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2020-09-18 光明日報

魏興濤 1966年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畢業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出版有《豫東杞縣發掘報告》《三門峽南交口》《田野考古鑽探記錄規範》等。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花瓣紋盆。資料圖片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仰韶文化中期具有殿堂性質的特大型房址F105。資料圖片

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彩陶雙聯壺。資料圖片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牙雕蠶。資料圖片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玉器。資料圖片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

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

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中,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從此揭開了考古學探索我國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命名。經過近一百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幾代人的努力,仰韶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得到了極大發展。

仰韶文化是我國分布地域最廣的史前文化,共涉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湖北、寧夏、內蒙古等9個省區。而且遺址數量眾多,據近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僅河南就多達3000餘處,豫西三門峽地區特別是靈寶市仰韶文化遺址分布更加密集,全國罕見。值得注意的是,仰韶文化分布區中心的晉陝豫交界地區及渭河流域恰處華山(古代華山是對秦嶺山脈的統稱)北麓,這裡存有豐富的關於黃帝和炎帝的古史傳說。仰韶文化尤其是中期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及華夏民族之「華」族的形成關係密切。

仰韶文化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跨度約距今7000至4700年,長達兩千多年,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被稱為「仰韶時代」。仰韶文化大體可分為初、早、中、晚四個時期,其中仰韶中期即廟底溝期,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仰韶文化分布區文化面貌空前一致,向外則具有極大輻射力。仰韶文化彩陶十分發達,尤其是仰韶中期廟底溝期出土彩陶頗多,其富有特色、線條柔美流暢的彩陶圖案在周邊諸多文化內大範圍傳播,達到史前藝術巔峰,王仁湘全面研究後盛讚其掀起了中國史前一次波瀾壯闊的藝術浪潮。長期以來,仰韶文化成為認識、定位周邊其他史前文化年代的比照標尺。

仰韶文化也是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通過對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統分析,提出多元一統或多元一體「重瓣花朵」理論,指出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現代中國的根基深植於遙遠的史前時期,是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中國史前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在史前文化格局中,「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區,它以渭河流域和晉陝豫三省鄰接地區為中心,範圍幾乎遍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在大中原地區周圍有甘青文化區、山東文化區、燕遼文化區、長江中遊區和江浙文化區,更外層還有福建、臺灣、廣東、雲南、西藏、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文化區,「整個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位居花心位置,而中原文化區的主體就是仰韶文化。韓建業則認為,正由於仰韶中期的強力擴張影響,使得中國大部地區的考古學文化交融聯繫形成相對的文化共同體,為後來統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可稱之為「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國」,簡稱「早期中國」。

仰韶文化還是學術研究歷史最長的中國新石器文化。考古學的發展進步大都與仰韶文化發掘及研究息息相關。近百年前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學的發端,新中國建立前的考古工作者幾乎都涉及了仰韶文化的研究。新中國成立伊始,1951年中國考古學的領導者夏鼐先生就帶隊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成為率先開展的考古工作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由考古、環境、動植物及物理、化學等眾多學科合作對河南澠池班村遺址的考古發掘,開創了中國田野考古中由多單位聯合、多學科參加的發掘與研究工作的新模式,成為考古學科從物質文化史研究向復原古代社會和重建歷史更高層次目標轉變的重要標誌,該遺址的主要內涵正是仰韶文化。

考古發現揭示的仰韶文化社會複雜化進程

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們近年對豫晉陝交界區域河南三門峽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開展了較全面的考古調查,其中靈寶盆地是仰韶文化尤其是其中期的核心分布區,在1000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93處,是中原地區新石器遺址數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縣市。這些遺址按照時代可劃分為366處聚落,包含仰韶文化初期的聚落數量26處,仰韶早期聚落74處,仰韶中期聚落105處,仰韶晚期聚落44處,廟底溝二期文化聚落70處,龍山文化聚落47處。

通過區域聚落調查結合文化譜系的研究可知,進入仰韶時代後,當地文化、聚落便開始了穩定和持續的大發展,經仰韶初期、早期千餘年的長期積累,到距今約58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中期,文化最為繁盛,無論聚落數目、聚落總面積、聚落面積均值,都達到了頂峰。這時聚落規模出現明顯差異,有面積達近百萬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四五十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二十萬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聚落、十萬以下乃至僅有數千平方米小型聚落的差別,並已經出現區域(即靈寶盆地或鑄鼎原周圍)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聚落組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分化,呈現出了「金字塔」型多層級的區域聚落結構。

