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十二時」,在古代有何意義,它是如何得來

2020-12-05 大秦之歌

說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電視劇,恐怕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扣人心弦的時間節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劇情,無不讓人感覺緊張刺激。

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但讓我們對盛唐時期古人的生活細節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對我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有了初步認知。它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將古人的時間記述方式,用影視鏡頭直觀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其實不光是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古人關於時間的記述概念,在古代很多文學作品裡,經常可以看到「子時」、「午時」、「人定」、「食時」等等時間概念的表述。

古人複雜的計時概念都有那些歷史背景?這些時間概念是如何與現代社會的時間概念進行傳承和對應?每一個時間節點的命名又表達了古人怎麼樣的一種生活訴求呢?

十二時的計時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它由十二個代表特定時間的專業名詞構成,充滿了古人對自然宇宙的深邃認識,在一定程度具有啟蒙科學的非凡意義,開創了人類社會對自然規律認知並加以利用的先河。

在先秦時期,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變化、日月更替並結合自身生產活動、生活習慣,通過長時間的記錄總結,尋找歸納出日夜交替的基本規律,最終形成把一晝夜劃分成為十二時辰,並作為一種記錄生活的曆法傳承至今。

先秦之前,對十二時的稱謂名詞沒有固定的叫法,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每個國家的文化、習俗、生活規律大同小異,因此在十二時的叫法上也各有不同。

到了漢武帝太初年間,正式確定了一部太初曆法,首次完成了對十二時的統一稱謂。「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太初曆法第一次用十二個名詞與地支配合來記述十二時,雖然還沒有確定一個非常準確的系統,使用也顯得雜亂無序,但這種獨創於世的時間概念為未來更精確的天文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和象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裡的瑰寶之一。

十二時的名稱都代表著什麼樣的涵義?裡面承載著古人對自然界怎麼樣的認知?今天我們就把這十二時的名稱一一進行詮釋,追索溯源,讓現代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古人在天文曆法方面的知識。

一、夜半

「夜半」是十二時裡第一個時辰。在《左傳·哀公十六年》裡,有這麼一個記述:「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這是古人把「夜半」作為時間稱謂來使用的第一個例子。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至當日凌晨1時,古人把這個時間段用地支來命名,稱為子時。

那麼,在古人的認知裡,什麼是「夜」?什麼又是「夜半」呢?

在《春秋·莊公七年》中這樣記載「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後來有人專門為這句話做了一段解釋:「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也就是說,把黃昏到天亮這段時間都稱為「夜」。

明白了「夜」,就不難明白「夜半」,「夜半」就是指天黑到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半夜」則是一種籠統的概念,包含了天黑到天亮全部的時間,往往會超出「夜半」所表述的那個時間段。

現在使用的古代農曆曆法,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在古人的曆法裡,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的記述有很多種,有「平旦」、「雞鳴」等為起點的叫法。不管叫法如何不同,人們總體上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曆法。

有了「夜半」的曆法稱謂,在文學作品裡,文人墨客就會經常把「夜半」一詞用於詩詞創作之中。例如張繼在《楓橋夜泊》裡寫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李商隱在《賈生》裡寫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夜半」別稱: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二、雞鳴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雞鳴」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之前的那一個時間段,即深夜過後的1時至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但在《辭源》裡,「雞鳴」被注為:「兵器也。」《辭海》裡又註解為《詩經·齊風》篇名和樂府《相和歌》曲名,以及「戈」的別稱,「戈」在古代也是兵器的代名詞。

古人最早記述「雞鳴」一詞也鮮見於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裡,例如《詩經·風雨》裡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在《春秋·左傳正義》中有「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

但是這些記載只是單純的「雞叫」之意,並沒有曆法計時錶述。因為在古代,人們喜歡上把雞褒稱為「知時畜也」。在《韓詩外傳》裡就一句讚頌雞的話「守夜不失時,信也。」天色發亮,曙光初現,雄雞就會打鳴,聽到雞鳴之聲,人們就知道白天即將開始,於是穿衣起身,開始一天的勞作。

「雞鳴」別稱:荒雞。

三、平旦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平旦之氣」一句,是古人最早應用「平旦」一詞的文章,這句話裡的「氣」,指的是「天空裡的雲氣」。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氣象之意。後來在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裡也用了「平旦」這個詞,說:「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通過古人對「平旦」一詞的運用,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生活裡已經逐漸有了時間概念的記述。「平旦」就是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起的這一段時間稱為「平旦」。用地支表示這個時間段則稱為「寅時」,即每天清晨3時至5時。

