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也有鄙視鏈嗎!為什麼人文學科總抬不起頭?

2021-01-10 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爾頓是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裡的一個突出角色,少年天才、智商187、沒有幽默感等都是他身上的標籤,除此之外,可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經常流露出的對其他人的鄙視了…

物理天才謝耳朵不止一次表達了對人文學科的蔑視,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學科鄙視鏈!

在他的眼裡,自然科學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人文學科,而在自然科學裡,物理學的地位又超過其他自然科學,在物理學裡,理論物理學又超過實驗物理學、量子物理學等其他物理學分支……

其實現實中關於學科的紛爭也一直絡繹不絕。理工科的實用性一直被重視和強調,「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口號也是耳熟能詳,而文科在多數人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低。

在高校招生上,文理科在專業數和人數上的差距也非常懸殊,以高考大省河南省為例,2020年河南省本科一批文科共錄取了75948人,而理工科共錄取了218674人,文理科的錄取比例在1:3左右。

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關學科?為什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人類知識譜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而人文學科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裡呢?

01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權威從哪裡來?

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有一個有名的發現,我們是為了獲得力量而追求知識,即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是因為我們想知道如何使這個世界如我們所願地運作,科學的發明以及滿足我們控制欲的實用性的發明就是科學享有權威性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自然科學能充分地滿足我們的第二個基本欲望一一認識的欲望。我們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僅僅是為了這些知識本身,與這些知識所衍生的任何實際利益無關。認識的欲望是一種獨特的,只有人才有的欲望。

所以,在滿足我們的欲望方面,現代自然科學勝過人類的所有其他各種類型的知識。而且自然科學依靠其有用的發現成果證實了自己。它們設置了標準,而其他形式的知識的可靠性和客觀性必須用這個標準去衡量。它們使這個世界光輝燦爛並使它處於我們的控制之中。所有這一切共同促成了自然科學及其實用產品在這個世界上的無與倫比的普遍權威性。

社會科學的情況也是如此,雖然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但是我們現在可以指望社會科學能客觀地引導我們去解決範圍更廣的社會和政治問題,並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它們的方法和理念所允許的管理技術。

現代世界的政治社會,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計劃建構的人工製品。它們是由專家依據系統的和非個人的知識(依據作為政治家的智慧的對立面的社會科學)作出的決策的產物。

為了進行管理,還要求專家們持之以恆地應用這樣的知識去應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挑戰。這種知識和技能就是社會科學的產物,社會科學便以這種方式擁有了強大的權威性。

與自然科學一樣,社會科學享有權威性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它們使我們能夠以空前的精確性和全面性認識我們居住在其中的社會世界。

當然,期待社會科學達到自然科學的那種精確水平,可能是荒謬的。社會科學能採用實驗方法的程度是較有限的,它們能採用的精密觀察儀器也較少,它們所研究的人的行為也有不確定性,所有這一切都限制了社會科學對精確性和客觀性的追求。

儘管存在這些局限性,社會科學仍從開始就謀求儘可能地仿效自然科學,以前所未有的精確性界定社會行為的規律。

這就把作為一個學科門類的社會科學與它們所繼承的古老的、缺乏嚴密性的研究傳統區分了開來,而且社會科學在實現自己的抱負方面取得了足夠的成功,這個抱負就是要證明從一開始就把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主張是正確的。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校園之外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們所產生的力量和所提供的知識。這自然就使我們特別重視能導出這種能力和知識的學術研究領域。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足以表現科學在我們的學院和大學之外的地位與它們在校園之內的地位之間的聯繫有多麼密切。

當被看作學科,看作教學科目和研究領域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就屬於實踐和信念的更大的系統,這個系統將其科學的顯性性狀賦予我們的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

它們不從外面支持這個系統,而是依附於它。它們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是這個系統內的結點。因此,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今天在高等教育領域內所享有的威望,是科學和它的產物在我們的普遍文明中所享有的至高權威性的局部表現。

02

人文學科為什麼沒有享受同等地位?

