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易成章 記者 蔣楠 衡陽報導
船山書院的修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群「鐵桿粉絲」的聚力。
因為曾積極組織、參加抗清活動,併入仕南明朝廷,王船山及其學說在清朝官方一度諱莫如深。
康熙年間,湖廣學政潘宗洛撰寫了第一篇王船山傳記,將王船山定位為「前明之遺臣,我朝之貞士」。嘉慶年間,王船山以經學家的身份入列《國史儒林傳》,得到官方正史認可和接納。由此,也刺激了民間對船山記憶的全面復活,為近代「船山熱」埋下了伏筆。
清光緒八年(1882年),湖南提學使朱逌然倡議建立「船山書院」。彭玉麟、王之春、楊概、程商霖、蔣霞初等集捐,書院初定址於王船山出生地——衡陽城內王衙坪的「船山祠」。這是中國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學堂。當年,曾國荃將家藏《船山遺書》332卷珍本捐給書院。
書院內仍祭祀船山神位,旨在學習、研究「船山學說」,傳播「船山思想」。
1884年,船山書院正式招收生徒。第二年,彭玉麟認為「船山書院」逼近城市,不適合讀書,上書奏請朝廷,並獨捐銀12000兩將書院遷建於東洲島,初時建築為三進四合院的古典式建築。
彼時,船山書院的經費充足、治學制度嚴謹、研究氣氛濃厚,具有「講學、研究、藏書、供祀」等多項功能,船山書院因此成為晚清湖南著名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不僅王闓運、曾熙等名家大儒曾在此傳經授道,衡、永、郴、桂4州所屬舉、貢、生、監多有肄業其中。如今百年名校衡陽市一中亦發端於此。
清末民初,船山書院名稱幾經變遷。民國初年,書院有過改建;1917年,船山書院變為「船山中學」;1949年衡陽解放後,政府接管船山中學,第二年改名為「衡陽市第一中學」。
1991年5月2日,船山書院被衡陽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由於風侵雨蝕,船山書院建築一度搖搖欲墜。
201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動議東洲島開發建設事宜。船山書院的命運迎來轉折。
2016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包括船山書院保護性修復在內的東洲島建設規劃方案得以最終敲定。2018年,東洲島開園。
東洲島主要分為四大區域,大致為從北向南分布:宗教文化區、書院文化區、生態休閒區及紀念區。其中書院文化區正是以船山書院為主要景點。
現在的船山書院建築為民國風格,採用青磚、黑瓦,佔地面積559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其中三棟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2619平方米,新建東洲講堂和配套管理用房面積1461平方米,主要功能有講堂、場景陳列館、船山教室及藏書閣等,是傳播船山思想,弘揚湖湘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
隨著中國(衡陽)船山書院文化旅遊節舉辦在即,坐落於雁峰區東洲島的船山書院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雁峰區委副書記、區長何子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湖湘文化重要文脈所在,該區將藉助中國(衡陽)船山書院文化旅遊節大力推介雁峰文化旅遊品牌,如依託回雁峰、東洲島、營盤山等發展歷史人文遊,依託船山書院、王衙坪、回雁閣、湖南三師舊址等發展文化地標遊……「我代表雁峰區委、區政府,歡迎各界朋友來雁峰感受船山文化、體驗山水鄉愁!」
來源:紅網
作者:易成章 蔣楠
編輯:姜珊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5/23/553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