「平旦」別稱: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旦旦等。

四、日出

在古代詩文裡,古人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如《史記·封禪書》記載:「以遞日出。」再比如晉朝皇甫謐《高士傳》卷上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

「日出」這個詞最早在《詩經·檜風·羔裘》出現「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叫做「卯時」。這個時間段指每天清晨的5時至7時。這時東方太陽升起,光耀大地,一派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景象,所以人們也有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勸勉激勵之言。

「日出」別稱:日上、日生、日始、旭日、破曉等。

五、食時

「食時」一次,最早在《禮記·坊記》中就出現過:「古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此外在《管子·弟子職》裡也有「食時」一詞的句子,例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另外,在《齊競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裡有「淮南取食時」,這句話被後人註解為:「漢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之。」

「食時」就是古人的「朝食」之時,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吃早飯」時間,即每天7點至9點這個時間段,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別稱:早食、宴食、蚤食。

六、隅中

在《淮南子·天文訓》裡,最早出現了「隅中」的記載:「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尚未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的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之間的連線,會同昆吾上空太陽之間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是一長安為基準觀測位測出來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來臨之時與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古人稱這個時間段為「隅中」。

在《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裡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西晉杜預)註:『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這也是「隅中」一詞在古代文獻裡的應用。

「隅中」就是臨近中午的時間段,即上午的9時至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隅中」別稱:日禺、禺中、日禺中等。

七、日中

古代時期,古人把太陽運行到天空正中的時間,作為到集市上進行交易的時間標誌。這種上古時期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初期貿易活動,就是在日中時辰進行。在《易·繫辭下》裡這樣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列子·湯問》裡也有同樣的記述:「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在《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裡也有記載:「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

可見,「日中」一詞在古代文獻裡應用的很頻繁。

太陽運行到天空的正中,即為一天裡的正午時辰,日中表示每天11時至13時的時間段,這段時間用地支命名就叫「午時」。

「日中」別稱:日正、日午、日高、中午、亭午、正午等。

八、日昳

「昳」字在《說文》裡解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裡:「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

在《漢書·遊俠傳》裡記載:「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日昳」的意思就是太陽過了天空正中位置,已經漸漸偏移斜向西邊。如果以中天為界線的話,這時太陽的位置正好與「隅中」時的位置相對應。

「日昳」就是太陽運行到西斜位置的時間,也就我們現在每天13時至15時的時間段,用地支來命名就叫「未時」。

「日昳」別稱:日側、日跌、日斜等。

九、晡時

「哺時」一詞,最先在《淮南子·天文訓》一篇裡出現:「(日)至於悲谷,是為晡時。」

司馬光在《政治通鑑·唐紀》也有過記述:「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

古人也用單字「晡」來代替「晡時」,這種表述方式鮮見於古人詩詞作品之中。杜甫在《徐步》寫道:「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在《宿杜曲花下》裡寫道:「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古代是的「晡」和「餔」相通。在《說文段注》:「餔,申時食也。……『餔』,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餔,又以食食人謂之晡。」

古人吃飯有一定規律和習慣,一般會把吃第二頓飯的時間叫「晡時」。

因此「晡時」代表了古人「吃第二頓飯的用餐時間」,也就是我們現在每天13時至17時的時間段。這一時間段用地支來命名則為「申時」。

「哺時」別稱:日稷、日夕、夕食、日餔、餔食等。

十、日入

「日入」一詞最早在《春秋左傳正義》一篇裡出現:「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

在《莊子·讓王》中記載:「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毛皮,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在古代,古人都會把「日出」和「日入」當做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的標誌。《元史·日曆志》裡記載:「日出為晝,日入為夜」。可見古人的作息時間、休養生息、四季耕作都是以「日出」和「日入」為一天的標準進行。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在古人的時間記述裡,「日入」就是太陽落山以後的時間,我們現在叫夕陽西下,也就是現在每日17時至19時的時間段,古人用地支來命名的就叫「酉時」。

這個時辰也是雞歸巢上架的時間,白天樂《醉歌》一詩裡寫道:"黃雞崔曉丑時鳴,白日催懌西前沒。"

「日入」別稱:日沒、日沉、日落、日晏等。

十一、黃昏

「黃昏」這個詞最早使用它的是楚國的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古人為何要用「黃昏」這個詞來標記時辰呢?在《說文》有這樣的解釋:「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

在古代沒有燈光的世界裡,太陽消失在西山,萬物籠罩上一層朦朧的黑色,天色昏黃暗淡,大地毫無生氣機,人們也倍感落寞。所以「黃昏」一詞不僅反映了每天日落時的自然氣象,也反映出人們面臨黑暗時的惆帳情緒。

