的姬姓諸侯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尤其是其富有特色、線條柔美流暢、色澤豔麗的彩陶的大範圍傳播,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波及周邊地區,達到史前藝術的高峰。仰韶文化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見證,考古學理論的發展、方法的進步大都與其發掘研究相關。仰韶村遺址首次發掘是我國考古學的發端,眾多考古學者都曾參與其研究。1951年,該遺址的第二次發掘成為新中國率先開展的考古工作之一。
-
仰韶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最受矚目
為迎接2021年中國考古百年和仰韶遺址發現百年,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近日在仰韶文化發祥地所在的河南省三門峽市共同主辦「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研討會」。會議前夕,與會專家學者來到仰韶文化博物館參觀考察。
-
解讀魚紋葫蘆瓶:從仰韶文化聖地發現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今天,我們若要探討追溯國酒文化之源,卻繞不開「仰韶文化聖地」的三門峽澠池。 仰韶文化遺址的首次發現,讓澠池揚名於世 澠池位於豫西丘陵,西與陝西相望,北眺山西,東與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新安縣搭界。
-
仰韶文化再現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研究人員近日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甕底土樣中,檢測到桑蠶絲殘留物,表明當時包裹甕棺中亡童的織物是絲綢。「這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絲製品,距今5300至5500年。此前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品距今是4200至4400年。」
-
陳若茜:五千多年前的世界最早絲織品——仰韶文化再現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研究人員近日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甕底土樣中,檢測到桑蠶絲殘留物,表明當時包裹甕棺中亡童的織物是絲綢。 「這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絲製品,距今5300至5500年。此前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品距今是4200至4400年。」
-
以匠心致初心,彩陶坊地利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紀念版發布
2021年是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也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盛事,9月9日,三門峽高陽山中州華鼎飯店內,高朋滿座,鄉友齊聚,三百餘位彩陶坊經銷商,共同參加彩陶坊地利仰韶文化發現「彩陶坊地利·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紀念酒」上市,既是新時代文化傳承的具體體現,也是仰韶酒業結合當前三門峽的市場形勢和消費需求進行的一次營銷創新,必將三門峽的經銷商帶來新的機遇。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出版有《豫東杞縣發掘報告》《三門峽南交口》《田野考古鑽探記錄規範》等。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出版有《豫東杞縣發掘報告》《三門峽南交口》《田野考古鑽探記錄規範》等。仰韶文化彩陶十分發達,尤其是仰韶中期廟底溝期出土彩陶頗多,其富有特色、線條柔美流暢的彩陶圖案在周邊諸多文化內大範圍傳播,達到史前藝術巔峰,王仁湘全面研究後盛讚其掀起了中國史前一次波瀾壯闊的藝術浪潮。長期以來,仰韶文化成為認識、定位周邊其他史前文化年代的比照標尺。仰韶文化也是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
-
科學網—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本報訊 11月6日,在中國仰韶文化的發祥地——河南省澠池縣舉行了隆重的「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紀念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