從河南靈寶西坡、三門峽廟底溝、南交口遺址發掘材料可知,聚落內部遺蹟也出現面積達200餘平方米以上的處理考究的特大型房址、百餘平方米經精心加工的大型房址、墓口達17平方米的大型高等級墓葬,以及面積數十平方米的中型房址、中型墓葬,另外還有面積十餘或僅有幾平方米的小型簡陋房址、僅可容身墓葬甚至灰坑亂葬。各個等級差距明顯。其中西坡大墓出土包括玉器、象牙器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最大的房址F105外帶迴廊,總面積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見中國史前最大的單體建築,開創中國迴廊式古典建築先河,推測其很可能是高聳的重簷大屋頂結構,具有殿堂性質。

從以上的考古發掘來看,顯然此時的仰韶文化已分化出平民、顯貴、首領甚至「王」的社會差別,已經進入複雜社會,文明火光閃爍,開始出現古國,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先生稱其為「仰韶古國」。

我認為,由於豫晉陝交界地區仰韶中期廟底溝期是在當地仰韶初期、早期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在整個仰韶文化中最為發達,也最早出現社會複雜化現象,因此發生的文明化現象應是中原早期文明的中心、源頭和最重要代表。這一時期仰韶文化對外產生強力輻射,其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之間主要是影響與接受的關係。又因為仰韶中期正如嚴文明所指出的,是「啟動社會文明化進程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並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而沒有經驗借鑑」,所以這裡出現的早期文明應該可以視為中國史前的原生文明。

在仰韶文化分布區偏東區域的河南鄭州以西至河洛地區,仰韶中晚期文化也十分繁盛,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峰。區域中心性大型聚落遺址呈集群狀叢體狀分布,聚落規模普遍較大,動輒數十萬平方米,多配有二或三周寬深的聚落環壕,防衛色彩濃重。鄭州大河村遺址面積70萬平方米,為一處包含多時期文化遺存的大型遺址,延續達3000多年,是仰韶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規模龐大、文化序列完整,發現經統一規劃的原始村落、規則的圍壕、牆體至今仍保存完好高1米左右的連間套房、發達的制陶技術以及絢麗多姿的彩陶藝術。在鄭州西山遺址發現中原地區最早的城址,距今約5300至4800年,其中國最早的技術先進的版築夯土城垣,在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顯示出巨大的技術進步和創造力,城內房址多有奠基坑,對於探討早期城市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古人員最近在鄭州點軍臺和西山遺址也分別發現同時期的城址。鞏義雙槐樹遺址位於伊洛河匯入黃河地理位置獨具的「洛汭」地帶,現存面積117萬多平方米,是經過發掘確認最大的仰韶文化遺址,為仰韶中晚期的核心性聚落。其三重環壕,核心區是多組由半圍牆和壕溝圈護的多排大型房址區組成似具準宮城性質的「宮殿」區,出現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有深厚夯土精心築成的大型活動廣場,土坯被廣泛應用,呈「前朝後寢」的布局,顯示其「古國時代都邑」的非凡氣派。鄭州青臺遺址中心區及其外圍共發現環壕4條,聚落功能分區明確,有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區、作坊區。這裡代表性的發現,是古人設置九個專門栽立陶罐組成的「北鬥九星」圖案,附近還有純淨夯土築成的臺基「寰丘」,鬥柄指向北。「北鬥九星」已被天文學家確認為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天文類祭祀遺蹟,由此刷新人們對於古人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星象知識所達高度的認識,將中國觀象授時的歷史提前了近千年。青臺以及附近的鄭州汪溝遺址還發掘出中國最早的絲綢實物。雙槐樹遺址出土了牙雕家蠶造型文物,呈晶瑩剔透吐絲前蓄勢待發的亢奮狀態,是中國年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這些發現,以堅實的材料表明,絲綢發源於我國,是古代中國對人類做出的一大貢獻,進而說明,在仰韶中晚期,農桑文明已經形成。

通過以上發現,可見仰韶中晚期的鄭州至河洛地區文明化程度甚高,考古專家認為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這裡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尤其是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被譽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是黃河文化之根。

