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2020-12-02 中國文明網

  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春季總決賽日前才在廣東佛山落下帷幕,iG戰隊不僅捧得了冠軍獎盃,還捧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廣東省佛山市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

  這個獅頭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它還曾作為佛山贈送給皇馬的指定禮品。

  這次鐵軍小學參加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現場展演,並代表廣東捧回全國一等獎的展品中,就有學生們以這個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

佛山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

以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獨角戲 獅扎進校園 全國獨一家

  鐵軍小學於2012年引入獅頭扎作,張麗琴介紹,鐵軍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所以2012年的時候,學校與黎偉大師的大弟子歐琦輝老師不謀而合,把獅扎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引進校園。

  「但是獅扎這門技藝太難了,首先要把竹篾刨成要扎的竹,然後還要有扎、撲、寫、裝等四道工序,整個工序很複雜。黎偉大師70歲才收了第一個弟子,因為沒有多少人去學,太難了。我們看好這個項目,但是引進後也遇到很多困難,首先獅扎不為人所認識,更別說理解,其次這項技藝也沒得去比賽,所以引入後先是小範圍學習。」張麗琴說。

以小獅頭為原型3D列印出來的文創作品「獅頭信箱」。圖片來源:戴嘉信

  據了解,在鐵軍小學之前,也曾有學校引進過獅扎技藝,但是因為難以推廣教學而沒有做下去。「我們曾問過省裡為什麼會選我們作為全省小學的唯一代表參加全國展演,他們說我們是非常具有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獨有的項目,所以選擇了我們。」張麗琴介紹。而走到全國展演的舞臺後,鐵軍小學的師生們發現,自己的獅頭藝術工作坊在全國的小學裡也是獨此一家。

  鐵軍小學的獅扎課程,從學校社團開始一點一點推進,黎偉大師也親自到學校裡開設大師課堂。為了讓獅扎這門特色技藝能夠在學校普及,歐琦輝2014年開始編寫校本教材。「獅頭扎作有四個步驟,扎、撲、寫、裝,我的校本教材的思路首先是對文化的了解,然後是寫色表現,從寫色入手,因為寫色最容易跟美術結合。」2016年,歐琦輝編著的《扎獅娃——佛山獅頭工藝之寫色》出版,黎偉為這本教材書寫了前言。

獅頭藝術工作坊的學生在跟隨歐琦輝老師學習獅頭設計。圖片來源:戴嘉信

  有了校本教材後,低段、中段、高段的學生分別可以學什麼就有了依據。

  2018年初,張麗琴任鐵軍小學校長後,經過對社會、家長、老師、學生的充分調研,從該校的蔡李佛拳、剪紙、書法、機器人、街舞等特色優勢項目中,確立了獅頭扎作作為學校的龍頭項目,並形成「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模式。

學生們在為傳統獅頭寫色。圖片來源:戴嘉信

  目前,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獅扎課程體系,包括:每周一次的大師課堂,由黎偉大師和歐琦輝共同教授扎獅頭和畫傳統獅頭。結合獅扎文化的各種日常教學,比如:綜合實踐課探討「我眼中的獅頭文化」等獅扎文化;信息技術課程把獅頭文化做成電子報刊;舞蹈課程編排舞蹈《扎獅娃》;社會實踐課程連續三年參加佛山市的小手拉大手秋色巡遊活動,巡遊用的獅頭都是學生親手做的。此外還包括深入培養學生的獅頭藝術工作坊,每周三下午4點到5點半開課;430特色課堂,結合獅扎技藝,由學校的老師給孩子上國畫、剪紙等特色課程。「整個課程體系有普及,有提升,以校本課程和獅扎文化為基礎,與自己學科融合,把這種文化深挖出來。」歐琦輝說。

  突圍 引入STEAM理念 傳統與現代結合

  比構建課程體系更難得的是,鐵軍小學對獅扎技藝的傳承,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多方支持和喜愛。「有家長自己還錄了製作手工藝獅頭的視頻,來教我們的學生。」張麗琴介紹。

  這麼艱深的傳統技藝,為何能夠在鐵軍小學受熱捧?張麗琴介紹,「201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個就是引入了STEAM理念。當時我們代表佛山市參加了一個全國的交流會,真正明晰了STEAM理念,並將其引入到學校。以前也有這個理念滲透,但是不明晰,去年變得明晰化了,使得我們各個學科,比如創客3D獅頭、音樂、美術等等都能圍繞獅扎展開。」

