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未解之謎多 與中華文明起源關係如何?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圖案代表了相當的藝術水準。

  王仁湘製作

河南為紀念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年發行的郵票。

  資料圖片

  仰韶文化從發現至今已經90年了。這90年,仰韶文化的考古遺址不斷被發現,仰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分期不斷細化,仰韶文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不斷有新的解釋,關於仰韶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係也還在爭論中……

  相對一個跨越2000多年,縱橫數千裡的文化來說,90年顯然並不足以解開所有的謎。

  中國文明的起源還在探索中

  2011年11月8日。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年國際論壇在剛剛落成的仰韶博物館舉行。位於館前的四座銅像也舉行了揭幕儀式,他們分別是對仰韶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四位學者——安特生、袁復禮、夏鼐和安志敏。

  安特生,這位瑞典的地質學家,偏偏對考古有興趣。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他和我國考古工作者袁復禮等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和石器,以該村命名的仰韶文化誕生。

  仰韶文化對於中國考古學意義非凡——這是中國考古史上出現的第一個以遺址地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這種命名方法後來也成為中國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通則,沿用至今。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也被視為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學真正傳入中國的標誌性事件。這也是我國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就此起步。

  1923年安特生的《中國遠古之文化》正式發表,把仰韶文化確立為中國史前文化,這不僅使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論調不攻自破,而且讓仰韶文化走向了世界。

  在20世紀初,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石器時代。這也是安特生發現仰韶遺址時感慨萬端的原因。他以歐洲著名的丹麥遺址為例,「長為100至300公尺,其廣50至150公尺,厚1至3公尺」,而仰韶南北為960公尺,東西480公尺,灰土層厚1至5公尺不等。「則可知在石器古人時代其地當為一大村落無疑矣。」

  仰韶村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彩陶,使仰韶文化又被稱為「彩陶文化」。在當時考古很少的中國,由於沒有其它的參照,安特生認為這些彩陶不可能是中國本土的,反倒與西方的安諾遺址的彩陶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簡單的推理,安特生提出「文化西來說」。這一學說被西方廣泛認同。

  他的西來說刺激了中國考古學家開展更多的考古工作,尋找仰韶文化的來源與去向。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一處單純的仰韶文化遺址,這也是後來的「西陰文化」,那裡出土陶器上的「西陰紋」後來在其它仰韶文化的地域也出現過。

  1931年,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梁思永發現了著名的後崗三疊層。它的下層是以紅陶和少量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層是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上層是以灰陶和繩紋陶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遺存。因為在安陽小屯最先確定,又稱小屯文化。這個三疊層證明不同文化的連續性,有力地駁斥了西來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說,「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可以說一直伴隨著對仰韶文化的不斷認識。從20年代的仰韶文化西來說,到後來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東西二元對立說,再到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仰韶龍山一元發展說,發展為現在的多元說,應該說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

  上世紀50年代末期發現了李家村等早於仰韶文化的遺存,但當時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70年代在華北地區,磁山裴李崗和老官臺文化等前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現,中國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和連續發展性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自80年代中期以來,對中國史前文化的總體認識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現在知道,中國史前文化既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從國內某一個中心向外傳播的。各地的史前文化是在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它們或多或少都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黃河中心論或中原中心論的一元論終於被多元論所取代。」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明,在漫長的史前時期,沒有哪一個地區始終佔據領先地位。東北的紅山、江浙的良渚都曾達到相當的高度,黃河中遊的核心地位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只是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才突現出來,並最終奠定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礎,而這與它長期處於各文化區的中間地帶有很大關係。

  現在我們更多地講中國史前文化的土著性、向心性、連續發展性、多元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這是幾代考古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中華民族的形成等基本問題依然還在探索中。

  新材料能夠帶來多少新觀點?

  對於仰韶文化,不是考古的人可能還有點陌生,但我們一定都知道半坡遺址,也都記得教科書上的那張人面魚紋彩陶盆的照片。它於1955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彩陶盆呈紅色,由細泥紅陶製成,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整個畫面構圖自由,極富動感,充滿奇幻色彩。專家認為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這種盆可能是為兒童特製的葬具。

  半坡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類型。目前已知的仰韶文化的類型還包括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後崗類型等,它們分布於黃河中遊的河南、陝西、山西、河北,輻射至湖北、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年代大約從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800年,前後持續2000多年。這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算得上獨領風騷。

  通過新中國成立以後不同時期對多個重要遺址如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河南淅川下王崗、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的正規考古發掘,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仰韶時期人們的生存環境、居住模式、村落形態、經濟手段、日常生活,乃至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婚姻關係、喪葬習俗等內容,將這些內容疊加,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方式——當時的先民們已過著比較穩定的氏族定居生活,農業已相當發達。已經出現一定規模和布局的村落,較大村落的房屋布局有一定的規律,村落外有公共墓地和窯場。