後來,「黃昏」一詞被廣泛運用到文學作品之中,在古人的詩詞裡經常出現。像歐陽修在《生查子》裡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近黃昏。」他把「黃昏」這個時間作為青年男女幽會時的時間來描述,太陽沉沒,卻為情竇初開的年輕情侶們創造了極佳的約會場景,把「黃昏」寫成了一件讓年輕人內心急切盼望的時間,感覺非常美好,令人嚮往。

李商隱在他的代表作《登樂遊原》裡寫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落寞和失意。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對人生是一種激勵,凡事不要等到黃昏之時才想去努力奮鬥,那就有點晚了。

所以,古人把太陽西落後天色朦朧的時間用「黃昏」來記述,也就是我們現在的19時至21時。古人用地支來命名就叫「戌時」。

「黃昏」別稱:日夕、日末、日晚、日墮、日暮等。

十二、人定

「人定」一詞在《後漢書.來歙傳》有記述:「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這裡的「人定」是古人最早的文獻記載。

在《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裡,也有「人定」的詩句:「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宋代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也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

看得出,古人把「人定」作為時間概念來運用到文字表述之中。

「人定」的意思就是夜已經很深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開始安靜下來,到了入眠安睡的時刻。

「人定」就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後一個時辰,用現在的時間來計算的話,就是每天21時至23時,古人用地支來命名就叫「亥時」。

「人定」別稱:定昏、夤夜。

隨著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以及對大自然認知的不斷加深,古人的計時的方式也逐漸向更科學更合理的境地靠近。

在王充《論衡》之《澗時篇》裡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到了公元一世紀初,古人又把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結合起來應用,排定次序,有力的規範了人們生活習慣和勞作規律,提高了人們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效率,顯示了古人在曆法創新方面不斷探索與進步。

