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寧市: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扶貧新實踐

2020-12-11 中國文明網

  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校舍整潔、綠樹成蔭。古樸的西嶺書院廣場上,學生們氣宇軒昂,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正在這裡精彩上演。
  平安小學有建檔立卡四類貧困學生28人;留守學生289人,佔學生總人數60%。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留守兒童課外文化生活,學校開設了《二十四節氣鼓》傳統文化活動,成立了「國學10分鐘」廣播站,並在農民夜校開設了書法、剪紙、版畫等藝術課程。


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攝影:央廣網記者 堯遙

  這是常寧市構建穩定健康的「非遺+扶貧」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常寧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傳統非遺的發展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設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基地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精準脫貧。
  常寧版畫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擁有深厚的歷史。常寧因版畫創作群體大、作品多、影響廣,被譽為「版畫之鄉」,也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在西嶺鎮平安村的同心書屋裡,一群小學生正在這裡看書、學藝,這裡也是湖南圖書館、衡陽市圖書館以及常寧市圖書館的分館。來自平安完小的汪瑞欣和她的小夥伴們正在認真製作版畫,她學習這項技藝已經一年多。「這裡有專業的老師指導,長大了我想成為一名藝術家。」9歲的汪瑞欣說出了自己的願望。
  常寧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志願者劉麗榮告訴記者,志願服務隊每個周末都會到這裡來傳授技藝,「小孩子非常喜歡版畫,老人學習剪紙的也特別多,年紀最大的有90歲了。」


孩子們學習版畫製作。攝影:央廣網記者 堯遙

  由最原始的「打壓法」到「磨推法」,再發展到現在的「土榨法」,常寧油茶榨油技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2014年,常寧油茶榨油技藝也被確定為第四批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
  如今,常寧的油茶榨油作坊大約有90多個,平均每個榨油坊都有1個榨油的老師傅和2個徒弟,榨油坊成為傳授和學習知識的課堂。非遺傳承人在基地利用油茶榨油技藝的活態展現,吸引遊客親身體驗,帶動了使用茶油製作的「常寧豆油餅」「白沙燒餅」等傳統美食銷售。通過接待遊客、產品銷售等方式,當地鄉村旅遊日漸興盛,村民經濟收入大幅增加。


常寧油茶榨油技藝。攝影:央廣網記者 堯遙

  此外,非遺傳統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還在蓬塘鄉田尾豆油傳承基地、白沙鎮燒餅傳承基地等舉辦培訓班,培訓培養了一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積極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參與生產性保護,實現傳承技藝與增收致富兩不誤。
  常寧還建立了非遺就業工坊,助力扶貧增收。常寧市非遺項目「常寧木雕」傳承人在三角塘鎮瑤塘村設立非遺就業工坊——天藝雕刻有限公司,幫助大批貧困人口就業增收,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湖南常寧西嶺油茶種植基地。攝影:央廣網記者 堯遙

  組織企業專家點對點幫扶;引進企業開展訂單生產;引進電商幫助非遺就業工坊產品擴大銷路;建立傳統工藝專業研發團隊,提升非遺扶貧產品檔次……通過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在當代的實踐,常寧市為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搭建溝通橋梁,實現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文化扶貧提供多種可能。「非遺+扶貧」已經成為常寧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動力,不斷助推鄉村蓬勃發展。(來源:央廣網衡陽 記者 堯遙)

