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線雕非遺傳承人在授課。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傳授剪紙技藝。
漆線雕、珠繡、剪紙……走進集美工業學校,這裡的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集結了一批閩南傳統文化精髓,漆線雕大師工作室、珠繡大師工作室以及剪紙大師工作室正成為教育和孵化學徒們的「搖籃」。
學校裡,濃鬱的閩南文化不僅體現在建築上,連學校的專業設置都融入了「閩南味兒」——學校在全省首創了閩南文化產業系,培育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人才。
為何一所現代職業學校,要傳承閩南傳統工藝和特色文化?集美工業學校校長陶順生表示,學校由兩校整合後將閩南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立校」的支點之一,希望學生從閩南文化中汲取養分,養成勤勉專注的品格,成為既有工匠技藝又有現代視野的專業人才。
引非遺大師入校傳技藝
在集美工業學校的漆線雕大師工作室內,來自杏濱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昝思睿正用專用的手板輕輕地搓線,準備一會兒要用的材料。
「輕輕地搓,不要著急,線一定要均勻,要有耐心。」在漆線雕技師黃駿峰的指導下,首次體驗漆線雕的昝思睿小心翼翼地將搓好的漆線堆疊在已經上膠的盤子上。一個上午的學習和動手操作後,一個卡通牛的漆線雕作品在孩子手中誕生。
「時間有限,為了讓學生們在短時間內接觸和體驗漆線雕技藝,我們特地設計了這一套十二生肖的動漫形象,對首次接觸漆線雕的學生們來說,好上手又有趣味性。」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廈門蔡氏漆線雕技藝傳習所董事長張學平介紹。
暑假期間,集美工業學校卻依然熱鬧——近日,來自廈門全市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體驗了一場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夏令營活動。觀看嘉庚精神影片、聆聽閩南文化知識介紹,並在閩南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剪紙實踐課、珠繡實踐課、漆線雕實踐課。
事實上,「非遺」傳統技藝早已住進了集美工業學校。去年底,學校的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揭牌,並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拜師儀式」,國家級非遺漆線雕代表性傳承人蔡水況、廈門珠繡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麗瑜、中華剪紙大師張金城成為學校的首批客座教授,並在校開設「大師工作室」,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
「每周都會有4個老師到學校授課。」謝麗瑜說,珠繡的工藝應用範圍很廣,可以用於服裝設計、學生的畢業設計等領域,學生的興致很高。
學校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負責人肖育發介紹,學生們自願報名進入大師工作室學習,利用課後時間學習閩南傳統技藝,至今已經有200多名學生接受培訓,「下學期,我們打算從剪紙課程開始,進一步將閩南傳統技藝排進課程表內」。
以閩南文化鑄工校之魂
去年9月,集美工業學校閩南文化產業系開始招生,此舉為全省首創。閩南文化產業系與先進裝備製造、電子技術與智能控制、現代交通運輸等一起,共同組成了學校7大支柱性專業群。而閩南文化產業系依託工藝美術、計算機動漫與遊戲製作、服裝設計與工藝等3個專業,對課程進行優化升級,讓工藝大師參與教學,將非遺傳承與課程建設相結合,與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
作為一所現代職業院校,為何要將閩南文化、非遺傳統技藝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在陶順生看來,面對現在傳統文化、工藝逐漸失傳的尷尬局面,作為職教人,有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集美工業學校的做法,就是為了守住文化自信。
從學校角度出發,集美工業學校地處廈門,而廈門保存了眾多原生態的閩南民族民間文化。學校教師多數來自閩南金三角,即使外地籍教師,也早已深受閩南文化浸染,學校招收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閩南,師生對閩南文化是有情感基礎的。
特別是對於由集美輕工業學校和福建化工學校在去年整合而成的集美工業學校來說,為了凝聚發展動力,學校注重「文化立校」,閩南文化與嘉庚精神、企業文化、非遺文化、雙創文化等凝聚成為學校推崇的「工校之魂」。
「閩南文化的愛國愛鄉、慎終追遠、崇文重教、愛拼會贏、開放創新的優勢品質,對學生成才非常有幫助。」陶順生介紹,學校希望藉助閩南文化等,在打造工科類強校的同時,打造一所文化特色鮮明的現代職業學校。
創新賦予傳統工藝新生命
在學校的珠繡大師工作室內,有不少集美工業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剪裁得體的旗袍上領口、裙擺,添加上了精美的珠繡,精緻的手工高跟鞋鞋面上,以珠繡創作出獨特的花紋裝飾。
事實上,早在2014年,廈門珠繡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麗瑜就與當時集美工業學校的服裝專業開始了合作。
「我們的傳承人既到學校開課,也把學生帶到工作室上課、參觀。」謝麗瑜介紹。廈門珠繡有著百年歷史,學校的美術、服裝等專業,與珠繡需要的藝術底子正好相符,珠繡加上職校的相關專業,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為他們的審美和創作起到「加持」的效果,也能從中發掘可以傳承技藝的好苗子,並且對於職校學生就業也有幫助。
「我們不僅想培養『繡匠』,更希望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將珠繡技藝帶到服裝設計、工藝品設計等更多領域中去,進入更廣闊、高端的市場,這對技藝的傳承是更有意義的事。」謝麗瑜說。
通過引進大師,集美工業學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為傳統工藝量身打造傳人。同時,以傳統工藝加持現代職業教育,學校更渴望的是在「守舊」中創新,在傳承匠人精神的同時,為職業教育帶來新視野。
「我們將探討在數位化時代,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融入信息化和人工智慧的元素,鼓勵學生創新創業,賦予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陶順生介紹。
據悉,學校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還將建設第二期,繼續引入德化瓷藝、惠安石雕和廈門香道等閩南傳統工藝項目。依託傳統工藝進校園,學校未來還希望成為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廈門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基地、廈門文化旅遊基地。(福建日報 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肖育發/文 施辰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