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2020-12-14 濉園主人

我們在看古典小說時經常看到,幾時幾刻,幾更造飯,幾更出兵,皇上也是幾更上朝,受百官朝賀,死刑犯一般又是在午時三刻斬首,《紅樓夢》紅豆詞中也有「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還有許多,不一而足。

圭表

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

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圭上表影,就可知道方向、時間、季節等。

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晷針的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

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或側面漏出,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同時,採用一些裝置保持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

並且,為減少刻漏因環境幹、溼、冷、暖不同受影響,需要在白天和夜間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

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因為在冬天刻漏的水容易結冰,所以,有的改用流沙驅動的。否則,就得採用防凍措施了。

據記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于妄人就製作渾天儀。到東漢張衡 (公元78年~139年)製造的渾天儀,用漏水驅動,能指示星辰的出沒時間,並天文觀察結果相符。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水運渾天儀,能模仿天體運行。依靠水力使其運轉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

並且,在水運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木人每個時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木人每個時辰(合現在兩個小時)自動撞鐘。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的精妙及測定朔望、報告時辰的準確而嘆服。

這臺儀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代機械類鐘錶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並且比單純計時的鐘表功能更強大。

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製作了水運儀象臺,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

1276年,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也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不過,這些渾天儀因為製造的複雜性,所以並不普及,應該一般用於國家天文觀測機構。而常用的計時器,白天應用圭表,晚上使用刻漏。皇宮官府及富豪人家甚至寺廟、軍營,可以專有自己的報更報時人,而普通百姓人家白天看太陽,晚上主要依靠街道上的更夫或鐘鼓樓的鐘鼓聲計時了。

西方的鐘表傳入中國應在明代,明代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中說:「西僧利瑪竇有自鳴鐘,中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

