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非遺大師進校園傳技藝 傳承閩南文化特色藝術

2020-12-21 中國文明網

漆線雕非遺傳承人在授課。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傳授剪紙技藝。

    漆線雕、珠繡、剪紙……走進集美工業學校,這裡的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集結了一批閩南傳統文化精髓,漆線雕大師工作室、珠繡大師工作室以及剪紙大師工作室正成為教育和孵化學徒們的「搖籃」。

    學校裡,濃鬱的閩南文化不僅體現在建築上,連學校的專業設置都融入了「閩南味兒」——學校在全省首創了閩南文化產業系,培育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人才。

    為何一所現代職業學校,要傳承閩南傳統工藝和特色文化?集美工業學校校長陶順生表示,學校由兩校整合後將閩南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立校」的支點之一,希望學生從閩南文化中汲取養分,養成勤勉專注的品格,成為既有工匠技藝又有現代視野的專業人才。

    引非遺大師入校傳技藝

    在集美工業學校的漆線雕大師工作室內,來自杏濱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昝思睿正用專用的手板輕輕地搓線,準備一會兒要用的材料。

    「輕輕地搓,不要著急,線一定要均勻,要有耐心。」在漆線雕技師黃駿峰的指導下,首次體驗漆線雕的昝思睿小心翼翼地將搓好的漆線堆疊在已經上膠的盤子上。一個上午的學習和動手操作後,一個卡通牛的漆線雕作品在孩子手中誕生。

    「時間有限,為了讓學生們在短時間內接觸和體驗漆線雕技藝,我們特地設計了這一套十二生肖的動漫形象,對首次接觸漆線雕的學生們來說,好上手又有趣味性。」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廈門蔡氏漆線雕技藝傳習所董事長張學平介紹。

    暑假期間,集美工業學校卻依然熱鬧——近日,來自廈門全市的中小學生在學校體驗了一場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夏令營活動。觀看嘉庚精神影片、聆聽閩南文化知識介紹,並在閩南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剪紙實踐課、珠繡實踐課、漆線雕實踐課。

    事實上,「非遺」傳統技藝早已住進了集美工業學校。去年底,學校的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揭牌,並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拜師儀式」,國家級非遺漆線雕代表性傳承人蔡水況、廈門珠繡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麗瑜、中華剪紙大師張金城成為學校的首批客座教授,並在校開設「大師工作室」,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

    「每周都會有4個老師到學校授課。」謝麗瑜說,珠繡的工藝應用範圍很廣,可以用於服裝設計、學生的畢業設計等領域,學生的興致很高。

    學校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負責人肖育發介紹,學生們自願報名進入大師工作室學習,利用課後時間學習閩南傳統技藝,至今已經有200多名學生接受培訓,「下學期,我們打算從剪紙課程開始,進一步將閩南傳統技藝排進課程表內」。

    以閩南文化鑄工校之魂

    去年9月,集美工業學校閩南文化產業系開始招生,此舉為全省首創。閩南文化產業系與先進裝備製造、電子技術與智能控制、現代交通運輸等一起,共同組成了學校7大支柱性專業群。而閩南文化產業系依託工藝美術、計算機動漫與遊戲製作、服裝設計與工藝等3個專業,對課程進行優化升級,讓工藝大師參與教學,將非遺傳承與課程建設相結合,與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

    作為一所現代職業院校,為何要將閩南文化、非遺傳統技藝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在陶順生看來,面對現在傳統文化、工藝逐漸失傳的尷尬局面,作為職教人,有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集美工業學校的做法,就是為了守住文化自信。

    從學校角度出發,集美工業學校地處廈門,而廈門保存了眾多原生態的閩南民族民間文化。學校教師多數來自閩南金三角,即使外地籍教師,也早已深受閩南文化浸染,學校招收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閩南,師生對閩南文化是有情感基礎的。

    特別是對於由集美輕工業學校和福建化工學校在去年整合而成的集美工業學校來說,為了凝聚發展動力,學校注重「文化立校」,閩南文化與嘉庚精神、企業文化、非遺文化、雙創文化等凝聚成為學校推崇的「工校之魂」。

    「閩南文化的愛國愛鄉、慎終追遠、崇文重教、愛拼會贏、開放創新的優勢品質,對學生成才非常有幫助。」陶順生介紹,學校希望藉助閩南文化等,在打造工科類強校的同時,打造一所文化特色鮮明的現代職業學校。