此外,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有距今6500年前仰韶早期四組沿子午線方向等距排列的大型蚌塑龍虎圖案和特殊墓葬,龍形象已經十分成熟,馮時解讀其為中國最早的天文宗教祭祀遺蹟,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農時意識、宗教和王權的制度。湖北棗陽雕龍碑、河南鄧州八裡崗、淅川龍山崗、南陽黃山諸遺址發現仰韶中晚期結構複雜的套間房址,帶有先進的木質推拉門等設施。作為關中地區仰韶中晚期超大型中心聚落之一的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面積達80餘萬平方米,聚落布局規劃性強,大型環壕、專門的墓地和制陶作坊區、聚落中央儲水量達1000立方米的大型池苑等重大發現,填補了許多學術空白。仰韶晚期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也是一處區域中心聚落,發現了一座高規格的特殊建築F901,雄踞遺址北部高處,由主室、後室和東西兩側室相連構成,佔地總面積約290多平方米,是前所未有的一座特大型複合體宏偉建築,具有「前堂後室、東西廂房」的獨特結構,主次分明,均衡對稱。其主室地面鋪敷的混凝土抗壓強度相當於100號水泥,燒制溫度1000攝氏度以上。室內出土有四足大陶鼎、長條形陶盤、撮箕形陶抄、大石匕等,都非尋常日用品而屬重要的公用性器具,房前還有130平方米寬闊的平坦前坪。這座建築當屬社會組織的中心機構所在或首領居所,具有殿堂色彩和功能。

以上發現表明,各地各時期的仰韶文化,曾生發出許多熠熠閃爍的文明因素光芒,有的正在壯大轉化,而有的甚至已經升華成為文明體,一起構成耀眼的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個人認為,由於仰韶文化的複雜化是仰韶初、早期階段旱作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基礎上先量變後質變在仰韶中晚期出現的,是黃河流域自然條件背景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結果,長期積澱形成了世俗淳樸、務實重農、重貴輕富、王權至上、重族群集體、崇敬祖先輕淫巫神祇、兼收包容等諸多古代中原文明的基本品質,仰韶文化因起步早而成為中國最早文明化的史前文化。而正如李伯謙所指出的,仰韶文化社會複雜化的特點、發展模式符合中原地區的生存條件、文化傳統、社會背景,而這裡正是中原龍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地域舞臺。因此仰韶文化開啟的中原和黃河流域早期文明化進程一直被傳承,其文明特質被夏商周三代乃至整個古代中國所繼承和發展,為成熟的早期國家的誕生奠定了深厚基礎並產生深遠影響,確立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基本特點和格調的趨勢性方向。

仰韶文化與黃河流域早期文明

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主體文化,嚴文明於20世紀80年代曾經指出,因其所處位置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仰韶文化是調查發掘遺址最多、研究最深入的文化,往往啟示或推動著其餘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此後由於各地考古工作的蓬勃開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開始,周邊一些地區陸續有驚人的遺蹟遺物面世,恰於這時,中國史前考古研究也開始轉向了以文明起源為中心的討論,當時學術界通常採用是否具備所謂文明要素(即冶金術、文字和城市三要素)的辦法來判斷某一文化時期文明是否已經誕生,仰韶文化當時因缺乏這幾種要素而被排除在文明起源探索的對象之外。由此,仰韶文化研究的勢頭似乎有所減弱。

其實,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最近指出的,上述判斷文明是否形成標誌的「三要素」是西方學術界比較流行的,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規律,遂提出了符合中華文明特質的判斷社會是否進入文明的「四項標準」,他認為靈寶仰韶文化遺址群是中原地區發現的最早出現明顯社會分化的例證,雙槐樹遺址考古發現則是實證中原地區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證據。考古學家趙輝也指出,在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發展的基礎之上,在距今5000年前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諸多地方出現了文明並立的現象,分別建立自己的國家,可把這個時代叫作「古國時代」,並總結出各個地方的文明特徵。舉其要者,各地文明都是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充分發展,出現了複雜的社會管理運作體系和強權即王權。可見,隨著中國考古學近百年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大發展,我國考古學家立足於大量具體材料,經過多階段聯合攻關,創造性地為古代文明研究貢獻了更多見解。

