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書院正門
傳心堂
□本報記者李夏署整理/圖
隨著人們對「國學」的不斷重視和熱愛,今年以來,「致良知」讀書會也在我市各地廣泛興起。
「致良知」是明代心學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陽明在江西廬陵提出並創立的。而位於青原山的陽明書院前身正是王陽明在任廬陵知縣時,在青原山講授致良知的處所。王陽明在青原山的講授奠定了江右王學的發展基礎,並使廬陵成為「理學之邦」。為紀念王陽明,廬陵名士鄒元標等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青原山建陽明書院,後幾度興廢。2012年,我市按廬陵古建特色在原址上原貌復建陽明書院,成為見證深厚廬陵文化底蘊的標誌性書院建築之一。特整理陽明書院的前世今生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對書院、對心學的意見、見解,供考之。
歷盡滄桑,文脈薪火相傳
王陽明(1472-1528),明哲學家、教育家,名守仁,浙江餘姚人,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卒諡文成。他創立的「致良知」學說在明朝的中後期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陽明書院位於我市青原山風景區內,其前身為九邑會館、青原會館,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正德五年(1510年),時任廬陵知縣的王守仁偕同鄒守益(安福人,明代科舉探花)在青原山講「良知之學」,之後來聽講和講學的越來越多,並置辦了學田。王陽明去世後,每年春秋兩季,青原山都要舉辦大型王學講會。講會時,大江南北王門弟子不遠千裡而來。青原山也就成為王學研討中心,廬陵譽為「理學之邦」。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吉安名士鄒元標(1551-1624、吉水人,歷任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等職)、郭子章(1542-1618、泰和人,官至兵部尚書)接納寺僧本寂的建議,籌資將會館從淨居寺內遷至寺外山前。於待月橋旁,翠屏山之南,重建「傳心堂」,「五賢祠」(五賢指王守仁、鄒守益、聶豹、歐陽德、羅洪先)。祠旁建「九邑會館」,吉安府屬九縣各建一館,各館置有公田,接迎本縣學士文友。歷五十年風雨,會館破損,清康熙五年(1666年),湖西道守施閏章倡議修葺,士紳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捐資獻物。
青原會館又經百年滄桑,失修傾塌。為重振陽明之學,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首倡建陽明書院。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建書院於淨居寺北側,與淨居寺隔溪相望,歷三年建成。前後三進,佔地12畝,規模宏大;第二進為「傳心堂」,設「志道」、「據經」、「依仁」、「遊藝」四處學舍;第三進為「五賢祠」,祠上方建「魁星閣」。書院建成後,又「勸捐儲費,建庫儲書」,選拔吉安九縣優秀生員就讀,揚儒學精神,繼廬陵文脈。並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聘劉繹(字瞻巖,永豐縣人,曾任提督山東學政)為陽明書院首任山長,主講書院達30年之久。同治八年(1868年),吉州太守李興元修復陽明書院,至光緒年間,科舉廢,書院停課。
1930年,紅軍學校第三分校遷至陽明書院辦學。抗戰時期,1938年秋至1944年冬,陽明書院曾為國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校址和第36後方醫院。解放後,先後為青原山康復醫院,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員工宿舍。1956年,康復醫院拆除書院院門、殿閣及一排講堂建職工食堂,破壞了書院原來格局。現東院尚存一排號房,一幢講堂,西院核室尚存。1994年7月,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景修復,接力歷史榮光
2012年10月,陽明書院復建工程啟動。遵循修舊如舊、建新如舊原則,工程建設採用磚木建築結構,按廬陵風格從各地收集建築材料,按照當年景象進行全面修復。書院坐東北朝西南,分南北兩院。南院為教工樓、號房、庖湢;中軸線上依次是傳心堂、五賢祠、魁星閣,前後三進;北院為核室。該工程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
據專家介紹,陽明理學被譽為良知之學,倡導知行合一。復建陽明書院,是為了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吉安豐富的廬陵文化,更是積極策應我市提出的「全景吉安」「全域旅遊」戰略目標,把吉安建成一個大景區、大公園,做到處處是景、處處可遊,唱響白鷺洲書院、陽明書院、燕山書院等書院文化旅遊品牌的一大舉措。
近些年來,我市以陽明書院為載體,發掘書院文化底蘊,接力歷史榮光,成就時代夢想,增進民眾對廬陵文化尤其是陽明心學的認知,將其打造成青原山景區心學文化體驗區,使之成為我市中心城區後花園中修心養性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