    創新賦予傳統工藝新生命

    在學校的珠繡大師工作室內,有不少集美工業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剪裁得體的旗袍上領口、裙擺,添加上了精美的珠繡,精緻的手工高跟鞋鞋面上,以珠繡創作出獨特的花紋裝飾。

    事實上,早在2014年,廈門珠繡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麗瑜就與當時集美工業學校的服裝專業開始了合作。

    「我們的傳承人既到學校開課,也把學生帶到工作室上課、參觀。」謝麗瑜介紹。廈門珠繡有著百年歷史,學校的美術、服裝等專業,與珠繡需要的藝術底子正好相符,珠繡加上職校的相關專業,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為他們的審美和創作起到「加持」的效果,也能從中發掘可以傳承技藝的好苗子,並且對於職校學生就業也有幫助。

    「我們不僅想培養『繡匠』,更希望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將珠繡技藝帶到服裝設計、工藝品設計等更多領域中去,進入更廣闊、高端的市場,這對技藝的傳承是更有意義的事。」謝麗瑜說。

    通過引進大師,集美工業學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為傳統工藝量身打造傳人。同時,以傳統工藝加持現代職業教育,學校更渴望的是在「守舊」中創新,在傳承匠人精神的同時,為職業教育帶來新視野。

    「我們將探討在數位化時代,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融入信息化和人工智慧的元素,鼓勵學生創新創業,賦予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陶順生介紹。

    據悉,學校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還將建設第二期,繼續引入德化瓷藝、惠安石雕和廈門香道等閩南傳統工藝項目。依託傳統工藝進校園,學校未來還希望成為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廈門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基地、廈門文化旅遊基地。(福建日報 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肖育發/文 施辰靜/圖

