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境優越。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母親是狀元的孫女,文化修養很高。
自幼深受家庭文化薰陶,天資聰穎,勤而好學。
少年便盛名在外,受到大文學家晁補之稱讚。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夜醉酒後的對春天熱愛和惋惜之情。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少女的羞澀可愛,對愛情自由的嚮往。
同在京都的趙明誠,此時正在太學讀書,他早就聽說了李清照的詩名,欣賞她灑脫自在的個性,並深深的被她的才華所吸引。
趙李兩家本屬於不同黨派,並無過多來往。
趙明誠並沒有把愛藏在心裡,他向父親表達了對李清照的愛意。
兩家聯姻,成就佳緣,趙明誠得償所願,李清照也嫁給了愛情,兩個有趣的靈魂越走越近,琴瑟和鳴,高雅有趣。
夫妻都愛好詩詞,兩人常在閒暇時光經常鬥詞。趙明誠沒有世俗的觀念,也沒因為作詞不如妻子而自卑,他喜歡妻子的才華和與眾不同的性格,經常把李清照新作的詞拿去給朋友一起欣賞,在無形中也推廣了李清照的詞。
父親趙挺之很喜歡金石之學,頗愛收藏。
受父親影響,趙明誠很早就對金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李清照亦是愛金石,藏書字畫之人,兩人志趣相投,用盡一生都在為此努力。
此時趙明誠為太學生,沒有收入,兩人經濟緊張,沒有太多錢財用於收藏,常常典當衣物買喜歡的碑文,字畫藏書。
於是兩人開始謄寫藏書,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為了共同愛好所努力的兩人,雖生活簡樸,倒也無憂無慮,瀟灑自由,度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由於李清照父親捲入黨派之爭,回到濟南,夫妻兩地分離,李清照數度來往與濟南和京都之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夫妻暫時分離時深深的相思。
1107年,因政治鬥爭,趙挺之被罷官後病逝,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雖不久獲釋,趙氏一家不得不回到青州老家。
在這裡開始了李清照一生最甜蜜的時光。
李清照給書房起名歸來堂,並自號易安居士。
平靜安寧的田園生活,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煙火氣,也有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浪漫。
夫妻感情也越來越深,清代納蘭性德的「賭書消得潑茶香」就來源於兩人的平常生活。
遠離官場,回歸田園,大量的閒暇時光,兩人致力文學創作和搜尋金石古籍。
在李清照的幫助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大部分創作。
1127年,金兵南侵,北宋滅亡。
康王趙構即位於應天府,南宋開始。
北方局勢緊張,在青州已丟失很多藏品,於是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前往江南,一路艱辛,捨命相護,於1128年春到達江寧。
從此開始了她居無定所,一路漂泊,孤苦悽涼的後半生。
1129年,趙明誠棄守江寧,丟下滿城百姓和李清照獨自逃跑。
李清照聞知心如刀割,恨多年夫妻情誼如此冷漠,更恨趙的懦弱,不負責任,臨陣脫逃,只為個人利益,提筆寫下《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的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筆鋒剛勁,借古諷今,直指趙明誠的脊骨,堂堂七尺男兒,竟做出如此之事。
或者李清照的敲打,或者是內心的愧疚,讓他後悔莫及。同年八月,趙明誠在上任途中,不幸在建康病逝。
相伴數年,丈夫的突然離世,對李清照打擊很大,她大病一場,精神恍惚,身體虛弱。
可是這時,金人陷洪州,李清照帶著丈夫所遺留的書籍文物南逃,一路顛沛流離,所剩不多的文物又丟失大半。
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大量圖書文物丟失,幾乎所剩無幾,半生心血,未能保全,再加上一路逃亡的苦楚,李清照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丈夫去世三年後,歷盡滄桑的李清照曾一度很消沉,這時候,一個人走進了她的生活。
只是這次相遇,不是緣是劫。
張汝舟,一個感情的騙子。
他一開始就對李清照格外照顧,用一點點好溫暖了那顆飽經風霜的心。
李清照以為找到了知己,靈魂伴侶,同意嫁給了他。
不過一切只是虛情假意,他不是看重李清照有趣的靈魂和才華,只是覬覦李清照的財產。
目的未達到,就撕下偽裝的面具,露出真面目,大聲斥責李清照,甚至還家暴。
曾經的希望落空,還陷入痛苦的深淵。
敢愛敢恨的李清照,不願意將就,也不會將就,怎能容忍和這樣的渣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她衝破世俗,捨棄聲望,不惜下獄,也要與之決裂。
按照宋代的法律規定,妻子告丈夫,雖然事情屬實,也要坐兩年的牢。
李清照沒有絲毫猶豫,她告發張汝舟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名,並要求結束婚姻。
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兩人結束婚姻。
李清照也下獄了,幸好在友人的大力營救下,關押九天之後,重新獲得自由。
若不離婚,不能想像易安的後半生會是如何的境況?不過,真性情的易安從不敷衍生活,是不會讓這種悲傷的事情發生。
歷經國破家亡,夫死心傷,幾經漂泊。
李清照孀居多年,悽涼孤獨,命運的折磨,她的詩詞沒了歡喜,多了感傷。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空空的寂寞,無處訴說的傷痛。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觸景成傷,燕歸人未歸,花開心未開,昨日的憂傷湧上心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昔日繁華,早已如夢,夢裡貪歡,只是瞬間,韶華已去,故人不在。
感傷只是李清照生活的一部分。
歷經多次劫難之後,藏書幾乎丟失盡。
李清照沒有忘記丈夫的心願,也是自己的理想,她開始對《金石錄》校勘整理,並自己編寫了《金石錄後序》。
1155年,孤苦伶仃的李清照悄然離世。
前半生如春日花兒,歡快明媚;後半生如秋日黃葉,隨風飄落。
世事如何變遷,她是那個率真灑脫,不畏世俗,活出自我的奇女子,也是那個文採出眾的才女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