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2020-12-04 羅西尼ROSSINI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到23集,追到現在,阿羅發現認識的小夥伴已經全部入坑,辦公室裡的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的顏值和雷大頭的演技。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長安城24小時的故事,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每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半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

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赤道式日晷在擺放時,要與赤道平行,晷針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也就是說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晷針,其所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移動,對照晷盤上面的刻度,即可讀取當前的時間。

雖然日晷計時簡單可靠,但卻有巨大的兩個缺點,一是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指向北極星。二是日晷依賴日照,如果是陰天或者黑夜,那麼日晷就失去了計時作用。

所以古代還有其他的重要計時儀器,水鍾和火鬧鐘。

「水鍾」是依靠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

火鬧鐘是利用香燭燃燒的速度,燃燒至固定位置的鈴鐺便會掉落髮出的聲響,從而達到計時的效果。

《長安十二時辰》提到的這些「計時儀器」雖然都可以記錄時間,但多多少少都存在限制,受外界幹擾的程度比較大。

直到1583年,伽利略發現了鐘擺的等時性,現代鐘錶得以誕生和大發展,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鐘。

雖然在此之前,已有較為初級的計時手段。但伽利略和惠更斯無疑是鐘錶的締造者。從計時器的運作原理上來看,擺鐘是之後懷表與當今手錶的最原始機械結構。

今天,鐘錶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計時工具了。花樣翻新的鐘表舉目可見,大鐘、鬧鐘、座鐘、掛鍾、七天鍾、十五天鍾,粗馬表、細馬表、半自動表、全自動表、單日曆表、雙日曆表、星晨日曆表、男式表、女式表、鍍金表、真金表等,比比皆是。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計時方式,你知道多少?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並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而一直貫穿這部電視劇中十二時辰的計時方法,也掀起了溫習古代記時的熱潮。十二時辰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代表2個小時,十二個時辰就是24小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天,而每一個時辰所代表的含義都有不同。在古代通常用日晷來計時,當然不只這種計時的儀器,只是用的最多的是日晷。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十二時辰所對應的是哪些具體的時間。
  •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一文看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計時器
    相信除了《長安十二時辰》,沒有第二個答案了。雖然該劇後半部分的情節走向有點拖沓,多線並進的敘事線索也開始崩亂,但就服化道與布景細節而言,仍值得被吹爆。伴隨著一聲「巳正,大荒落」,《長安十二時辰》的帷幕就此拉開。
  • 埃及用太陽鍾、希臘用漏壺,《長安十二時辰》如何計時?
    最近,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以其緊湊的情節,紮實的敘事,超美的畫面設計,引發了新一輪追劇熱潮,並以8.6分的好評度雄踞7月熱劇榜首。 小識君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更加關註裡面的一些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唐代的計時方式。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用十二時辰來計算一天的方法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了,漢代時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食、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又用十二支來命名每一個時辰,以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其後依次為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因子時正當夜半,所以半夜也叫子夜。午時正當日中,所以稱為中午。
  • 一點高人-《長安十二時辰》認識其中的古代天文計時工具
    最近火熱上映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小編也一直在追劇,劇中情節緊湊,邏輯嚴謹,人物及道具也貼近史實。有人說這結合故事內容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長安反恐24小時》。記時法想必大家也看明白了些,十二時辰=24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編輯:孫東臨 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在這個盛夏引發了追劇熱潮。為解救陷入危機的長安城,「不良人」張小敬爭分奪秒,勢必在上元節花燈大會的前幾個時辰抓獲搞破壞的刺客。
  • 古代的計時方法,為什麼每天是十二個時辰?
    古代先民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發明了許多計時器具和計時方法,這些器具各有所長,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古代的計時儀器大致可以分為五種系統: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輪漏和木漏。一天十二個時辰的計時制度,其來源於古人對太陽運動的觀察和認識。