人文學科則相反,它們沒有分享這一權威性。它們不是科學系統的一部分,對這一系統沒有作出貢獻。它們既不增強這一系統的實際力量,也不參與它在知識方面的進步。因此它們也就與今天這個世界上權威性的最強大的源泉一刀兩斷了。

組成人文學科的各門學科,當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高等教育領域之外的活動和機構相聯繫。它們非常直接地與「文化」領域相聯繫——與博物館、電影院、管弦樂隊和出版社相聯繫。

許多人在這個領域內謀生,這個領域中的產品是大多數人的生活中一個熟悉的、有價值的部分。我們欣賞文化作品,沒有它們我們就會萎靡不振。但是不管它們帶來多大的愉悅和滿足,文化世界缺乏今天唯有科學才擁有的這種權威性。

科學的技術產品以決定性的方式影響著我們並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這個意義上技術是一種凝聚力。即使它拓展了我們的選擇能力,但它還是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相似。它越來越全面地把我們引入一個分享經驗、習慣和期望的共同體中。

隱藏在技術背後的科學也是一種凝聚力。科學的真理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承認的,我們對科學真理的承認穩步地、不可抗拒地把我們推向一個分享信念的共同體中,這個共同體超越了觀點和意見的所有其他差異。

文化則相反,它既不是同一的,也不是漸進的。它往往更趨向於是一種離散力而不是凝聚力。它按趣味和傳統把我們分開,不管文化產品多麼有意義,不管它提供的享受有多大,我們還是常常很難接受以下這個觀點:某些文化客體或活動以決定性的方式揭示了關於世界的普遍的、無可爭辯的真理。

然而對於新的科學發現,我們卻能輕易地、不假思索地接受與上述類似的觀點。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文化缺乏科學所擁有的權威性,人文學科也缺乏這樣的權威性。

人文學科是屬於文化領域的學術科目,科學的令人驚訝的成就,科學的龍騰虎躍的能量和能發號施令的發明,以及科學本身的權威性,幾乎與人文學科毫無瓜葛。

我們不必為了技術而需要人文學科。人文學科不能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那樣非常明確地、果斷地滿足我們的認識欲望。

03

人文學科何以存在價值

既然如此,我們要人文學科有什麼用呢?人文學科的目標和價值又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我們需要人文學科去滿足我們時代的植根於科學本身的霸權主義中的更深層次的精神期盼。

在我們的文明及其巨大的控制力的中心,是科學所創造的然而卻無力填補的一個空洞。這是許多人都能感覺到的一個空洞,也是引起許多煩惱和渴望的原因。

它是激揚宗教情感的溫床,是使原教旨主義者信仰泛濫的溫床,這樣的渴望被我們許多學院和大學當作一種愚鈍的蒙昧主義而錯誤地忽略了,而人文學科對此作出了最好的響應。

我們對人文學科的需要就像我們的無窮的力量遺贈給我們的精神空洞一樣大。一旦這種需要被說出來並被承認,人文學科就將被看成是我們作出響應所需要的智慧的最持久的源泉。

它們的目標將再次變得清晰,它們的權威將形成一種專利。它們對高等教育所作貢獻的性質和價值將再次變得透明。恢復人生意義問題在我們的學院和大學中的尊貴地位以及重申世俗人文主義的道路也將暢通起來。

我們必須學習對我們所做的和所思考的事情的意義作出評價,以及對我們人類的愛和勞動、抱負和失敗的意義作出評價。我們以其他方式拙劣地需要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能幫助我們做這些事。

技術引起了對壽命的遺忘,只有總是把人作為主題的人文學科才能使它復活。人文學科的共同主題正是技術使之失色的東西——命運的局限性,正是命運的局限性約束我們對控制的渴求以及思慕和受挫的悽楚,而這些欲求能使我們人的所有工作多姿多彩。

每個生命體都受到欲望的驅動。但是唯有人類才受到想成為與自己不同的人的欲望的驅動,人渴望通過絕對的知識、圓滿的能力和完美的自我控制而凌駕於自己的條件。

唯有人類才渴望躲避他們的自然條件的軌道,這種對超越的渴望成為我們的不可能實現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的人性,而人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不具備的,它具有獨特的焦慮性。

人文學科研究的正是這種本性,它們考察人性並讓我們注意人性。它們邀請我們去直面關於我們自己的真理,並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規定著人的條件的渴望和挫折的支離破碎的條件。

科學阻斷了我們認識自己的道路,只有人文學科可以幫助我們恢復通路。只有人文學科可以滿足我們認識這種渴望的獨特本質的欲望,認識我們是命中注定的、被我們自己的弄巧成拙抬高了的生物。

只有人文學科能夠在這個能量巨大但不得要領的時代幫助我們去迎合對意義的需求,並滿足我們的認識欲,享受這樣的認識所產生的內在愉悅,然而在知識的這個分支中這種欲望所遭受的挫折今天是最全面的。