  STEAM是五個單詞的縮寫:Science(科學), Technology(技術), Engineering(工程), Arts(藝術), Maths(數學)。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種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概念。

  「2016年的時候快要走不下去了,我覺得我那麼努力地去告訴別人獅扎這門藝術有多好,成天抓著別人講很累,難不成這些東西真的就沒有生命力嗎?我認為的藝術是要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歐琦輝說。後來,在STEAM理念的指引下,鐵軍小學將獅扎由文化領域強調的對技藝的傳承,轉型為教育部門對文化的弘揚。「這樣一個轉型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理念下了解獅頭文化,孩子覺得不枯燥,畫畫可以畫獅頭,在這個基礎上有興趣的再去學習獅扎,就很有趣,就鋪展開來了。」張麗琴說。

獅頭元素的扇子。圖片來源:戴嘉信

  「我們讓傳統的東西不再整體表現,而是把美術的東西抽出來。低年級段的學生可以畫獅頭故事,做粘土獅頭。三年級的學生可以上獅唇的想像課程,比如獅唇的想像畫,傳統的獅唇有一些紋樣,但是這樣上課孩子會覺得很悶,所以我們把獅頭的文化和表現形式提取出來,讓孩子覺得比較好玩。又比如說獅耳,做成小吊墜,獅眉做成小雨傘,用美術的語言表現獅頭文化。」這種教學方法是歐琦輝創造出來的。「非遺為什麼消失了,因為沒有人應用。所以科組老師在設計整個教學體系的時候,關注點是用起來。」

  以前鐵軍小學是歐琦輝一位老師帶著大家學,後來轉型為美術課所有老師都學習獅扎。不僅老師和學生在做,家長也行動起來,錄視頻教社團的學生。

孩子們創作的漫威系列的獅頭。圖片來源:戴嘉信

  除了前述的獅頭信箱,鐵軍小學的孩子們還創作了漫威系列的獅頭、獅頭紋樣的黏土髮夾、書套、紙杯等等文創作品。「但是一切是在尊重傳統和敬畏傳統的基礎上,傳統的東西不能瞎搞瞎鬧,要在懂它的基礎上再去創造。」歐琦輝強調。

  傳承 弘揚傳統文化 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在鐵軍小學獅頭藝術工作坊一進門那裡,擺放著一隻紮好的小獅頭,是五年級的「大師姐」熊榆菲花了半年時間完成的。別看熊榆菲年紀不大,已經學了三年獅扎。一個小獅頭光扎就要半年,也不算撲、寫、裝等步驟,不過熊榆菲沒有覺得比較枯燥,「每扎一根樂趣會多一點,迫切想知道下一根扎完會變成什麼形狀。」熊榆菲的家裡人也很支持她學習獅扎,「他們都是佛山人,我們經常去祖廟看獅頭,我也會把學到的告訴給他們聽,他們就了解了。」現在,熊榆菲每周至少要花兩個小時學習獅扎,「沒學獅頭前不了解傳統文化,學了之後除了獅頭還接觸到剪紙等其他嶺南文化。我的責任就是把獅頭文化傳承下去,畢竟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獅頭文化。」熊榆菲打算以後從事跟傳承獅頭文化相關的工作,「我想當設計師,把獅頭紋樣和圖案設計進去。」

  同樣五年級的黃曉楠和伍俐佟則是「撲紙」的好手,「一開始就很有興趣,想學,後來跟著歐老師學著學著就從興趣變成了責任。聽說全國就只有我們一所學校在學,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有時學了東西我就回家跟爸爸媽媽說,他們也很有興趣,讓我繼續學,繼續跟他們分享。」伍俐佟說。

  目前,鐵軍小學能夠扎獅的孩子已經有將近20個。學習獅扎,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學業,當被問及學習成績能排到班上前幾時,獅頭藝術工作坊的幾個孩子驕傲地說:「前五!」

學生們的獅頭作品。圖片來源:戴嘉信

  「通過畫、染、扎這樣一個系統的訓練,能夠培養孩子系統思維的能力,令孩子心靈手巧。而獅扎作為一項傳統文化,特別能夠在美育教育方面發揮作用,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此外,通過參與獅扎創作,學生也樹立了自信和團隊精神,開發了多方面的思維,團結協作能力特別強,所以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張麗琴說。