在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裡,古人對十二時辰的記載、表述更加普遍,甚至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送楊長史赴果州》的詩裡也寫道:「鳥道一千裡,猿啼十二時」,把十二時辰寫進他的詩裡。同時,十二時作為時間印記也更多的被古人運用到發明創造、音樂、繪畫、雕刻等等文化藝術形式之中,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什麼才是古裝劇的魅力
    並非「歷史劇」之所以要強調「古裝劇」,是因為《長安十二時辰》實際上並不能算作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劇。問題在於,就像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指出的那樣:「它(電視)必須捨棄思想,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來適應娛樂業的發展。」而就娛樂性而言,歷史劇恰恰有一個先天不足——劇情沒有懸念。而且越是有名的「IP」,這個問題就越突出。任憑《雍正王朝》裡「九龍奪嫡」的戲碼多麼劍拔弩張,觀眾卻早早明了四爺才是最後的贏家。
  • 馬伯庸親自揭秘《長安十二時辰》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歷史題材小說如何做到尊重歷史,又能講好故事?馬伯庸: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最早它的靈感來源就是在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的地下一層有一個巨大的沙盤,我每次來西安一定會坐在那兒看上15分鐘左右,看到這個實體擺在那兒,就會湧現出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大結局,原著馬伯庸用一個詞來總結
    今年夏天,你是否也被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驚豔到了?今天,在《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來臨之際,新華網思客邀請原著小說作者馬伯庸,帶我們解碼《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火。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原作者如果讓我來形容《長安十二時辰》,我會用「花團錦簇」思客: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熱,您覺得電視劇多大程度上還原了您的小說?
  • 對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胡商」「胡貨」與「祆教」
    血色殘陽裡,一隊黑騎漸漸逼近,拉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序幕。一時間,大廈雲譎波詭,聞者驚魂動魄,他們是西域胡商,抑或是突厥狼衛?此行究竟目的何在?答案正在逐步揭曉,案件始末也漸漸明晰,他們是心懷不軌陰謀的突厥狼衛。那麼,歷史上真正的西域胡商究竟是何面目,粟特商旅又與神秘的絲綢之路有何淵源?
  •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一文看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計時器
    相信除了《長安十二時辰》,沒有第二個答案了。雖然該劇後半部分的情節走向有點拖沓,多線並進的敘事線索也開始崩亂,但就服化道與布景細節而言,仍值得被吹爆。伴隨著一聲「巳正,大荒落」,《長安十二時辰》的帷幕就此拉開。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隱藏的含義,是對歷史的尊重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層層剝繭,以解謎的形式來推進劇情。要知道,徐賓在前面的劇情中可是差點被龍波的暗樁掐死,縱使徐賓的大案牘術如何神乎其神,他能算到這一步嗎?不過,如果你結合歷史的角度來審視故事的結局,就會發現,結局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 《長安十二時辰》,它是一部發生在唐代長安的優秀反恐劇
    為了更好的理解《長安十二時辰》,小編是在看完原著書本之後才回頭細細品味這部劇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劇,那麼,它是一部發生在唐代長安的反恐劇。《長安十二時辰》那麼《長安十二時辰裡》所展現的長安到底是什麼樣子?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長安十二時辰》註定動漫化!《唐人街探案》緊隨其後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顯而易見,《唐人街探案》的動畫版必定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因為唐人是要拍動畫,而長安已經有動畫版,只不過還未定檔播出。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註定動漫化,《唐人街探案》是緊隨其後。雖然《唐人街探案》動漫化比《長安十二時辰》慢了半拍。但是《唐人街探案》動漫化的意義要比這部《長安十二時辰》要深遠得多。因為《唐人街探案》系列是被搬上大熒幕的電影作品。它的動漫化是國內真人電影史上的頭一遭,具有一定的跨時代意義,為電影行業IP的開發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鎧甲是如何製作的?
    2019年熱播劇中《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服飾引人關注,尤其鎧甲更為醒目,劇中人物崔器和右校尉的全套鎧甲大有來頭,它們都是復原基礎上再創造的唐代鎧甲,穿上就可上真戰場。參與劇中鎧甲製作的甲冑復原師、綴甲堂創始人張春永和他的團隊成員,帶您一起「推開」古代鎧甲世界的大門。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編輯:孫東臨 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在這個盛夏引發了追劇熱潮。為解救陷入危機的長安城,「不良人」張小敬爭分奪秒,勢必在上元節花燈大會的前幾個時辰抓獲搞破壞的刺客。
  • 想找《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同款?來西安就對了
    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盛唐都少不了一座長安城因此,小布相信每一幀畫面都「燃爆」長安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吸引我們的,更多的是想知道在盛唐長安——《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後,大家對大唐長安的討論特別多,導演曹盾稱這是對唐文化的迷戀。曹盾是地道的西安人,他的心裡有著屬於他的長安,他直言「長安才是這部劇的主角」:「劇中人物眾多,從廟堂到街頭各色人等紛紛登場,不過這部劇的主角不是張小敬,也不是李必,而是長安。」
  •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歷史原型是誰 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歷史原型是誰 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時間:2019-07-03 12:53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何監的歷史原型是誰 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 長安十二時辰真的是製作得很不錯的一部劇,每一環都有懸念,線索說斷就斷,背後各方勢力比美劇還厲害,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知道過去從何而來的人,才能知道將要往何處去。但我國近來多將古裝歷史作為玄幻、愛情偶像劇的陪襯,也就逐漸消弭了歷史厚度,讓人失了興趣,以致於近年來沒什麼能在記憶裡留下痕跡的歷史好劇,直到去年年中上映的《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借名美劇《24小時反恐任務》的盛唐群像劇出現,讓我久違的燃起對話和求知的欲望。
  •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利用十二地支來紀時,劃分一個晝夜,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時辰」了。子時,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即二十四小時制的23時至1時。子時正當夜半,人們常將子夜作為夜晚的代名詞。在中國的古樂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種曲目,歷代皆有許多創作,因它主要在吳地流行,也稱《子夜吳歌》。
  • 《長安十二時辰》熱血開播!
    該劇講述了唐朝天保三載上元節前夕,繁榮昌盛的長安城面臨空前危機,長安死囚張小敬(雷佳音 飾)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 飾)在十二時辰(24小時)內攜手拯救長安的故事。
  • 廈博裡的《長安十二時辰》:賀知章的朋友圈是怎樣的?
    要說最近最火最火的劇,莫過於由易烊千璽和雷佳音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雷佳音)臨危受命,與李必(易烊千璽)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 《長安十二時辰》30集精簡版來了!
    去年夏天,最火的一部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時隔一年,在《長安十二時辰》開播一周年之際。片方發布消息,優酷平臺將播出《長安十二時辰》的精簡版,由原來的48集縮減到了30集。同時,《長安十二時辰》的精簡版也於6月8日起在廣東衛視播出。
  • 《長安十二時辰》終極解密:檀棋為何留下
    檀棋答非所問地說,長安的太陽真美。這句話,似乎可以直接用另一句經典臺詞來替換——你看那個人,他好像一條狗啊。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張小敬面前,但他沒有珍惜。這個故事裡的女主角不是檀棋,而是聞染。在這驚心動魄的「長安十二時辰」開始以前,張小敬本有機會帶著聞染離開長安,但他選擇了留下。他說,聞染是第八團所有人的眼睛。他說要讓聞染替第八團所有的弟兄們,看著這個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