然而,今天人文學科在我們的學院和大學中的地位是令人沮喪的。它們處於權威和威望層級的底部,它們缺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擁有的那種顯而易見的價值和從容的自信。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在我們的學院和大學之外發現復甦人文學科和恢復它們曾經享有的權威性和自信心狀態的需要和動機。

所有這一切所需要的就是承認我們所面臨的意義危機的嚴重程度,承認人文學科幫助我們對此危機作出響應的獨特能力,承認和識別人文學科的權威性與它所解決的根本問題的關係,即人為什麼而活的問題。

今日活動

你也是學人文學科的嗎?你覺得人文學科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你現在混得還好嗎?在留言區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將挑選兩位幸運讀者,送出今天的主題圖書《教育的終結》。

-End-

編輯:江健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教育的終結》

BurningEmpty

大師身邊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讀書

認識世界的同時也要認識自己啊

相關焦點

  • 葛兆光:人文學科拿什麼來自我拯救?
    不消說,它更是了不得,它承擔著培育國民的信仰、智慧和精神之職,人與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會超越自身的生存去思考一些抽象的、精神的問題。所以,我們能夠沒有文史哲嗎?可是,上面這些人文學科的自我辯護,已經講了無數遍,也已經講了很多年,看上去理由充足,沒有什麼可以否認可以反駁的,那麼為什麼人們仍然漠視人文學科?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文學者對自身的存在憂心忡忡?
  • 人文學科的優勢,你動心了嗎?
    摘要:重理輕文的思潮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到現在略有減弱,但依然佔領大方向,可是,文科專業也有著你所不知道的優勢,2016考研的你,做好準備來   摘要:「重理輕文」的思潮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到現在略有減弱,但依然佔領大方向,可是,文科專業也有著你所不知道的優勢,2016考研的你,做好準備來了解吧。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當「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狂放達人嵇康用「文人相輕,先輕後重」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託辭,更沒想到,這場遊戲會擴撒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食物鏈」。
  • 智能時代下,人文學科過時了嗎?
    當大數據時代全面降臨,面對理工科的「日進鬥金」,應用理科的「怡然自信」,金融管理等學科發展的「一騎絕塵」的情況,人文學科除了得到國家保護的少數院系和少數「絕學」外,是否終將走向衰退?在科技新時代下,人文社科專業能得到更新發展嗎?人文教育帶給了我們什麼安德斯(GeorgeAnders)認為,我們對人文學科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
  • 胡泳| 在科技統治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學科
    然而,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下降可能帶來的長期後果,大學教育者和學生都尚不知曉。假如一整代工程師都缺乏人文素養,也不具備批判性思維,這會帶來怎樣的一個技術社會呢?或者,僅僅是從學生的職業生涯來看,過度以職業化教育為導向,真的對學生在職場上有利嗎?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併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目的都是要揭示對象的性質和規律、獲取關於對象的儘可能普遍的知識,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是什麼」、「怎麼樣」以及「為什麼」等問題。與此不同,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獲取關於對象的知識,而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並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從而為人的行為確立某種價值導向,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應如何」的問題。
  • 醫學教育中的人文學科
    可惜的是,我國醫學教育對新的「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口頭上,這突出的表現為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人文學科嚴重缺乏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時至九十年代末人們還要對醫生人文素質缺乏這一整體性弊病作大聲疾呼的原因所在。廣義的人文學科概念指對社會現象和文學藝術的研究,通常認為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
  • 人文學科落伍了?面向未來的人文教育應是這樣的
    比較極端的觀點認為人文學科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社會輿論因此擔憂人文學科的前途。  人文學科的科研經費、師生規模,相對於理工科,在高校裡的佔比確實不高,並呈減少趨勢。即使相對於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在綜合性大學裡也已不佔優勢。但是,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不應單純從規模上看,而應立足於大學的核心使命,以人才培養為根本。
  • 人文學科創新發展無窮期
