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電視劇,恐怕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扣人心弦的時間節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劇情,無不讓人感覺緊張刺激。
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但讓我們對盛唐時期古人的生活細節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對我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有了初步認知。它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將古人的時間記述方式,用影視鏡頭直觀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其實不光是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古人關於時間的記述概念,在古代很多文學作品裡,經常可以看到「子時」、「午時」、「人定」、「食時」等等時間概念的表述。
古人複雜的計時概念都有那些歷史背景?這些時間概念是如何與現代社會的時間概念進行傳承和對應?每一個時間節點的命名又表達了古人怎麼樣的一種生活訴求呢?
十二時的計時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它由十二個代表特定時間的專業名詞構成,充滿了古人對自然宇宙的深邃認識,在一定程度具有啟蒙科學的非凡意義,開創了人類社會對自然規律認知並加以利用的先河。
在先秦時期,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變化、日月更替並結合自身生產活動、生活習慣,通過長時間的記錄總結,尋找歸納出日夜交替的基本規律,最終形成把一晝夜劃分成為十二時辰,並作為一種記錄生活的曆法傳承至今。
先秦之前,對十二時的稱謂名詞沒有固定的叫法,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每個國家的文化、習俗、生活規律大同小異,因此在十二時的叫法上也各有不同。
到了漢武帝太初年間,正式確定了一部太初曆法,首次完成了對十二時的統一稱謂。「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太初曆法第一次用十二個名詞與地支配合來記述十二時,雖然還沒有確定一個非常準確的系統,使用也顯得雜亂無序,但這種獨創於世的時間概念為未來更精確的天文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和象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裡的瑰寶之一。
十二時的名稱都代表著什麼樣的涵義?裡面承載著古人對自然界怎麼樣的認知?今天我們就把這十二時的名稱一一進行詮釋,追索溯源,讓現代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古人在天文曆法方面的知識。
一、夜半
「夜半」是十二時裡第一個時辰。在《左傳·哀公十六年》裡,有這麼一個記述:「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這是古人把「夜半」作為時間稱謂來使用的第一個例子。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至當日凌晨1時,古人把這個時間段用地支來命名,稱為子時。
那麼,在古人的認知裡,什麼是「夜」?什麼又是「夜半」呢?
在《春秋·莊公七年》中這樣記載「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後來有人專門為這句話做了一段解釋:「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也就是說,把黃昏到天亮這段時間都稱為「夜」。
明白了「夜」,就不難明白「夜半」,「夜半」就是指天黑到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半夜」則是一種籠統的概念,包含了天黑到天亮全部的時間,往往會超出「夜半」所表述的那個時間段。
現在使用的古代農曆曆法,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在古人的曆法裡,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在很多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的記述有很多種,有「平旦」、「雞鳴」等為起點的叫法。不管叫法如何不同,人們總體上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曆法。
有了「夜半」的曆法稱謂,在文學作品裡,文人墨客就會經常把「夜半」一詞用於詩詞創作之中。例如張繼在《楓橋夜泊》裡寫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李商隱在《賈生》裡寫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夜半」別稱: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二、雞鳴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雞鳴」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之前的那一個時間段,即深夜過後的1時至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但在《辭源》裡,「雞鳴」被注為:「兵器也。」《辭海》裡又註解為《詩經·齊風》篇名和樂府《相和歌》曲名,以及「戈」的別稱,「戈」在古代也是兵器的代名詞。
古人最早記述「雞鳴」一詞也鮮見於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裡,例如《詩經·風雨》裡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在《春秋·左傳正義》中有「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
但是這些記載只是單純的「雞叫」之意,並沒有曆法計時錶述。因為在古代,人們喜歡上把雞褒稱為「知時畜也」。在《韓詩外傳》裡就一句讚頌雞的話「守夜不失時,信也。」天色發亮,曙光初現,雄雞就會打鳴,聽到雞鳴之聲,人們就知道白天即將開始,於是穿衣起身,開始一天的勞作。
「雞鳴」別稱:荒雞。
三、平旦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平旦之氣」一句,是古人最早應用「平旦」一詞的文章,這句話裡的「氣」,指的是「天空裡的雲氣」。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氣象之意。後來在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裡也用了「平旦」這個詞,說:「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通過古人對「平旦」一詞的運用,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生活裡已經逐漸有了時間概念的記述。「平旦」就是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起的這一段時間稱為「平旦」。用地支表示這個時間段則稱為「寅時」,即每天清晨3時至5時。
「平旦」別稱: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旦旦等。
四、日出
在古代詩文裡,古人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如《史記·封禪書》記載:「以遞日出。」再比如晉朝皇甫謐《高士傳》卷上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
「日出」這個詞最早在《詩經·檜風·羔裘》出現「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叫做「卯時」。這個時間段指每天清晨的5時至7時。這時東方太陽升起,光耀大地,一派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景象,所以人們也有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勸勉激勵之言。
「日出」別稱:日上、日生、日始、旭日、破曉等。
五、食時
「食時」一次,最早在《禮記·坊記》中就出現過:「古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此外在《管子·弟子職》裡也有「食時」一詞的句子,例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另外,在《齊競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裡有「淮南取食時」,這句話被後人註解為:「漢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之。」
「食時」就是古人的「朝食」之時,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吃早飯」時間,即每天7點至9點這個時間段,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別稱:早食、宴食、蚤食。