相關焦點

  • 傳承精湛技藝 弘揚石藝文化
    在廈門,有這樣一座城市主題石文化藝術園,將傳統技藝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裡不僅有閩南民間石雕工藝精品,還匯集了自新石器時代起至近現代的石雕故事以及各類豐富的石藝品。這座藝術園叫惠和石文化園,由廈門惠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和」)領銜的一群新老石匠精心打造。   惠和紮根經濟特區28年,是中國石材石雕藝術領域領先品牌。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文化大秀」輪番登場,讓人如痴如醉;非遺傳承人亮相中山公園,面對面傳授技藝;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正式上線,走街串巷講述文物背後故事;非遺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創意市集裡人頭攢動……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福建] 廈門《閩南神韻》震撼遊客 傳承閩南文化
    自誕生之日起,《閩南神韻》就擔負著向海內外遊客展示廈門、推廣廈門,弘揚閩南文化的重要責任,是全世界遊客了解廈門、了解閩南的一扇重要窗口。   弘揚傳承閩南文化,是《閩南神韻》的使命;「傳承·傳播·傳情」,是《閩南神韻》堅守的宗旨;「走遍華人世界,巡演國際市場」,則是《閩南神韻》的目標。
  • 「非遺」光環下的文化傳承
    「非遺」光環下的文化傳承12項閩南特色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田圓 攝東南網6月25日報導(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 田圓 陳韻 通訊員 林廣明)近日,廈門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由廈門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
  • 廈門推動閩南音樂文化進校園 播撒民族鄉土音樂種子
    古老南音應和著環東海域的海風,閩南布袋戲偶在廈門同安學生的手中靈活起舞,「大山之魂」蓮花褒歌在課堂裡齊聲唱響……有這樣一群人,她們胸懷理想、心繫家園、肩負責任,開始了閩南音樂進校園耕耘之路。她們是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閩南鄉土音樂多路徑傳承的實踐探索》課題組,由福建省中學音樂學科教學帶頭人陳春蘭領銜。
  • 廈門市非遺保護推陳出新,讓閩南古老技藝「活」起來
    陳嫣跨專業考取陶瓷專業,畢業後傳承弘揚珠光青瓷文化。廈門市委宣傳部供圖非遺是一座城市的文脈,是一座城市獨有的符號。它們穿越時空,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對於非遺而言,保護和傳承是不變的課題。近年來,廈門各級非遺保護機構和傳承人共同發力,在保護、傳承、創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績。
  • 廈門思明區:閩南文化在校園開出最美花朵
    廈門思明區:閩南文化在校園開出最美花朵 2014-08-08 07:04:00 導讀:為實施特色教育,近年來思明區積極引導學校精心挖掘傳統教育活動,鼓勵開發校本課程,推進學校特色發展。
  • 廈門新增14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省文化廳公布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廈門有14位傳承人入選。截至目前,廈門已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3人,其中國家級10人、省級55人、市級48人。
  • 廈門將建閩南文化博物館綜合體!還有一個藝術中心明年投用
    這還要從村裡的文化和建築說起↓↓馬鑾灣西濱村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較完好,保留有傳統閩南鄉村建築群,如閩南紅磚厝、帶有閩南裝飾風格的洋樓、保留較完好的宗教建築、宗祠等。建築群很宏偉,能夠較好地呈現閩南建築特色,傳承閩南文化。
  • 保護閩南文化 廈門有新動作
    廈門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的閩南曲藝匯舞臺經常循環展演南音、講古、答嘴鼓等閩南曲藝,讓普通市民、遊客近距離接觸閩南傳統藝術。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廈門地鐵站裡的閩南語宣傳海報 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閩南建築風格融入廈門地鐵站的設計。
  • 守正出新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廈門14人入選省第四批非遺傳承人名單
    原標題:守正出新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廈門14人入選省第四批非遺傳承人名單   -廈門14人入選省第四批非遺傳承人名單   -分布領域廣泛,有藝文項目,也有閩南古早味製作   傳承人是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福建廈門:融合多元文化 煥發人文魅力
    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1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5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66人。已基本構建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規劃建立了鼓浪嶼、中山路、廈門港、集美學村、同安城等一批重點文化歷史保護街區。廈門市創立培育了「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鄉音之旅巡演交流活動」、「海峽兩岸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等富有鮮明閩南特色的非遺文化品牌。
  • 廈門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走入尋常百姓家
    閩南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再出新  閩南文化需要薪火相傳。為了讓青年一代甚至中小學生熟悉並自覺傳承,各級各項非遺項目傳承人和機構負責人紛紛走進我市大中小學校園,用他們精湛的技藝讓閩南文化深入人心,讓傳承接力的隊伍,越來越年輕。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廈門首辦青少年閩南話講古大賽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她出生、成長在廈門,從小就跟著家人說閩南話,對閩南戲劇、俗語都很有興趣。」爸爸樂恢煥雖然是三明人,但來到廈門已有13年,能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話,「閩南文化需要發揚、傳承,講古是一種語言藝術,通過這次講古大賽可以更好地傳承閩南文化,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
  • 廈門啟動非遺「巡演、巡展、互動」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山西民間藝術大師王守萍創作大型中國剪紙《龍騰盛世》,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深情祝福。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9月24日電(記者 楊伏山)「錦繡廈門 、多彩非遺——巡演、巡展、互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24日在廈門市啟動,該市非遺傳承人同臺展演,展示諸多平日裡難得一見的非遺項目技藝。
  • 本網特稿:翔安深挖閩南特色文化 踐行美麗廈門文化提升戰略
    經歷了50年的發展後,現在的翔安農民畫,顯然早已不再局限於農村生活,也吸收了新時代的文化價值元素,與時俱進,以其豐富的題材、多樣的表現形式和飽滿的構圖、瑰麗的色彩,不斷豐富著閩南文化的底蘊和內涵。 因翔安農民畫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翔安曾在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後兩度入選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廈門漆線雕:驚豔時光的非遺技藝
    :驚豔時光的非遺技藝  中新網廈門9月20日電(上官雲)19日,參加「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行的媒體團來到福建廈門。據了解,廈門市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迄今為止,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64項,當地扶持發展了惠安石雕、廈門珠繡等一批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單位。其中,除了將繪畫藝術融入石雕工藝技法的惠和影雕外,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廈門漆線雕技藝也頗具特色。
  • 廈門將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活動 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
    所有的節目都是由鰲冠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編排,呈現海滄以及閩南各地的傳統民俗。  在現場,海滄區海陽武館將帶來閩南非遺五祖拳。前不久,該武館發起了五祖拳論壇,吸引中外武術愛好者參與。武館負責人張智揚也於近期獲得了區級非遺傳承人稱號。
  • 金雞來敲門:喬杉走入廈門古厝 推廣閩南非遺文化
    金雞來敲門:喬杉走入廈門古厝 推廣閩南非遺文化 時間:2019.11.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