在考古學科新發展的背景下,我們明顯感到,仰韶文化顯非文明探源的局外者,未來需要更加重視仰韶文化的發掘與研究,重新評價仰韶文化的發展高度。一方面,由於仰韶文化時間長、分布廣,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系統,我們在肯定以往研究取得的諸多成就的同時,還應清醒地意識到,即使是已經開展較長時間的基礎性的文化譜繫結構研究中,仍有許多薄弱環節,既有資料原因所導致的時間序列上的缺環、地域空間上的不平衡或空白,還有因某些方面研究不夠系統深入而存在的不確切甚至不適當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應繼續重視基本資料,做紮實細緻的基礎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雖然仰韶文化已被認識到是中國最早開啟文明化進程的史前文化,其發達的文化成就和優秀厚重的基本特質對周邊及其後的諸多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諸如仰韶文化的形成背景、動因及具體過程,仰韶晚期文化低潮或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中原早期文明的起伏演進及發展模式,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或文明的關係,中原早期文明的突出成就及其對黃河文化發展壯大的貢獻,其核心品質、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稟性精神在成熟華夏文明中的沿襲承遞等許多問題,要麼已有一定的認識尚需進一步深化理解,要麼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並繼續傾力探究。唯有如此,才能夠充分廓清仰韶文化的根本特徵、精神實質與價值取向,充分闡釋黃河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

仰韶文化所蘊含的文明成就,作為「黃河故事」中的重要篇章,需要我們在未來繼續大力加強仰韶文化研究、全面深刻地揭示其文明內涵。我們相信,隨著發掘與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的關係這一學術課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

