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熱上映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小編也一直在追劇,劇中情節緊湊,邏輯嚴謹,人物及道具也貼近史實。有人說這結合故事內容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長安反恐24小時》。
記時法
想必大家也看明白了些,十二時辰=24小時。中國古人用等分一晝夜的方法,把一天分為12等分,即十二時辰,並用十二地支命名每個時辰(十二地支即為: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還規定:戌亥子醜寅五個時辰為夜,一夜為五更,子時的正中為「夜半」。同時把時間分為「刻」,經過歷代改革一辰為八刻,每刻就是現在的15分鐘。現在我們很多地方的白話裡,還保留著「刻」的說法。
如果認真追劇,會發現每個時辰,都會有一個釋義。比如第一集的「巳:大荒落」是什麼意思呢?
李必:龐博士 幾時了
龐博士:巳正 大荒落,萬物熾盛大出霍然而落,故云 荒落
其實,「大荒落」來自另一種比「子醜寅卯」更古老的古代紀年法:歲星紀年法。歲星其實就是木星,以六十甲子(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
據記載,按照歲星紀年法: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字都認不全,別說記住了,因為太過複雜,在西漢的時候就被淘汰了。不過司馬光,還在《資治通鑑》裡用上「歲星紀年法」。
天文計時工具
時間計法說到這裡,回到正題,在《長安十二時辰》每集片頭,都運用了「日晷」指示時間,結合古代技術展現了中華文明又突出了主題「十二時辰」。
早在周朝時期,民間普遍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赤道式日晷在擺放時,要與赤道平行,晷針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
日晷看似簡單,內藏玄機。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兩者相當於鐘錶的指針和表面。晷針垂直穿過晷面中心,晷面外延一般有三個圓圈,內圈標示天幹地支,中圈刻有十二時辰,外圈對應每個時辰,再分「初」、「正」兩格,由此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如今的「小時」概念,就是由晷面刻度演變而來,而鐘錶表面的設計靈感同樣借鑑了晷面的結構。
但是日晷過於笨重,無法搬運,而且只能處置在室外,另外,清朝文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也指出日晷的不足,他認為「日晷用於日中,月晷用於夜中,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諸多客觀條件的約束,限制了日晷的普及和使用。
接下來就要說道劇中使用的另一樣計時工具
在《長安十二時辰》劇情中一段李必為平息事態,搬出「火鬧鐘」,立下軍令狀,提出一個時辰內找到狼衛線索,否則將交出靖安令。實際上,火鬧鐘不過是焚香計時的一種方式。在古代,民間根據不同的需要,製作了時長不一的香,供消費者選購。
焚燒時間最長的香,是一種盤香,上面標有刻度,焚香時長達三十晝夜。盤香多用於寺院、道觀和祠堂。香條從內到外列成同心圓形狀,其中有木屑,起到助燃的作用。焚香時,要選擇空氣流通順暢的房間,將盤香垂直掛起,方便燃燒。但在室外焚香,依然受到氣象條件的制約。
除了「火鬧鐘」還有一樣工具,它在劇中幾乎每集都會出現
回到龐博士,他報時用的儀器,不明覺厲,它很有可能是「水鍾」。
水鍾也稱「漏壺」或者「刻漏」,古人從水滴均勻滴落中受到啟發,發明了漏刻。最早的漏刻是陶製的,後來採用青銅材質,增強了實用性,主要分為受水式和漏水式。起初的漏壺形制很簡單,就是一個帶有刻度的壺,在壺的下方開一個小孔即「漏」,壺內注水後,計時便開始了,隨著時間的流失,壺內的水位逐漸下降,人們可以通過刻度知曉時間,由於依靠洩水計時,因此被稱為「洩水型」水鍾。
還有一種水鐘被稱為「受水型」水鍾,即勻速向一個有刻度的容器內注水,當容器內的水被注滿時或者到達某個刻度時,即代表過了一個固定的時長。從《長安十二時辰》的片段看,劇中所用的應該是受水型水鍾,四個銅人手持銅壺,銅壺壺嘴有水流向下方造型特殊的容器,雖然鏡頭沒有交代,但容器上應該有刻度,以便判斷時間。
還有一個工具,全景很少,就是在李必和太子密會時出現的大傢伙,猜測可能是「渾儀」,就是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儀體分三層,外層是「六合儀」,測定時間和經緯度;中層是「三辰儀」,測定日月運行軌跡;裡層為「四遊儀」,設有望筒以觀測天體,計算距離。
古代人雖然沒有鐘錶和天文儀器,但利用日晷、水鍾、等儀器以及肉眼觀察天地日月的變化,不僅對時間有了概念和劃分,還能夠準確地掌握季節、節氣等確切信息。在感慨古人智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導演利用「時辰」這個時間概念,融合古代文化對十二地支的詮釋,將時間與劇情完美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