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進入古代,你是否認得這些計時工具?可別看錯了時辰!

2020-12-05 舊曆新說

說人說事說歷史,這裡是舊曆新說,我是小喬兒。

古代人民勤勞能幹,但是也是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照時辰來進行耕作和休息。而古代並沒有手錶時鐘,除了晴天時候看太陽方位進行辨別時辰,古人們還有什麼方法來辨別時辰呢?

先說一下時間的劃分,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分十二時辰,而並非二十四小時,所以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子醜寅卯各司其時。古代還有一種職業,叫做打更人,打的這個更,指的就是時辰。古代將黑夜分為五更,從十九點開始算,一更有三小時,直到凌晨五點,五更結束。而以古人的聰明智慧,所計時的工具也多種多樣。

十二時辰

圭表

沿襲著人們用太陽和影子來測定日中時間,辨別方位,確定四季的方法,古人們製作了圭表。這個古代的天文儀器由「圭」和「表」來組成,表為立在地上的標杆,圭為朝向正南或正北的石刻版。當陽光照在表上,表的影子應在圭上,就能直接讀表影長度。不同的季節,正午太陽的方位和高度不同,並有周期變化的規律,將圭臬置於正午陽光下,便可測定節氣,劃分季節,測量周年常數。據記載,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縣設置了一個圭表,那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詩經·國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明確記載了圭臬的使用。

圭表

日晷

與圭表相對應的,測算一天相應世間的,就是日晷了。日晷和圭表統稱為太陽鍾。日晷通常由銅晷針和石晷面做成,晷針垂直與晷面,晷面南高北低,平行與天赤道面,與南北極平行。晷面上分刻了十二時辰,晷針的影子應在晷面上,就顯示了當時的時辰,有些節氣和月份也可以顯示。

日晷

刻漏

太陽鍾在陰天和夜間就失效了,很是令人頭疼,刻漏就被發明出來應對。常見的刻漏有兩種,一種是沙漏,一種就是水漏。水刻漏主要分洩水型和漏水型,洩水型是讓水從底部流出,使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而下降,讓漏箭上的刻度來指示時間。受水型則是將漏箭放在受水桶中,水從漏壺中以恆定的水流量流向受水桶中,漏箭隨水面上升而上升,精準指示時間。

洩水型水鍾

水漏比沙漏出現的要早,是因為水漏在冬天容易結冰,所以將內裡流水換成流沙。長安十二時辰中所用的計時工具就是沙漏,其實古代的沙漏一般都是陶瓷做外殼,或者使用木頭零件。最早的沙漏記載在《周禮》中,而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所創的「五輪沙漏」,由流沙驅動,內裡機構和顯示時間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相差無幾,實在是精妙絕倫。

沙鍾

火鍾

這是一個有趣的夜晚計時工具,同時也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過。當時人們發現,同等數量的同類燃料,燃燒時間大致相同。所以借用燃料的燃燒來計時,稱為火鍾。有一種火鍾是用的定量的蠟燭,在蠟燭上刻有均等的記號,一個小格大概需要燃燒多長時間都有定數。當其燃耗到哪個刻度,就是達到了哪個時間點,這樣有效地記錄了這個時間段。還有一種神奇的火鍾,由一種樹木粉末特質的盤香做成,大的盤香有幾公尺長,在盤香的特定部分放上鋼珠,等到盤香燒到此處時,鋼珠滴答落下,就可以提醒人們,已經到提前設置的時間點了。但這個計時器所用的盤香蠟燭不可能所有地方都相同,所以火鐘的精密度並不是很高。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火鬧鐘

故宮的親戚:北京故宮,並不是憑空設計,藍本其實是南京明故宮!

相關焦點

  • 一點高人-《長安十二時辰》認識其中的古代天文計時工具
    如果認真追劇,會發現每個時辰,都會有一個釋義。比如第一集的「巳:大荒落」是什麼意思呢?李必:龐博士 幾時了龐博士:巳正 大荒落,萬物熾盛大出霍然而落,故云 荒落其實,「大荒落」來自另一種比「子醜寅卯」更古老的古代紀年法:歲星紀年法。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十二時辰和五更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古代的計時方法,為什麼每天是十二個時辰?
    古代先民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發明了許多計時器具和計時方法,這些器具各有所長,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古代的計時儀器大致可以分為五種系統: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輪漏和木漏。一天十二個時辰的計時制度,其來源於古人對太陽運動的觀察和認識。
  • 最早的「太陽能」鐘錶(古代的計時工具)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
  •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一文看懂《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計時器
    短短的八個字,就能看出我國古代的計時系統是一門不小的學問。▲《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這套計時系統最早在古埃及被發明出來,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2圭 表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來測量時間的,是我國最為原始古老的計時工具。我們常說的光陰一詞就和圭表有關係。
  • 古代的計時工具一點不比現在少,看了這些你就懂了
    現在,我們想知道準確的時間或是要計時的時候,通過手機或鐘錶等電子產品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可是,在古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方式工具來知道時間和計算時間的呢。其實,古時候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可一點也不比咱們現在少,有的在如今還有大用處。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古代是沒有手錶的,所以他們的計時方法也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古代對於一天的時刻有很多不同的計時方法,我們先來說說古代用的時辰制,有十二時辰,有十時辰,有二十四時辰,還有五時辰制。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計時方式,你知道多少?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並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而一直貫穿這部電視劇中十二時辰的計時方法,也掀起了溫習古代記時的熱潮。十二時辰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代表2個小時,十二個時辰就是24小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天,而每一個時辰所代表的含義都有不同。在古代通常用日晷來計時,當然不只這種計時的儀器,只是用的最多的是日晷。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十二時辰所對應的是哪些具體的時間。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每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半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宋代時候,是如何計時的?都有哪些計時工具?
    引言: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宋代更鼓制度是宋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時間管理制度,包括計時、報時、更巡等多方面的制度,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相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宋代更鼓制度中的幾個計時工具。
  • 古代沒有表是怎樣準確計時的?
    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這些計時工具,那麼古人是如何觀察、了解時間的呢?他們擁有過哪些計時工具呢?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於這些人而言,讓他們去深究每時每刻是不現實的。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簡單認識這個古代的「計時神器」,我們要解開這個謎題:如何看懂日晷上的時間?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斑駁的石面上有三個同心圓,它們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要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初了解「時間」這個概念並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他們只能參照日常生活中顯見的事物進行大致判斷,例如:何時天亮天暗,幾刻雞鳴犬吠等等。
  • 埃及用太陽鍾、希臘用漏壺,《長安十二時辰》如何計時?
    最近,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以其緊湊的情節,紮實的敘事,超美的畫面設計,引發了新一輪追劇熱潮,並以8.6分的好評度雄踞7月熱劇榜首。 小識君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更加關註裡面的一些細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唐代的計時方式。
  • 在古代,農村的計時方法有哪些?
    燃香計時在古代較為通用據書籍記載,這個方法起源於僧人打坐,因為這種計時方法很簡便,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而且製作香柱的成本低在以前最為常見的約定就是:一炷香燒完,約為半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小時。一杯茶的工夫到底有多久?
  • 一圖解讀|日晷與中國古代計時方法
    一圖解讀|日晷與中國古代計時方法 2019-07-18 2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刻鐘是一個時間單位,但它主要是應用於我國古代的,現代人早已不用了。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裡面說一刻鐘,那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呢?一起來了解下。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古代人沒有鐘錶,起初用水滴計時,後來也用日晷計時。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宋代更鼓制度是宋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時間管理制度,包括計時、報時、更巡等多方面的制度,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相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宋代更鼓制度中的幾個計時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