六、隅中
在《淮南子·天文訓》裡,最早出現了「隅中」的記載:「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尚未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的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之間的連線,會同昆吾上空太陽之間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是一長安為基準觀測位測出來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來臨之時與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古人稱這個時間段為「隅中」。
在《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裡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西晉杜預)註:『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這也是「隅中」一詞在古代文獻裡的應用。
「隅中」就是臨近中午的時間段,即上午的9時至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隅中」別稱:日禺、禺中、日禺中等。
七、日中
古代時期,古人把太陽運行到天空正中的時間,作為到集市上進行交易的時間標誌。這種上古時期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初期貿易活動,就是在日中時辰進行。在《易·繫辭下》裡這樣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列子·湯問》裡也有同樣的記述:「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在《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裡也有記載:「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
可見,「日中」一詞在古代文獻裡應用的很頻繁。
太陽運行到天空的正中,即為一天裡的正午時辰,日中表示每天11時至13時的時間段,這段時間用地支命名就叫「午時」。
「日中」別稱:日正、日午、日高、中午、亭午、正午等。
八、日昳
「昳」字在《說文》裡解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裡:「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
在《漢書·遊俠傳》裡記載:「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日昳」的意思就是太陽過了天空正中位置,已經漸漸偏移斜向西邊。如果以中天為界線的話,這時太陽的位置正好與「隅中」時的位置相對應。
「日昳」就是太陽運行到西斜位置的時間,也就我們現在每天13時至15時的時間段,用地支來命名就叫「未時」。
「日昳」別稱:日側、日跌、日斜等。
九、晡時
「哺時」一詞,最先在《淮南子·天文訓》一篇裡出現:「(日)至於悲谷,是為晡時。」
司馬光在《政治通鑑·唐紀》也有過記述:「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
古人也用單字「晡」來代替「晡時」,這種表述方式鮮見於古人詩詞作品之中。杜甫在《徐步》寫道:「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在《宿杜曲花下》裡寫道:「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古代是的「晡」和「餔」相通。在《說文段注》:「餔,申時食也。……『餔』,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餔,又以食食人謂之晡。」
古人吃飯有一定規律和習慣,一般會把吃第二頓飯的時間叫「晡時」。
因此「晡時」代表了古人「吃第二頓飯的用餐時間」,也就是我們現在每天13時至17時的時間段。這一時間段用地支來命名則為「申時」。
「哺時」別稱:日稷、日夕、夕食、日餔、餔食等。
十、日入
「日入」一詞最早在《春秋左傳正義》一篇裡出現:「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
在《莊子·讓王》中記載:「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毛皮,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在古代,古人都會把「日出」和「日入」當做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的標誌。《元史·日曆志》裡記載:「日出為晝,日入為夜」。可見古人的作息時間、休養生息、四季耕作都是以「日出」和「日入」為一天的標準進行。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在古人的時間記述裡,「日入」就是太陽落山以後的時間,我們現在叫夕陽西下,也就是現在每日17時至19時的時間段,古人用地支來命名的就叫「酉時」。
這個時辰也是雞歸巢上架的時間,白天樂《醉歌》一詩裡寫道:"黃雞崔曉丑時鳴,白日催懌西前沒。"
「日入」別稱:日沒、日沉、日落、日晏等。
十一、黃昏
「黃昏」這個詞最早使用它的是楚國的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古人為何要用「黃昏」這個詞來標記時辰呢?在《說文》有這樣的解釋:「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
在古代沒有燈光的世界裡,太陽消失在西山,萬物籠罩上一層朦朧的黑色,天色昏黃暗淡,大地毫無生氣機,人們也倍感落寞。所以「黃昏」一詞不僅反映了每天日落時的自然氣象,也反映出人們面臨黑暗時的惆帳情緒。
後來,「黃昏」一詞被廣泛運用到文學作品之中,在古人的詩詞裡經常出現。像歐陽修在《生查子》裡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近黃昏。」他把「黃昏」這個時間作為青年男女幽會時的時間來描述,太陽沉沒,卻為情竇初開的年輕情侶們創造了極佳的約會場景,把「黃昏」寫成了一件讓年輕人內心急切盼望的時間,感覺非常美好,令人嚮往。
李商隱在他的代表作《登樂遊原》裡寫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落寞和失意。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對人生是一種激勵,凡事不要等到黃昏之時才想去努力奮鬥,那就有點晚了。
所以,古人把太陽西落後天色朦朧的時間用「黃昏」來記述,也就是我們現在的19時至21時。古人用地支來命名就叫「戌時」。
「黃昏」別稱:日夕、日末、日晚、日墮、日暮等。
十二、人定
「人定」一詞在《後漢書.來歙傳》有記述:「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這裡的「人定」是古人最早的文獻記載。
在《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裡,也有「人定」的詩句:「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宋代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也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
看得出,古人把「人定」作為時間概念來運用到文字表述之中。
「人定」的意思就是夜已經很深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開始安靜下來,到了入眠安睡的時刻。
「人定」就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後一個時辰,用現在的時間來計算的話,就是每天21時至23時,古人用地支來命名就叫「亥時」。
「人定」別稱:定昏、夤夜。
隨著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以及對大自然認知的不斷加深,古人的計時的方式也逐漸向更科學更合理的境地靠近。
在王充《論衡》之《澗時篇》裡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到了公元一世紀初,古人又把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結合起來應用,排定次序,有力的規範了人們生活習慣和勞作規律,提高了人們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效率,顯示了古人在曆法創新方面不斷探索與進步。
在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裡,古人對十二時辰的記載、表述更加普遍,甚至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送楊長史赴果州》的詩裡也寫道:「鳥道一千裡,猿啼十二時」,把十二時辰寫進他的詩裡。同時,十二時作為時間印記也更多的被古人運用到發明創造、音樂、繪畫、雕刻等等文化藝術形式之中,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