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中國印章種類

2021-02-19 書法鑑賞



1.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朱白文印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3.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4.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私印

5.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將軍印

6.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7.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8.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元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9.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元初的書畫家趙孟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婉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和氣」園印

10.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是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11.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形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見。

子母印


12.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六面印


13.繆篆印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迴繞,後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於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於私印,以白文為多。

繆篆印

14.雜形印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印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

我的雜形印


15.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羊的「四靈」入印,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西漢魚鶴圖案銅印


16.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17.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 元押之興,與蒙古人、色目人不諳漢文有直接關係,所以很多花押印雜用漢文蒙文,往往上為漢姓,下為八思巴文,還有一些元押乾脆純用八思巴文。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18.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

19.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鬥鈕為最常見,現列舉部分鈕制供大家觀賞。

印紐

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白山黑水源遠流長(漢滿文印)

21.今體字印章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22.收集印、齋館印、閒章

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鑑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於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文徵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築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閒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收藏印(儀徵張錫組珍藏書畫印)

相關焦點

  • 中國篆刻印章種類
    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8.朱白文印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裡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如今我們在很多出土的西漢印中,可以看到很多印文文字自然流暢,左右呼應,方圓兼備的鳥蟲篆印章。鳥蟲篆印章特殊的風格,特殊的文字一直慢慢不斷的延續發展,直到今日,仍被廣大印人所鍾愛,我們如今可以從很多篆刻大師的作品中找到鳥蟲篆印的身影。我們可以看到鳥蟲篆入印的特點,在一些起筆或者收筆的位置用花鳥魚蟲的形象來詮釋。
  • 篆刻:印章的起源及其材質
    印章篆刻作為中國的一項民族傳統藝術,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經歷了時間和傳統文化的洗滌後,印章被賦予了除藝術外的更多的內涵。
  • 歷代篆刻作品和印章的種類【一】
    『 印章』,又名印,古稱『璽』,研究印章成為『印學』。
  • 中國篆刻:中國書畫篆刻藝術家張德勝先生篆刻印章藝術欣賞
    中國篆刻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閒談古代印章與篆刻藝術
    李學勤先生曾寫過一篇《中國璽印的起源》文章。對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銅印進行考證。認為是商代時期的璽印。是中國最早的印章實物。印章具有符刻銘記功能,大約形成於西周時期。在《周禮》一書中,有「受其入徵者,辨其物之美惡與其數量,揭而璽之」。在《左傳》中也有璽書的記載。
  • 印章篆刻藝術史
    原標題:印章篆刻藝術史   中國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藝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製的印面上雕刻花紋,先在溼潤的泥坯上鈐蓋出印跡,然後燒製成陶器。這類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次出土。進入青銅時代後,印章的材質也轉變為銅製。
  • 中國印章篆刻藝術
    中國傳統文人畫,講究詩、書、畫、印一體。在欣賞書畫作品時,先從印章欣賞入手,從印章中來識別書畫家的學識與修養。篆刻藝術若根據入印字體歸納,總格局不外乎大篆、小篆、摹印篆三種。除姓名字號用章外的其餘印章都稱為閒章。一枚好的閒章,除了讓人玩味,還是篆刻家和書畫家水平高低的無聲自我展現。故有「閒章不閒」、「閒章玩味」之說。
  • 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
    唐宋以後,官方印章在登記和規範的制約下,逐漸趨於整齊僵化。與此同時,作為文化藝術的主體,文人士大夫開始關注並參與到印章的創作活動中,使這門從前主要是由工匠承擔的技藝,加入了人文意味,由此使中國印章藝術實現了一次完美的升華——演變為一門中國文化特有的篆刻藝術。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滾筒印章是在陶製圓柱體表面雕刻圖案,然後通過滾動在溼潤的陶泥製品上形成連綿不斷的圖像作為裝飾。這種印章及用法後來在許多地區和民族中逐漸傳播。相比之下,中國的印章則是在一個平面上鐫刻文字或圖形,然後用鈐壓的方式在各種物體表面留下印跡,從而達到昭示取信的作用。可以說,印章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產物。中國的印章從鐫刻內容、形制規範、使用方法到功能作用,都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徵和價值。
  • 《鑑寶》中國古代印章種類,以及它的分類!
    大家好我是就是真功夫,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為大家講解《鑑寶》中國古代印章種類,以及它的分類!元代也是中國印章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元代畫家王冕首創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從此石質印材開始廣泛的應用,這一創新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
  • 印章的歷史種類
  • 篆刻在線|耨雲堂新刻紫砂印章一覽
    由於這是一項綜合性跨行業的製作,刻印與燒制結合,其中又有失敗的因素,就是所見這區區十數枚印章,也是數年後才得以實現。燒成之後的修飾,基本是採用砣玉的工藝,這是因為篆刻刀已經無能為力紫砂印章屬於印章種類之一,其內容形式一應篆刻要求,只是在燒制過程中容易發生開裂和彎曲變形,故過於細膩的風格印章難以成就,這也是它不能取代印石,而只能屬於小眾的地方。
  • 篆刻基礎:中國印章的定型期——戰國古璽
    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中國實用印章大致最早發生在商朝,或者可以說,三方商璽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印章,商是啥年代呢,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那就是說,依最晚年代來算,中國的篆刻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到了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
  • 中國篆刻、印章在當下的實用價值及意義 | 曹心源
    中國篆刻、印章在當下的實用價值及意義文/曹心源中國傳統的篆刻藝術為方寸藝術,氣象萬千,博大精深,具有明顯特徵的東方藝術元素,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中國夢、舞動的北京」,篆刻原創,是介於電腦繪圖和手工繪圖之間用傳統的篆刻刀法完成。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徵相結合,經過藝術手法的誇張變形,刻敲「印化」,塑造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讓古老的篆刻藝術與現代徽標設計有機結合,進入奧運盛會,讓世界了解了篆刻,從而形成篆刻的國際化程序,並形成古拙、雅趣、渾肅、厚重的風格。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張德勝(中國篆刻)印章藝術作品欣賞—方寸之間
    中國篆刻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是什麼讓印章篆刻藝術重新火起來的?
    ,印章篆刻藝術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門類,在古代,它的現實作用巨大,是個人的身份表明,有些時候更是至高無上的權利象徵。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文人更將印章篆刻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示人,逐漸地使這種工具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大家品賞的藝術品。戰國時代就有銅印章了,這一時期的印章一般稱為古璽。其中戰國格言璽為中國現存的最古印章。《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已有關於使用印章的記載。今可確證的先秦古印多屬戰國時期,遺存古璽約有6000餘方,分官璽、私璽兩大類。戰國古璽其風格就是粗曠豪邁,印文用大篆。
  • 中國傳統文化——篆刻印章,小小方格成就多彩!彰顯身份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篆刻印章,小小方格成就多彩!彰顯身份地位在我們的名揚固化中,多件許多的印章以及許多的篆刻文字。那邊都是我們的篆刻印章文化。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篆刻印章,都可以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甚至說是地位。
  • 中國篆刻:歷代 「花式」 印章
    當然,古代的印章還在陸續出土,而古人的智慧結晶的各種璽印的精美程度,常常讓我們嘆為觀止,本文所涉及的印章樣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信未來還會有新樣式的古代印章不斷出現。「佩印」是真的嗎?「述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先說中國最早的印章,這實際上是要講「中國篆刻史」,中國人學習事物,總要先要把事物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要「刨根問底」,這跟西方人不同,西方人囫圇吞棗,講「實用」,學東西,學了再說,管它咋來的呢。開頭一句「或謂三代無印」,有人說三代沒有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