  • 故宮×影視|《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銅壺滴漏真的存在嗎?(上)
    《長安十二時辰》銅壺滴漏設計圖在專訪中,美術指導楊志家和金楊介紹說,這一道具的設計融合了伊斯蘭文明與唐代風格,力求展現盛唐長安的國際化都市氣氛。而滴漏通過滴水計時,水滴的節奏變化能夠烘託劇情發展的急迫感,體現時間的流逝。
  • 長安十二時辰,真能算得那麼準? - 南風窗網
    由馬伯庸先生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改編的同名電視熱播以後,以其複雜的情節、嚴謹的道具考證與電影級別的畫面質感,吸引了社會的廣泛注意。不過,馬伯庸的原著脫胎於美劇《反恐二十四小時》的痕跡顯著,即要把一個在一天之內的反恐故事嫁接到天寶三年的長安,並演繹成四十八集的電視劇。而這樣一來,每集四十五分鐘的信息量就要對應實際世界中三十分鐘所發生的事情,難免會給人帶來時間膨脹之感。雖然電視劇裡的多線索場景與部分回憶鏡頭能夠部分能夠部分解釋這種「時間膨脹感」,但部分觀眾還是表示長安的這一天的確是顯得太長了。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十二時」,在古代有何意義,它是如何得來
    說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電視劇,恐怕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扣人心弦的時間節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劇情,無不讓人感覺緊張刺激。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但讓我們對盛唐時期古人的生活細節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對我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有了初步認知。它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將古人的時間記述方式,用影視鏡頭直觀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暗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在熱播。播出伊始,它就獲得全網的熱烈討論,好評不斷。不僅是其長鏡頭電影式有質感的畫面,演員出色奪人眼球的演技,還有其連環緊湊的劇情,劇裡對歷史文化的考究也令人咋舌,讓人感受到導演及其創作團隊給觀眾的的誠意與對製作的匠心。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裡,唐人香事知多少?
    香」有關的場景,對很多觀眾來說還很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借《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穿越到唐代生活裡,了解下中國古人的用香習俗。中國古人的用香習俗中,除祭祀禮佛、驅邪避穢、薰染衣物家居外,篆香計時也是用香的一種重要功用。若香製得均勻,燃燒時空氣相對穩定,則焚香可以作為計量時間的一種方法。時辰香就是非常有特色和體現傳統審美的一種計時方法,分為「器具類」和「香篆類」兩類,而「火鬧鐘」就屬「香篆類」中的「更香」。
  • 見面打招呼得用"叉手禮"!唐風雅韻煙火人間 跟著《長安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還原唐代報時技術由《長安十二時辰》引發的考據話題一個接著一個,先從標題開始,時辰是中國傳統的計時單位,中國古代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十一點起算,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 馬伯庸親自揭秘《長安十二時辰》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讀一次《長安十二時辰》就仿佛穿越了一次盛唐。尊重歷史、探尋細節,讓《長安十二時辰》的一磚一瓦、一衣一物都有據可尋,將一個活生生的繁華都市展現在讀者面前。也讓書迷嘆服,「馬親王」在還原歷史與大開腦洞之間高超的平衡能力。
  • 聊聊《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那幾口刀
    大眼摘要:最近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幾乎逼真重現了唐朝的建築、風情、服飾、甲冑和兵器,而其中對於唐朝刀的復原更是相當用心,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真正唐朝時候的刀是怎樣的。圖1:《長安十二時辰》幾乎逼真重現了唐朝的風採最近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幾乎逼真重現了唐朝的服飾、建築、風情以及甲冑和兵器,讓我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氣勢恢宏的大唐氣象,而其中對於唐朝刀械的復原更是相當用心,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真正唐朝時候的刀是怎樣的。
  • 對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血色殘陽裡,一隊黑騎漸漸逼近,拉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序幕。一時間,大廈雲譎波詭,聞者驚魂動魄,他們是西域胡商,抑或是突厥狼衛?此行究竟目的何在?答案正在逐步揭曉,案件始末也漸漸明晰,他們是心懷不軌陰謀的突厥狼衛。那麼,歷史上真正的西域胡商究竟是何面目,粟特商旅又與神秘的絲綢之路有何淵源?
  •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被《長安十二時辰》刷屏一段時間了,也沒想追,但古琴老師上課突然說起這部劇,說是把唐朝文化還原的不錯,本來是不追劇的我忍不住回家看了幾集。實話說,整體還算良心劇的,配色、鏡頭、服道化都可圈可點。《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截圖那麼唐朝人是怎麼煎茶的?我們不妨比較遼博和臺北故宮收藏的這兩幅《蕭翼賺蘭亭圖》來看看。
  • 《長安十二時辰》與米國十二時辰
    最近看的小說裡,首屈一指的是《長安十二時辰》,金庸故去後,活著的作家裡,最讓我嘆服的應該就是馬伯庸了。作為一個看過幾千本小說也寫過一些長篇的細節控,很少有小說或影視的情節是我完全猜錯的。小說看多了自然有了解題套路,不要說文字這種可以回頭翻閱印證的東西,就是快節奏的大片諸如《碟中諜》《007》之類的也往往看不到三分之一,結尾就猜個七七八八,自己都覺得少了許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