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追求「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能把這三點做到極致的,就是聖人。幾千年來,這樣的人屈指可數。而最近五百年,僅一人而已,他就是「心學」的開創者——王陽明。
王陽明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精神導師。明清以來,萬千歷史牛人都是他的粉絲,徐階、張居正、曾國藩、蔣介石、稻盛和夫都一直推崇陽明心學。
孫中山直言自己「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毛澤東則是因為受到了陽明心學的影響,去鬧市看書以修心;陶行知更是由於敬奉陽明心學,將自己的原名文俊直接更名為「行知」。
王陽明影響之廣泛,徹底改變了明朝中期以後的思想,並直接影響到東亞各國,尤其對日本的近代歷史影響深遠,直到今天,學習王陽明思想的人依舊數不勝數,日益增加。
01
王陽明為何能被稱為中國歷史上
最沒有爭議三不朽的千古「完人」?
《左傳》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這也是我們今天成功人生的三標準。
縱觀古今能人異士無數,能做到「三不朽」的人寥寥無幾,即使像孔子、諸葛亮、張居正這樣的人物都無法三者並具。
立德上——王陽明授課育人滿天下;
立功上——王陽明多次平定叛亂,幾乎沒有敗績;
立言上——王陽明和程朱理學分庭抗禮,成為儒學又一宗。
王陽明被稱為「完人」,完全得益於其自身領悟的心學大智慧。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有太多優秀者,優秀著優秀著就逐漸走向平庸。王陽明用自身的經歷和智慧,匯聚成了「陽明心學」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該如何超越自己的聰明優秀,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陽明學不僅是治心之學,更是治神之學,是醫治靈魂的學問。
02
學習陽明心學,等於
跟隨一位偉大的聖哲教你經營人生
陽明心學是一種治心之學,教我們做人要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從自我的身心修養做起。
「知行合一」,一般人對它的理解是:學到的知識要與人生實踐相結合,要學以致用。這種理解暗含著一個前提:「知道」與「做到」是兩回事,光「知道」不行,還得與個人的實踐相結合,真正能「做到」,這樣才行。
在王陽明看來,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王陽明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有些人,說起來也知道要孝敬父母,但實際上對父母不好,在王陽明看來,這種人實際上是不知孝的。只有他真正地去孝敬父母了,才能說他是知孝。當然,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當他真正的認識到孝敬父母的必要性了,他才會去真正的行孝。他的這個認識就是他行孝的開始。他孝敬父母的行為只是他的認識的結果。這樣看來,「知道」和「做到」其實是一件事的首尾兩端。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陽明心學問世近500年來,之所以越來越煥發出它的光彩,就是因為他提倡從「心」出發,讓人實現心靈的解放和自由。他提出了著名的「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正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我們要達到王陽明所說的這種人生境界,必須認真研讀王陽明的著作,才能真正領會其精髓。王陽明去世以後,他的著作被門人整理編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一共三十八卷,接近百萬字。
《王陽明全集》問世以後,受到無數學人的一致讚譽。
03
現代人讀王陽明,這一本書就夠了!
《文白對照王陽明全集》——心學聖典
明嘉靖三年(1524),王陽明與弟子共度中秋,王陽明寫下了著名的《月夜二首》,其中「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兩句為全詩之點睛,也充分展示了王陽明「聖狂合一」的胸襟和志向。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
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
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這首詩裡,王陽明還說「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充分體現了其「為往聖繼絕學」的遠大志向。他甚至羞於將自己和朱熹、鄭康成相比較。其內心的這種自信,正是來自於他對聖學的證悟。近五百年的實踐證明,王陽明的「心學」的影響,的確已經超過了鄭康成和朱熹的影響力。
讀者要學習和研究陽明心學,不可不讀其全集。
04
配套導讀著作《讀懂王陽明》
▼
新書上市,喜歡就趕緊入手吧!
《文白對照王陽明全集》珍藏版
原價 ¥ 598 元
現售 ¥299 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