但即使是有了鐘錶,也只限於皇宮及高官府地。比如,《紅樓夢》第五一回:「說著,只聽外間屋裡槅上的自鳴鐘『噹噹』的兩聲。」不是一般人家能夠有的。

相關焦點

  • 在鐘錶進入中國以前,中國古人都用什麼計時呢?
    這差點嚇壞劉姥姥的橋段,也縮影了鐘錶,這個西洋舶來品,在明清時代的風靡程度。拜當時大航海時代所賜,如賈府這般的富豪家族,不但早應用了這款當時的外來奢侈品,而且還是有錢人安排時間的生活必需品。那麼問題來了,在鐘錶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若想計時報時,又該用哪些器械呢?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最早的「太陽能」鐘錶(古代的計時工具)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計時比鐘錶還準?
    導讀:日晷是什麼,古代專門記錄時間的儀器(最早由古巴比倫人發明)?現在我們需要知道時間,只需要看一下手錶或者手機就知道了,那在中國古代沒有鐘錶的時候,怎麼知道時間呢?許多人說古代人以太陽的東升西落作為時間刻度,其實不然,中國古代發明了一種看時間的儀器,名叫日晷,那日晷是什麼呢?下面為你詳細介紹。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獨特 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使用
    劇中,丞相府的下人來給「劉威」報告,說:「道濟進屋不到兩分鐘,就把一個垂死的病人治好了……」難道古代就用分鐘來計時間了嗎?好先進啊。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就是沒有分鐘哦。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那麼時間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什麼呢?其實,時間最初含義是時光,光陰。正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間的尺度。所以,最初的人們就是通過太陽光的強弱,可見不可見才有了時間的概念。有了時間的概念之後就需要建立時間的分野。那麼,中國的老祖宗最開始用什麼測定時間的?當我們了解完了之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謂時間的模型其實就是宇宙的運行!
  • 讓孩子了解鐘錶等計時工具發展史的科普書
    從如何確定地球的形成時間、古代計時工具的發展到現代鐘錶的研發,乃至人類對於宇宙時間的探索,《時間的奧秘》裡的內容跨度著實很大。一開始,人們觀察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來判斷時間,用地上的影子來判斷是幾點,根據植物的長勢和候鳥遷徙的規律判斷季節。記得我小時候,胡同口的老人們就是這樣,看看日頭就能猜出大概幾點,讓我欽佩不已。
  •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是怎麼計時的?古人的智慧太高深,佩服了
    隨著科技發展,不少領域依舊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比如說時空領域方面,古人沒有鐘錶,他們是怎麼計時的呢?當時古人的智慧,實在太高深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可是古代的時候,根本沒有這些工具,他們是如何計時的呢?其實古人非常的有智慧,他們的聰明,超乎我們的想像。古時候沒有現代化的科技,他們計時的工具,就來自於大自然,太陽的軌跡,就是一個很好的計時方式。如果是天空晴朗的時候,太陽剛剛升起,一般就是早上了。隨著太陽不斷的上升,到了正頭頂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如日中天了,也就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隨後太陽不斷的下降,這個時候就漸漸到了傍晚了。
  • 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刻鐘是一個時間單位,但它主要是應用於我國古代的,現代人早已不用了。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裡面說一刻鐘,那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呢?一起來了解下。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古代人沒有鐘錶,起初用水滴計時,後來也用日晷計時。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漏壺滴水工序複雜且不準,到明朝方有時間概念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漏壺滴水工序複雜且不準,到明朝方有時間概念我們在生活中最離不開的一個東西,那就是鐘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約會的時候我們會常常的看時間等待對方,考試的時候我們會看一下時間來判斷還有多久就要交卷子,開會議的時候我們會看一下十點判斷自己是否遲到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手錶時鐘的古代,又該如何計時呢?
    引言時間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對於時間的把控在我們今天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計時器種類繁雜:鐘錶、手錶、腕錶這都是我們計時的工具,通過計時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正規化。在古代,人們也會擁有自身的計時方式,這些方式古老卻充滿了古代人的智慧,比如說:看影長,看黃昏,這都是古代計時的方法,那麼精準的時間古代的計時器又怎麼發展的呢?
  • 古代的計時「鐘錶」:漏壺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鐘錶是不可缺少的,它為我們提供了準確的時間。但是,在古代還沒有鐘錶的時候,人們是怎樣測定時間的呢?在遙遠的過去,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出沒估計時間,他們觀察到陽光下樹影、房影的移動,進而用「立竿見影」的方法創造了最初的「表」,時間不停地前進著,「表」的影子從早到晚不停地移動著,由此人們可以了解時間。
  • 中國鐘錶領先於世界,趕超各大品牌?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時計發展簡史,為什麼要叫「時計發展使」而不是「鐘錶發展史」呢?因為事實上鐘錶是舶來品,早期的鐘表是西方工業革命先進生產力的象徵。以其巧妙的設計、精準的走時,尤其是豐富的演繹功能博得了統治階層的喜愛,作為皇室貢品進入到了中國。那麼在鐘錶出現之前,我們的古人是靠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從歷史上看,曾經的中國古人在計時方面是一度領先於世界的。除了著名的「土圭」和「日晷」,東漢張衡發明的漏水轉渾天儀,唐宋時期也製造出具備現代鐘錶擒縱器要素的水運儀象臺,都是功能非常強大的計時器。
  • 河北人郭守敬:設計製作了中國最早的鐘表
    明朝宋濂的《元史·天文傳》中記錄了這些天文儀器的名字。比如簡儀、高表、候極儀等。這些東西多由銅鑄,簡單實用,有的還保留到了今天。值得一說的是,郭守敬還研究製作了古代的鐘表,大明殿燈漏。這種計時儀器已經有今天鐘錶的雛形了。這類鐘錶是以水作為動力,以黃金和珠寶製作,並以一等分相當於一刻鐘。這類計時工具的上部有12個木人,一個木人相當於一個時辰。某時辰到來時,木人即出來執牌報時。
  • 走進「時光走廊」感受鐘錶文化魅力
    走進位于衡陽縣西渡高新區內的世界鐘錶文化博物館,你會收穫許多關於時光的答案。  世界鐘錶文化博物館分為世界鐘錶名人紀念區、古代計時儀器及鐘錶製作工具展覽區、現代鐘錶藏品區、鐘錶常識區、鐘錶3D全息科普展覽區等八大部分,展出386件中外名表,全方位解讀世界鐘錶文化。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簡單認識這個古代的「計時神器」,我們要解開這個謎題:如何看懂日晷上的時間?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斑駁的石面上有三個同心圓,它們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要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初了解「時間」這個概念並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他們只能參照日常生活中顯見的事物進行大致判斷,例如:何時天亮天暗,幾刻雞鳴犬吠等等。
  • 在手錶、鬧鐘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在鐘錶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的老百姓如何判斷時間?早上起床除了雞鳴還有沒有別的「鬧鐘」呢?今天小編就跟你聊聊古代的計時工具。第一類是映射類計時工具映射類的主要是通過太陽周期運轉規律來判斷時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晷儀,另一種是圭表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 南京「表爺」痴迷鐘錶55年 百餘古代鐘錶武漢展出
    【解說】70歲的南京人陳仲仁,55年前開始收藏鐘錶,如今家裡已經收藏了2000多件來自世界各地的鐘表,因其收藏的鐘表稀有珍貴、數量龐大,陳仲仁在業內有了「表爺」的稱號。  【解說】4月27日,為期二個月的「晷運時成——古代鐘錶展」在武漢江漢關博物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