  對於半坡與廟底溝文化的關係,是一個爭論了近半個世紀的問題。雖然比較多的意見都認為半坡與廟底溝文化之間具有承續關係,但始終也還是有些學者認為兩者是平行發展的,它們並不存在先後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如果從彩陶來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半坡文化的彩陶,是廟底溝文化彩陶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彩陶的主要器形上,兩個文化有一致的選擇;在彩陶的構圖原則與繪製方式上,兩個文化有相同的傳統。更重要的是在題材的選擇上,兩個文化也有相同的選擇,或者說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一些典型題材,在半坡文化中都能找到出現的源頭。這都充分顯示出兩個文化先後連續發展的脈絡。

  近幾年比較重大的發現有河南靈寶西坡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新偉介紹說,從199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河南省文物局先後七次對西坡進行了考古發掘,在2004年至2006年的發掘中,更是發現了我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建築面積達516平方米的超大型房屋,說明聚落內部結構已由仰韶早期的向心式布局開始轉變為開放式布局,公共建築和公共場所的出現,也昭示著仰韶文化中晚期社會複雜化程度的提高。「新的發現總能帶來新的啟示。一個文化內涵的豐富取決於細緻的田野考古,我們現在許多定性的研究需要大量考古信息的支撐。」

  如何定位仰韶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標誌性器物。仰韶文化遺留下的彩陶遺址分布極為廣泛,半坡和廟底溝之外,還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支系。王仁湘認為,彩陶藝術雖然是原始時代流行的藝術,但已經非常成熟與完備,達到了一種高峰與極致。它所建立起的藝術體系,對後來的藝術發展也起了重要的影響。彩陶傳播的過程中,攜帶了文化傳統,將廣大區域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為後來的統一局面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基礎。這種傳播,不僅僅是藝術思潮的擴散,意味著更深刻的文化認同,標誌著華夏歷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是一個偉大文明的醞釀與準備。事實上,以晉、陝、豫交界地帶為中心區域的廟底溝類型在其所處的時代(距今約6000年至5300年)確實居於領先的強勢地位,成為中國史前時代第一個繁盛期的最絢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仰韶中期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周鄰文化的影響極其廣泛和強烈,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加快了各地文明化進程。從現有材料來看,它在同時代文化中發展水平是最高的,這種領先性在仰韶文化中期表現得尤為明顯。

  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講,文明是一個長期醞釀的過程。過去我們把仰韶文化同夏聯繫,後來又把龍山文化與夏聯繫,現在認為二里頭與夏關係更近,與仰韶文化好像關係不大了,但文明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仰韶文化至少在醞釀和準備期起了重要的作用。