相關焦點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非遺助力脫貧忙
    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常寧油茶土法榨油製作技藝」。新華網發(汪衡 攝) 新華網長沙11月6日電(記者 張晶)正是油茶花開時節,記者來到衡陽常寧市西嶺鎮平安村。這裡有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還有風光怡人的「油茶小鎮」。 走進平安油茶小鎮,立刻會被油茶土法榨油製作技藝吸引。由最原始的「打壓法」到「磨推法」,再發展到現在的「土榨法」,常寧油茶榨油技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 多彩「非遺」魅力傳承 湖南各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曲山歌,唱響偉人故裡的紅色盛宴;一個地攤,擺出非遺文創新浪潮;一手一剪,剪出指尖上的傳統文化;一顰一笑,展現古典戲曲文化活力……在湖南各地,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傳播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心連心共築精神家園,讓「非遺」留下來,「活」下去,看「湘力量」如何行動。
  • 非遺+扶貧+直播帶貨,「湖南非遺購物節」啟動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9日訊(見習記者 周可)5月19日,「湖南非遺購物節暨網紅直播帶貨大賽」啟動儀式在常德市桃花源景區隆重舉行。花瑤挑花、嶽州扇製作技藝、桃源刺繡、侗錦織造技藝、苗繡、土家族織錦技藝等10個非遺項目在活動現場進行了展示。
  • 江蘇宜興周鐵鎮:傳承非遺文化技藝 推進鄉村文化建設
    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周鐵風箏技藝更加煥發活力。周鐵鎮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非遺文化技藝傳承中,助推鄉村文化建設。  近年來,周鐵鎮加大投入,建成了江蘇省太湖風箏基地和太湖風箏博物館。風箏已經成為周鐵鎮特殊的文化符號和最靚麗的名片,傳承歷史文脈,展現古鎮風貌,進一步推介和展示周鐵文化資源,提高周鐵知名度和美譽度,開創出一條文化興鎮、旅遊強鎮的特色發展之路。
  • 非遺扶貧,激發鄉土文化的創新活力
    非遺扶貧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項體現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精神的重要舉措。如何使我國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精準扶貧中發揮積極作用,體現其應有價值,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課題。目前,我國開展的非遺扶貧工作聚焦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兩大領域。振興貧困地區的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類非遺,業已成為文化扶貧的著力點。
  • 「非遺+扶貧」任重道遠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通知,支持各地特別是國家級貧困縣以傳統工藝為重點,依託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貧困人口學習傳統技藝,提高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剪紙藝術
    11月27日,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梅山剪紙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向亮晶(右二)在與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剪紙培訓班學員交流剪紙技藝 ,研究剪紙作品。11月4日至12月3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十四期剪紙培訓班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開班。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綰、結、穿、纏、繞、編、抽……於雲飛告訴記者,傳統科爾沁繩結技藝技術性很高。
  • 「媽媽的針線活」傳承非遺文化 平安普惠奏響三農扶貧「協奏曲」
    「中國平安時尚扶貧直播」同步啟動,「媽媽的針線活」首批成品手工包在當天直播間進行首次發售,受到一眾好評。傳承非遺文化  平安創新設計探索環保生態扶貧模式四川涼山彝族女孩自幼學習刺繡,彝族刺繡工藝獨特,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安集團、平安普惠聯合各方力量,在四川涼山州發起「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開展非遺扶貧和環保扶貧。
  •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蠟染創意產品設計」研培...
    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顏喜、二級調研員向蓉蓉,湘西州文化旅遊廣電局二級調研員麻老先,湘西職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陳楊暉等出席開班儀式。陳楊暉代表湘西職院對學員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湘西職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
  • 對話刺繡與陶瓷傳承者:探尋非遺傳承創新路徑
    歷時3天的考察和對話,促進了來自湘繡、苗繡、桃源刺繡、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全國各地專家學者、設計師、企業家代表之間的深入交流互鑑,為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提供了高效平臺。「刺繡和陶瓷分屬不同的非遺門類,但兩者有技藝互通、融合發展的空間。」湘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江再紅說。
  • 保護黎錦技藝 傳承傳統文化——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
    11月19日上午,作為2020年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在海口舉行,與會領導嘉賓圍繞「傳承實踐 創新發展」主題展開了經驗交流。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出席了座談會。
  • 非遺扶貧,激發鄉土文化的創新活力(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供圖非遺扶貧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項體現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精神的重要舉措。如何使我國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精準扶貧中發揮積極作用,體現其應有價值,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課題。目前,我國開展的非遺扶貧工作聚焦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兩大領域。
  • 非遺保護 四川實踐——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進京展即將亮相
    5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5項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66件精美非遺作品匯聚《非遺保護 四川實踐—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進京展》「非遺保護 四川實踐」本次展覽以「非遺保護 四川實踐」為主題,分為非遺創享展示區、非遺之旅展示區、非遺扶貧展示區、非遺情景展示區等多個部分,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和宣傳理念,以文字
  • 木葉盞裝滿「非遺傳承扶貧夢」
    木葉盞·楊樹葉  木葉盞,這項源於宋代的「黑科技」,是中國陶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我國亟待保護傳承的非遺技藝,也是屠金歌「非遺傳承扶貧夢」的起點。  「地方文化是沒有腳的,它跑不到別的地方去,需要載體。當你買到這個東西時,會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它來自哪裡,進而對這個地方的文化、歷史產生興趣,這會是一種連帶效應。我們要讓非遺技藝以產品的樣子走進生活、融入生活!」  帶著這樣的想法,屠金歌和于慧慧當即決定以木葉盞為突破口,開啟一場保護、傳承和創新非遺技藝的創業之旅。
  • ...路通——傳統風箏文化技藝講座與製作實踐「非遺傳承之曹氏風箏」
    ,意為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藝術創意,旨在加強文化育人,弘揚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藝術魅力、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校園文化品質。文創基地分為文學和藝術兩大主題區域,本學期打造了文化講座與薰染、文化實踐與體悟、文化集市與創意和文化體驗與傳承四大模塊,四大板塊相互協作,融為一體。
  • 廈門:非遺大師進校園傳技藝 傳承閩南文化特色藝術
    暑假期間,集美工業學校卻依然熱鬧——近日,來自廈門全市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體驗了一場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夏令營活動。觀看嘉庚精神影片、聆聽閩南文化知識介紹,並在閩南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剪紙實踐課、珠繡實踐課、漆線雕實踐課。    事實上,「非遺」傳統技藝早已住進了集美工業學校。
  • 武山縣「隴原繡娘」刺繡非遺技藝傳承人才培訓班開班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9月8日訊(記者 董世雄 王繼明)9月7日,由武山縣縣委組織部、武山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主辦,武山縣文化館承辦的武山縣「隴原繡娘」刺繡非遺技藝傳承人才培訓班開班培訓邀請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市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劉雲帆老師和縣級非遺傳承人王雲霞進行授課。學員培訓結束後,將依託甘肅雲帆隴繡藝術有限公司工坊建立扶貧車間,集中生產刺繡產品。非遺技藝傳承人才培訓是武山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甘肅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
  • 70名「章丘鐵鍋」匠人展演三萬六千錘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新華社濟南6月8日電(記者王志)在8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70名「章丘鐵鍋」匠人同時在濟南世茂廣場前用鐵錘錘打鐵鍋,現場展演「章丘鐵鍋」三萬六千錘冷鍛技藝,讓市民們零距離領略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  「歷經12道工序,18遍火候,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鐵鍋。」
  • 肇慶端硯製作技藝入選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
    肇慶端硯製作技藝正式入選廣東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2020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名單,共遴選出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其中,「傳承端硯技藝,打造非遺品牌——肇慶市端硯的傳承與發展」(端硯製作技藝)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