    各國都在大力建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STEM),以期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在此背景下,人文學科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人文學科如何發揮自身價值?本報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語文學教授麥可·貝魯布(Michael Bérubé)看來,人文學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需要開展新的人文科學研究。這些人認為,人文科學僅是對經典文本、歷史性建築、藝術品等進行研究。因此,人文學科需要闡明重新解讀人類思想文化遺產的必要性,並運用批判性思維工具解決一系列當代問題。
  • 人文學科退居邊緣 人文學者應走出「偏見」
    當下,參照國外的經驗,人文學科退居邊緣是正常的,人文學在中心反而不正常。在『正常狀態』中,在綜合大學裡,人文學者如何大聲地、理直氣壯地、有禮有節地說出我們的好處,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讓其他專業、不熟悉的專業也都能理解我們的價值。」 對於大學而言,人文學科的意義究竟何在?
  • 評論:人文學科本來就不需要「學霸」
    但一位清華中文系畢業的校友卻敏銳地發現:包括文、史、哲等多個學科的清華人文學院,都沒有人出來參加這場「學霸爭霸」賽。  人文學科就沒有「學霸」了嗎?這個問題需要轉換一下範式:人文學科需要套用「學霸」的標準嗎?如果按「學霸」標準,量產人文學科人才,格局就太低了。
  • 「無用」的人文學科到底有什麼用?
    對於人文學科的「有用性」,我想打一個比方——一個家裡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家裡最沒用的東西,數來數去可以說是牆上掛著的那幅齊白石畫的蝦。但是家裡有客人來了,你會帶他去參觀廚房和廁所嗎?我想,大家坐在客廳評頭論足討論得最起勁的,恐怕還是齊白石畫的蝦。這就是人文學科。
  • 無處不在的「鄙視鏈」咖啡圈也有
    "鄙視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2年《南方都市報》的一篇文章裡,其中一個小標題是「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5年過去了,這個網紅詞依然有著極高的使用率和無邊界的使用範圍,幾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各行各業,吃穿住行,不分國籍、性別、年齡,鄙視鏈無處不在。
  • 學人文學科真的無用且奢侈嗎?
    但專業下降如此劇烈,這讓我不得不認為,人文學科正處於危機之中。我們正處於快速變化的時刻。現在做出的決定將特別重要。思及人文學科的未來,鑑於根深蒂固的衰退論,我們大概知道會發生什麼——消失的工作、學生債務危機,再次被拋出。不過數據顯示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暴跌的背後,不是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突然下降了,也不是人文學科的就業前景變小了。
  • 如果一個人完全拋棄人文學科會怎樣?
    我們需要技術,也需要人文。人類當然需要新的技術,但是我們也需要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人文學科普遍關注的是,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人類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三聯生活周刊:你認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於人們獲取知識,乃至人文學科的發展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 美國人文學科的困境與反思
    )擴大了人文學科的勢力範圍,將地區與性別研究、宗教研究以及藝術研究等納入了界定的範疇,但「核心」專業的命運未見好轉———人文學科的本科畢業生僅佔所有學科的6.1%(2014年)。現任系主任威廉·科恩認為問題的根源一時半會很難說清楚,「一部分是文化方面的,其他大學的人文學科也是如此,一些學生與他們的家長達成了一種共識———人文學科的就業前景遠不如其他學科領域那麼美好」。
  • 中國當前的學科格局,工程學呈繁榮之勢,人文學科出現衰退?
    她說:「在中國,人文社會學科可能會帶來各樣的問題」並補充說,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研究被視為保持經濟增長,從而保持社會穩定的一種方式。俄勒岡大學專攻科學、技術和美中關係的榮譽退休教授理察·薩特梅爾(Richard Suttmeier)表示,中國的研究方向也有「路徑依賴」的傳統。
  • 汪暉演講:人文學科在當代面臨的挑戰
    但這個時期也有另外一個特點,它是在強烈的救亡圖存背景下所產生的一個文化運動,這個運動表達出的是跟傳統的斷裂,強烈的反傳統傾向。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新知,跟原有的以經學為中心的文史知識之間也發生了重要的斷裂,這點我會稍後再來討論。當代的人文學科,我簡單地概述一下,我覺得產生於兩個「脫離」。
  • 人文學科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作用
    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面對正在到來的、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關於這個問題,教育界已經率先給出了答案。但我們需要看到,這種「融合」目前的主要思路在於,探索各種數字信息技術在人文學科知識生產、傳播與教學中的創新性應用路徑與方法,為傳統人文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提供方法、工具和平臺等。換言之,「數字人文」是以「人文」為目的、以「數字」為手段的。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由於能滿足上述要求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一方面導致人文學界關注科技領域的深度和敏感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科技界也很難真正重視與人文學科的合作。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處於鄙視鏈底端畢竟宛如去參加運動會的他們可能真的只是想靠蹦迪來獲得微信運動冠軍深陷穿搭鄙視鏈的人總認為自己只要再往上進一步夜店蹦迪需謹記不為滿分為開心單純一點有愛一點好嗎?headbangers因風格過於單一跳的人過於不分場合而總被人詬病「為何什麼歌都在X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