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是怎麼用漏壺來計時的?
漏壺是用滴水的容器來計時的,漏壺屬於等時性的計時工具,就是將時間分作相同的等分,類似於現在的鐘表。漏壺也分多種,一種是箭漏,箭漏是在壺中放有箭,利用水的流入或流出使箭的指示刻度變化;另一類是秤漏,用滴水的重量來計算時間;再有一我國古代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14.4分鐘。清初改為一日種就是大家都見過的沙漏。九十六刻,一刻相當於15分鐘。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漏壺
西漢中陽漏壺 功能: 漏壺古代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漏壺按計時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觀測容器內的水漏洩減少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洩水型漏壺;另一種是觀測容器(底部無孔)內流入水增加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受水型漏壺。在一些文明古國,如中國、埃及、巴比倫等,都使用過漏壺。巴比倫一般使用洩水型漏壺;埃及人兩種類型都用,不過受水型漏壺使用較晚,也較罕見。
-
最早的「太陽能」鐘錶(古代的計時工具)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
-
在鐘錶進入中國以前,中國古人都用什麼計時呢?
這差點嚇壞劉姥姥的橋段,也縮影了鐘錶,這個西洋舶來品,在明清時代的風靡程度。拜當時大航海時代所賜,如賈府這般的富豪家族,不但早應用了這款當時的外來奢侈品,而且還是有錢人安排時間的生活必需品。那麼問題來了,在鐘錶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若想計時報時,又該用哪些器械呢?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埃及用太陽鍾、希臘用漏壺,《長安十二時辰》如何計時?
日晷由晷針和晷面組成,相當於現在鐘錶的指針和表面。晷針垂直穿過晷面中心,晷面外延一般有三個圓圈,內圈標示天幹地支,中圈刻有十二時辰,外圈對應每個時辰,再分為「初」、「正」兩格,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
-
在古代,農村的計時方法有哪些?
燃香計時在古代較為通用據書籍記載,這個方法起源於僧人打坐,因為這種計時方法很簡便,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而且製作香柱的成本低一袋煙的工夫大約就是5-10分鐘,而一杯茶的工夫大概就是15-20分鐘之間,這些計時方法跨度大,難以準確描述時間長短,抽菸和喝茶速度因人而異,所以這兩種計時方法也不是很通用。在周朝,漏壺計時方法問世,以漏壺計時器這個儀器來計時。儀器上面是一個樓水壺,下面放一個水箱,插著竹簡,竹簡上刻有時辰刻度。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漏壺滴水工序複雜且不準,到明朝方有時間概念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漏壺滴水工序複雜且不準,到明朝方有時間概念我們在生活中最離不開的一個東西,那就是鐘錶,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約會的時候我們會常常的看時間等待對方,考試的時候我們會看一下時間來判斷還有多久就要交卷子,開會議的時候我們會看一下十點判斷自己是否遲到
-
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銅壺滴漏與一刻鐘有怎樣的關係?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通常用鐘錶或手機來獲得具體的時間,而不再刻意的去計算時間,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那你知道在我國古代,沒有現代的科技,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計時的嗎?銅壺滴漏與一刻鐘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都知道,十五分鐘稱為一刻鐘。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事實上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計時方法。「圭表」、「時辰」、「香鍾」、「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雖然看起來比較落後,但實用性卻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古代社會千奇百怪的「計時」方法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社會由於沒有時鐘,所以每天都過著沒白天沒黑夜的日子。
-
在手錶、鬧鐘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在鐘錶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的老百姓如何判斷時間?早上起床除了雞鳴還有沒有別的「鬧鐘」呢?今天小編就跟你聊聊古代的計時工具。第一類是映射類計時工具映射類的主要是通過太陽周期運轉規律來判斷時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晷儀,另一種是圭表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
跨越千年的水滴聲—古代人的計時智慧
在沒有鐘錶的古代,人們想出很多計時的辦法,發明了不少計時儀器,銅壺滴漏就是其中的一種。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室裡,陳放著件元朝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鑄成的銅壺滴漏。在測壺下放一接水壺,壺內浮著一個標尺標尺從壺蓋上露出,漏壺內則始終注滿水,水滴入接水壺,接水越多,標尺浮得越高,以此記時。漏壺的級數越多,記時越準確。晉代以前多為級漏壺,晉代已有三級漏壺,到唐代已發展到四級。
-
古代各國人民都採用了什麼樣的計時制度
另一種等時制是把一天均分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時法,其產生年代尚無定論,但關於百刻計時的資料,既有文字記載,也有出土文物印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指出「晝夜百刻」,東漢馬融註解《堯典》時說:「古制刻漏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這裡所講古制,當指春秋戰國時代或更早。漢以後歷代都將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
-
生活|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記錄時間?
,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座鐘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圭表可以計時還可以用來測定節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勞苦人民一天最真實的寫照,所以掌握節氣變化對古代農民來說尤其重要,夏至日行極北,正午時刻表影最短,冬至日行極南,正午時刻表影最長;春分和秋分太陽出沒於正東西,正午時刻表影適中,進而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獨特 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使用
劇中,丞相府的下人來給「劉威」報告,說:「道濟進屋不到兩分鐘,就把一個垂死的病人治好了……」難道古代就用分鐘來計時間了嗎?好先進啊。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就是沒有分鐘哦。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
-
走進「時光走廊」感受鐘錶文化魅力
你知道世界鐘錶鼻祖是誰嗎?走進位于衡陽縣西渡高新區內的世界鐘錶文化博物館,你會收穫許多關於時光的答案。 世界鐘錶文化博物館分為世界鐘錶名人紀念區、古代計時儀器及鐘錶製作工具展覽區、現代鐘錶藏品區、鐘錶常識區、鐘錶3D全息科普展覽區等八大部分,展出386件中外名表,全方位解讀世界鐘錶文化。
-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時間是什麼?答案可以很簡單,時間就是時間。中國歷史上,在漢代以前,人們把一晝夜分為100刻,用漏壺、漏箭等設備確定此時為某刻;漢代及以後,除了保留百刻制,還設計了一種測定太陽方位和日影長度的器物——圭表,並給一晝夜再加了一個十二時辰的時間標準;大概在隋朝,發明了日晷(gui);北宋時又將十二時辰分解為二十四時辰
-
一點高人-《長安十二時辰》認識其中的古代天文計時工具
天文計時工具時間計法說到這裡,回到正題,在《長安十二時辰》每集片頭,都運用了「日晷」指示時間,結合古代技術展現了中華文明又突出了主題「十二時辰」。早在周朝時期,民間普遍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赤道式日晷在擺放時,要與赤道平行,晷針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日晷看似簡單,內藏玄機。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兩者相當於鐘錶的指針和表面。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日晷,最初的鐘表模型那麼,我們通過看上面圭表的形式還是能發現缺點,平方的正南正北的圭不能直接與光陰對應,在這樣的缺點存在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又發明了日晷。那麼,我們看,這不就是最早的鐘表錶盤的模型嗎?只是將幹支刻度變成了數字刻度。陰天了怎麼辦呢?那麼,儘管我們老祖宗上面的一系列發明很了不起,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有太陽的基礎上,一旦陰天了怎麼辦呢?但是這也難不倒我們聰明的古代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