  無論如何,對於中國考古,仰韶是一個永遠的坐標。本報記者 楊雪梅

相關焦點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該如何解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知道的東西越多,就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更多。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未解之謎是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仰韶文化分布區中心的晉陝豫交界地區及渭河流域恰處華山(古代華山是對秦嶺山脈的統稱)北麓,這裡存有豐富的關於黃帝和炎帝的古史傳說。仰韶文化尤其是中期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及華夏民族之「華」族的形成關係密切。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仰韶文化分布區中心的晉陝豫交界地區及渭河流域恰處華山(古代華山是對秦嶺山脈的統稱)北麓,這裡存有豐富的關於黃帝和炎帝的古史傳說。仰韶文化尤其是中期與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以及華夏民族之「華」族的形成關係密切。仰韶文化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跨度約距今7000至4700年,長達兩千多年,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被稱為「仰韶時代」。
  • 中華文明的起源——這個村子遺址證明「中國文明西來論」之荒謬
    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種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來源問題長期以來備受中國乃至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 自先秦以來,古文獻基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本土,具體則為中原地區,「內華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源遠流長。迄至清末,這一看法始終根深蒂固。20世紀以降,隨著大量歷史學、考古學成果的湧現,有關中華文明起源的新說頻現、銳見迭出,人們的認識也隨之不斷趨於深化。
  • 歷史未解謎團--中國人人種之謎?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雖然這裡的氣候乾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加之這裡的黃土由於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蘊含著較高的自然肥力。這些條件,就使得這裡種植穀物極易獲得鈴高的收成。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仰韶文化莫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 人類文明的起源---蘇美爾文明與中華文明關係
    目前已知人類最早的,並有確切證據的文明是蘇美爾文明,距今6000左右。他們生活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塊富饒的土地上-----蘇美爾。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了文字,也是人類歷史上已知最早的文字,並保存至今。我們通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可以了解當時蘇美爾人的日常生活。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科學家該如何解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知道的東西越多,就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更多。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未解之謎是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
  • 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
    但是應該承認,關於中國文明形成的關鍵問題,比如具體源流、標誌性內涵、機制過程及其所決定的文明體系特點等,則至今未能形成關鍵性共識,反而有眾說紛紜、越描越亂的趨向,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證成了一個源流歧亂的複雜叢體。竊以為,中國文明起源的部分關鍵密碼仍在仰韶文化中。
  • 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
    但是應該承認,關於中國文明形成的關鍵問題,比如具體源流、標誌性內涵、機制過程及其所決定的文明體系特點等,則至今未能形成關鍵性共識,反而有眾說紛紜、越描越亂的趨向,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證成了一個源流歧亂的複雜叢體。  竊以為,中國文明起源的部分關鍵密碼仍在仰韶文化中。
  • 蘇秉琦:如何在歷史與考古的結合中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
    蘇秉琦:如何在歷史與考古的結合中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 蘇秉琦 2017-01-03 18:01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類起源的未解之謎,我們的文明傳承來自哪裡?
    我們的世界中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有我們知道的,也有我們不知道的。首先一個疑問就是,地球存在了46億年,而我們人類卻只有短短的幾十萬年歷史,這還是通過考古發現再加上一些推理構成的,文明史更是只有幾千年。自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興起後,人是由猿演化而來的成為了人類起源說的主流,但地球上還有很多的特種,單是人類的近親猿猴類就有幾十種,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觀察後給出了結論,就是再給它們幾百萬年,也沒有可能進化成人類。尤其是近現代科技高速發展,隨著人類考古的發現和對宇宙的探索,很多人開始質疑達爾文的進化論。
  • 關於宇宙的10大未解之謎,人類任解其一,或可成為超級文明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科學家們總結了宇宙中至今找不到任何線索的10大未解之謎,有人推測,人類未來如果可以揭開任一謎題,或許都可以迎來文明的大躍進,成為宇宙中的超級文明。那麼,宇宙10大未解之謎都有哪些呢?第一個未解之謎:宇宙的起源之謎。
  • 世界三大未解之謎,只要能破解其一,人類文明或達到巔峰
    全球三大未解之謎,要是能破譯其一,人類文明或做到巔峰!伴隨著高新科技水準的提高,科技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是許多技術性還是比較落伍的,全世界存有過多的未解之謎,這種未解之謎就連生物學家也束手無策。人自身就含有求知慾,對未知領域不明事情都填滿著深厚的興趣愛好,尤其是一些無法公布的疑團分外關心。那麼到底有什麼未解之謎呢?全球三大未解之謎,要是能破譯其一,人類文明或做到巔峰!
  • 世界第九大奇蹟:三星堆文化未解之謎
    當地農民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直到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未解之謎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裡數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
  • 世界上還有哪些未解之謎?你了解多少?
    世界上未解之謎數不勝數,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多謎底被逐漸的揭開。水晶骷髏在最開始的時候被認為是外星人的作品,甚至是瑪雅文明獨特的遺產,不過科學家使用X射線與電子顯微鏡技術照射後,發現其內部有現代珠寶設備加工過的痕跡,神秘的水晶骷髏可以肯定是現代工藝作品,整個事件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 悅讀: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
    從仰韶彩陶品中華文明文/李樹雲古老的文明淳樸和諧仰韶彩陶是中國彩陶藝術的第一座高峰,而其中的舞蹈紋彩陶盆和小口尖底瓶則是中華彩陶藝術皇冠上的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舞蹈紋彩陶盆造型優美,尤其是上腹內壁所飾三組以五人為一組的手拉手舞蹈紋,令人嘆為觀止,浮想聯翩。它標誌著仰韶先民由物質文明向著精神文明的探索與追求。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尤其是北鬥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這一發現,有力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也表明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
  • 【以陝西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華夏文明起源研究】
    據統計,全國目前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13處,其中陝西佔有2000多處,甘肅和山西各1000多處,內蒙、河北、青海、寧夏、河南、湖北等總計不到 1000處。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遺址超過全國的一半多。
  • 「國家與文明」: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會上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國家起源,與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是20世紀以來引起長久學術爭論的問題。對中國來說,國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等同於文明起源。
  • 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尋找中華文明的初曙
    以泰山為中心的古代東方,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穩定的文化區域,與仰韶文化的特徵並不相同,那麼仰韶文化的源頭在哪裡呢?傳說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和他的另一位氏族兄弟炎帝的部落都是起源於中國西部的渭水流域,在華山腳下,人們終於找到了仰韶文化最初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