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書院全景 江西青原山景區內的陽明書院是江西著名的書院之一,是我國著名的理學講壇,有「江西杏壇」之稱,與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齊名。 陽明書院亦稱九邑會館、青原會館。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如唐代詩人杜審言、大書法家顏真卿,宋代詩人蘇東坡、黃山谷、楊萬裡,宰相李綱、學士胡銓、丞相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大學士解縉、楊士奇,理學家王陽明、鄒元標,地理學家羅洪先、徐霞客,以及學者方以智、施閏章等。他們到此,或遊覽名勝,或探奇訪古,或講學授徒,或讀書勵志,使這裡文風大盛,歷時千年。 陽明書院坐東北朝西南,佔地12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分南北兩院,中軸線上為門鬥、傳心堂、五賢祠、魁星閣,前後三進。南院為教工樓、號房、庖湢;北院為核室。
陽明書院一角
陽明書院正門 門鬥是指大門。傳心堂是指先哲講學的地方。五賢祠是指王學後人舉辦重要祭祀的建築,日常供生徒祭弔及春秋兩會主講的地方。五賢是指王陽明、鄒元標、羅洪先、聶豹、歐陽德。號房是指考棚,考試的地方。庖湢是廚房和衛生間。核室,一樓為教室、二樓為藏書的地方。
陽明書院內 陽明書院正面的兩幅字「東南鄒魯」「西江杏壇」,是當時為全國講會中心之一的榮譽。鄒、魯是孔子、孟子家鄉的雅稱,泛指有文化的地方。東南是指陽明書院所在地。杏壇是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也是指教書育人的地方。西江,指江西。 五賢祠二樓的魁星閣,象徵著當地文風昌盛,傳說魁星降臨賜福,讓廬陵文運昌盛。魁星是指北鬥星中的前四星,主管文運功名祿位。「江右王學」,江右是指江西的別稱,等同西江;王學發展有四個區域,即浙江的紹興、江西的吉安、廣州的潮州、江蘇的泰州。最成熟、最核心的地方在江西吉安。講學是指對精英講課,講會是針對普通的民眾。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餘姚王陽明任廬陵知縣,在此開壇講學,從學者甚眾。直至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王陽明以吉安為中心,往返于吉安、贛州、撫州等地講學,與吉郡名儒鄒元標、羅順欽、聶豹、歐陽德等人交往密切,於每年春、秋兩季在青原山講會,倡良知之學,八方學者聚集青原,成為當時全國講會中心之一,被譽為「東南鄒魯」「西江杏壇」,從而奠定了「江右王學」基礎。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創建「心學」的王陽明去世,幾年後,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舉辦大型王學講會。講會時,大江南北王門弟子不遠千裡而來。青原山成為王學研討中心,廬陵譽為「理學之邦」。 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5年),吉安名士鄒元標、郭子章接納寺僧本寂的建議,籌資將會館從淨居寺內遷至寺外山前。於待月橋旁,翠屏山之南,重建「傳心堂」「五賢祠」。祠旁建「九邑會館」,吉安府屬九縣各建一館,各館置有公田,接迎本縣學士文友。歷五十年風雨,會館破損。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湖西道守施閏章倡議修葺,士紳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捐資獻物。彭舉,廬陵人,明末舉人,以拯患救難為樂,盡力促成修館之事。 為重振陽明之學,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首倡建陽明書院。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建書院於淨居寺北側,與會館故址隔溪相望,歷三年建成。前後三進,佔地12畝,規模宏大;第二進為傳心堂,設「志道」「據經」「依仁」「遊藝」四處學舍;第三進為五賢祠,祠上方建魁星閣。書院建成後,又「勸捐儲費,建庫儲書」,選拔吉安九縣優秀生員就讀,揚儒學精神,繼廬陵文脈。光緒年間廢除科舉,書院停課。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書院創辦紅軍第三分校、紅軍後方醫院;1938年秋至1944年冬,省立吉安中學、國立第十三中高中部遷入,淨居寺部分房舍和書院為校舍,劉繹被聘為陽明書院首任山長。劉繹主持白鷺、陽明兩書院達30年之久。陽明書院曾先後遷至旭明書院,後為第三十六後方醫院。新中國成立後為青原山康復醫院,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陽明書院整修竣工,闢為廬陵文學院重新開講,來青原山遊覽名勝、探奇訪古、講學授徒、讀書勵志者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