相關焦點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開啟社會複雜化和文明化進程,並具有鮮明特點。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中,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從此揭開了考古學探索我國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命名。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他以歐洲著名的丹麥遺址為例,「長為100至300公尺,其廣50至150公尺,厚1至3公尺」,而仰韶南北為960公尺,東西480公尺,灰土層厚1至5公尺不等。「則可知在石器古人時代其地當為一大村落無疑矣。」 1923年安特生的《中國遠古之文化》正式發表,把仰韶文化確立為中國史前文化,這不僅使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論調不攻自破,而且讓仰韶文化走向了世界。
  • 《仰韶與黃河》‖ 文明一脈七千年
    《仰韶與黃河》,以行走的方式,講述黃河邊的仰韶故事。他們,來自鄭州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來自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仰韶文化典型代表之所在。而他們,來自河南仰韶酒業,來自三門峽澠池——仰韶文化最初發現地。7月15日,他們與他們相遇鄭州,「仰韶」遇到了「仰韶」。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文明之聲)
    核心閱讀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開端,也是考古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  通過持續不斷的考古,我們對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首次證實中國存在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
  • 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
    1921年,作為當時中國政府礦政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首次以田野發掘的方法,發現、認定和命名了中國第一個史前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這是將中國歷史與文明的基礎和源頭追尋到文獻與傳說時代邊界之外的實證性材料,也是安特生依據仰韶彩陶與西亞、東歐彩陶的某些相似性而提出中國文化和文明西來說的重要依據。
  • 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
    1921年,作為當時中國政府礦政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首次以田野發掘的方法,發現、認定和命名了中國第一個史前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這是將中國歷史與文明的基礎和源頭追尋到文獻與傳說時代邊界之外的實證性材料,也是安特生依據仰韶彩陶與西亞、東歐彩陶的某些相似性而提出中國文化和文明西來說的重要依據
  • 仰韶文化寶島行暨「黃河三門峽
    據陳富洋介紹,他於6月中旬在臺灣參觀了仰韶文化寶島行暨「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印象展。在那次展覽上,他被舉世聞名、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所深深吸引,同時也對三門峽這座年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三門峽作為仰韶文化的發源地,不僅文化底蘊深厚,同時也是黃河金三角地區的一方投資熱土。」陳富洋表示,他希望到這裡投資興業。
  • 仰韶文化未解之謎多 與中華文明起源關係如何?
    中國文明的起源還在探索中  2011年11月8日。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年國際論壇在剛剛落成的仰韶博物館舉行。位於館前的四座銅像也舉行了揭幕儀式,他們分別是對仰韶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四位學者——安特生、袁復禮、夏鼐和安志敏。  安特生,這位瑞典的地質學家,偏偏對考古有興趣。
  • 充分認識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
    核心閱讀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開端,也是考古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通過持續不斷的考古,我們對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首次證實中國存在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開了科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序幕。
  • 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有過交匯,也是唯一以玉著稱的史前文化
    、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廣泛分布於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區的交匯處,是中華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紅山文化居民居住的房屋為方形、半洞穴式,以部落氏族形式存在。紅山文化是眾多史前文化中唯一以玉著稱的文化,這是它的獨特之處。但紅山文化並不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化,與之對應的是中原的仰韶文化。從考古學研究來看,這兩種史前文化有過交集。那麼,紅山文化是消失了還是被其他文化繼承了呢?
  • 從考古角度看黃河文明包容性
    黃河中下遊地區盆地和平原較多,適宜發展農業,古文化的發育繁盛。黃河中遊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從距今約1萬年前的李家溝文化開始,建立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時代文化等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這一序列在龍山時代晚期湧現出了陶寺、石峁等規模宏大的史前文化城址,到夏商周三代成就了輝煌的青銅文明。
  • 從雙槐樹仰望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城樓
    新近發布的河南鞏義雙槐樹仰韶文化古城,以其久遠的時代、龐大的規模、高級的規格、豐富的內涵,使我們在中華文化的腹心地帶,在野蠻與文明的交匯之際,不僅看到了內外三道埋葬氏族制度墓穴的壕溝,更看到了黃河文化聳入中華文明的甕城的城樓。
  • 考古學探尋中國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80年代以前,當時確認的最早的史前文化——「磁山—裴李崗文化」等「前仰韶文化」僅見於黃河流域;歷史時期黃河中下遊又一直是大一統王朝的中心,因此,「黃河中下遊中心」或「中原中心」模式成為構建中國史前基礎的主導。1959年,考古學家安志敏即提出:「從新石器時代到金屬時代,黃河中下遊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
  • 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紀念大會開幕
    本次活動是充分宣傳展示光輝燦爛的中華史前文明;回顧總結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進一步明確仰韶文化的歷史和學術地位;緬懷歷代考古學家為中國仰韶文化研究和文明探源做出的巨大貢獻;交流仰韶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探討仰韶文化研究方法和方向;推動澠池「文化育縣」戰略深入實施;推動中瑞文化交流,增進中瑞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推進富裕、人文、生態、平安、健康新澠池建設步伐的一項重大活動。
  • 仰韶酒業:因仰韶文化而生,因仰韶文化而興|黃河故事
    融入7000年仰韶文化元素的河南仰韶酒業展位布局厚重大氣、古樸典雅,外形演變於小口尖底瓶的彩陶坊天時酒美輪美奐,吸引了中外客商的廣泛關注,充滿史前文化氣息的彩繪圖案,完美展現了古今輝映之美。1921年,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掀開了中國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紗,也開創了中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先河,更奠定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基礎。從此之後,在河南各地一次次重大的考古發現,都驗證了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然而,更令人激動的是,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竟無意中觸摸到了中華酒文化的源頭。
  • 【黃河文明的原點:「黃帝都邑」楊官寨文化探秘】
    仰韶文化時代中期,黃河中上遊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渭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廟底溝文化,將其最具特徵的彩陶文化發展到了極致,其他文化形態也呈現噴湧態勢,其影響範圍東到大海、西至甘青、北達河套、南越長江,並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整合。
  • 兩年後,來赴一場仰韶文化穿越之旅
    「兩節點」是指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三片區」指生態溼地修復區、原始農耕種植區、互動體驗休閒區。    胡繼忠說:「考古遺址公園將做好兩個銜接,一方面要做好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做好文物遺產的本體保護展示;另一方面是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通過景觀綠化和生態修復,展示仰韶文化中晚期黃河中下遊交界地帶的生態環境。」
  • 文化賦能、創新驅動:仰韶以黃河文化故事再造品牌靈魂
    《酒業財經》:一部黃河史,半部河南史;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幾千年來,浩浩蕩蕩的黃河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距今七千年前,史前中國最燦爛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正是在黃河流域孕育、發展起來的。如今,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原發展的「黃河時代」再次被開啟。
  • 文明化進程中黃河中遊的中心地位
    比如1959年安志敏就說「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史前文化「推動和影響了鄰近地區的古代文化」。蘇秉琦在1965年還堅持仰韶文化時期「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核心的主體」這一說法。但是,20世紀80年代初,他提出「區系類型」學說,開始明確質疑「中原中心論」。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本報記者為此專訪考古學家嚴文明,講述從考古中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嚴文明先生從一個考古學家的立場出發,用哲學家的思辨和詩人的眼光洞悉了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論斷,說出了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密碼。北京海澱藍旗營一間普通的住宅,不大的書房,88歲的嚴文明先生從他用力最深的仰韶文化開始,講述自己的考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