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人說事說歷史,這裡是舊曆新說,我是小喬兒。
古代人民勤勞能幹,但是也是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照時辰來進行耕作和休息。而古代並沒有手錶時鐘,除了晴天時候看太陽方位進行辨別時辰,古人們還有什麼方法來辨別時辰呢?
先說一下時間的劃分,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分十二時辰,而並非二十四小時,所以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子醜寅卯各司其時。古代還有一種職業,叫做打更人,打的這個更,指的就是時辰。古代將黑夜分為五更,從十九點開始算,一更有三小時,直到凌晨五點,五更結束。而以古人的聰明智慧,所計時的工具也多種多樣。

圭表
沿襲著人們用太陽和影子來測定日中時間,辨別方位,確定四季的方法,古人們製作了圭表。這個古代的天文儀器由「圭」和「表」來組成,表為立在地上的標杆,圭為朝向正南或正北的石刻版。當陽光照在表上,表的影子應在圭上,就能直接讀表影長度。不同的季節,正午太陽的方位和高度不同,並有周期變化的規律,將圭臬置於正午陽光下,便可測定節氣,劃分季節,測量周年常數。據記載,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縣設置了一個圭表,那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詩經·國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明確記載了圭臬的使用。

日晷
與圭表相對應的,測算一天相應世間的,就是日晷了。日晷和圭表統稱為太陽鍾。日晷通常由銅晷針和石晷面做成,晷針垂直與晷面,晷面南高北低,平行與天赤道面,與南北極平行。晷面上分刻了十二時辰,晷針的影子應在晷面上,就顯示了當時的時辰,有些節氣和月份也可以顯示。

刻漏
太陽鍾在陰天和夜間就失效了,很是令人頭疼,刻漏就被發明出來應對。常見的刻漏有兩種,一種是沙漏,一種就是水漏。水刻漏主要分洩水型和漏水型,洩水型是讓水從底部流出,使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而下降,讓漏箭上的刻度來指示時間。受水型則是將漏箭放在受水桶中,水從漏壺中以恆定的水流量流向受水桶中,漏箭隨水面上升而上升,精準指示時間。

水漏比沙漏出現的要早,是因為水漏在冬天容易結冰,所以將內裡流水換成流沙。長安十二時辰中所用的計時工具就是沙漏,其實古代的沙漏一般都是陶瓷做外殼,或者使用木頭零件。最早的沙漏記載在《周禮》中,而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所創的「五輪沙漏」,由流沙驅動,內裡機構和顯示時間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相差無幾,實在是精妙絕倫。

火鍾
這是一個有趣的夜晚計時工具,同時也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過。當時人們發現,同等數量的同類燃料,燃燒時間大致相同。所以借用燃料的燃燒來計時,稱為火鍾。有一種火鍾是用的定量的蠟燭,在蠟燭上刻有均等的記號,一個小格大概需要燃燒多長時間都有定數。當其燃耗到哪個刻度,就是達到了哪個時間點,這樣有效地記錄了這個時間段。還有一種神奇的火鍾,由一種樹木粉末特質的盤香做成,大的盤香有幾公尺長,在盤香的特定部分放上鋼珠,等到盤香燒到此處時,鋼珠滴答落下,就可以提醒人們,已經到提前設置的時間點了。但這個計時器所用的盤香蠟燭不可能所有地方都相同,所以火鐘的精密度並不是很高。

故宮的親戚:北京故宮,並不是憑空設計,藍本其實是南京明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