  在紅色精神和獅扎項目的引領下,2018年,鐵軍小學獲得區級以上各級各類榮譽60多項。「獅扎項目對學校各方面的帶動作用都很強。」張麗琴說。

學生畫的獅頭作品。圖片來源:戴嘉信

  張麗琴介紹,接下來,鐵軍小學還將繼續深化獅扎技藝的傳承。首先硬體方面,將投入20多萬元打造一個60多平方米的獅扎工作坊,60多平方米。其次軟體方面,構建專門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每個年齡段系統地培養學生什麼,達到什麼目的等等。此外,學校還考慮將靜態的獅扎真正動起來,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傳統獅扎技藝的風採,並考慮與香港的姊妹學校合作,將獅扎進一步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南方+ 李曉玲)

相關焦點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非遺進校園 傳承傳統文化
    (通訊員 王建文田赤英楊湘桂)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12月10日,由道縣縣委宣傳部、道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道縣文化館、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道縣祁劇工作室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道縣祥霖鋪中學舉行。
  • 福州鼓樓:傳承非遺文化 增強未成年人文化自信
    在這,不僅能欣賞到珍貴的詠春拳傳承照,還能了解拳理,演練拳法和108木人樁法,孩子們與非遺傳承的師傅積極互動,進天井,學站姿,並不覺累,反而興致昂揚。>三、手繪油紙傘:撐開文化傳奇,傳承千年技藝   10月31日,「童聚匠心」特色課堂走進油紙傘的天下。
  • 河北青縣:非遺進校園 文化傳匠心
    河北青縣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將非遺項目融入鄉土教材,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推動非遺項目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  在河北青縣第二實驗小學的課堂上,京梳子製作技藝非遺第九代傳承人董良正在為孩子們講述「文化自信 傳承之美——榫卯」,隨後把帶來的魯班鎖和榫卯梳子發給孩子們,讓他們一起動手拼插,感受古韻優雅,切身體會非遺手作的樂趣。  青縣第二實驗小學五一班學生 王馨琦  當我剛拿到這個東西時,我感到很新奇,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個東西。
  • 廈門:非遺大師進校園傳技藝 傳承閩南文化特色藝術
    去年底,學校的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揭牌,並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拜師儀式」,國家級非遺漆線雕代表性傳承人蔡水況、廈門珠繡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麗瑜、中華剪紙大師張金城成為學校的首批客座教授,並在校開設「大師工作室」,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    「每周都會有4個老師到學校授課。」
  • 佛山文化學習從娃娃抓起 在傳承中塑造青少年靈魂
    暑假期間,佛山在開展多個暑期文化夏令營及非遺體驗系列活動的同時,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基地的建立、學校少年宮的開設,將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教育,讓更多孩子認識佛山文化、了解佛山傳統、品味佛山魅力,讓青少年在傳承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塑造靈魂。
  • 雲陽舉行「非遺進校園」活動傳承文化魅力
    {"title":"雲陽舉行「非遺進校園」活動傳承文化魅力",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yunyang/yunyangxinwen/2020-12-15/3421623.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
  • 雲陽舉行「非遺進校園」活動 傳承文化魅力
    雲陽舉行「非遺進校園」活動 傳承文化魅力來源:雲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李旭忠 王志雲  2020年12月15日 14:38 雲陽網訊(記者 陳愛玲 徐銳)為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中的普及推廣與傳承,日前,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部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校園,讓學生們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 讓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下去 非遺精品進校園捐贈儀式在上浦鎮中舉行
    11月21日上午,「越窯青瓷燒制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精品進校園捐贈儀式在上浦鎮中舉行。據悉,越窯青瓷燒制技藝是上虞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上浦鎮中作為「越窯青瓷燒制技藝」的省級非遺文化教學傳承基地,一直致力於推進校園非遺文化建設,不斷充實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辦學內涵,積極打造青瓷文化氛圍的特色校園。
  • 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
    11月6日中午,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是該校少年宮特色品牌項目,由草編藝術傳承人姚華子老師授課。學校按照「一宮一品」要求,紮實推進「非遺進少年宮」,力求讓更多孩子體驗傳統工藝,培養孩子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興趣,切實感受非遺魅力,更好地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剛開始,姚老師拿出了自己的部分草編作品,供孩子們欣賞,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一件件精美逼真的藝術品擺放在眼前,引起陣陣驚嘆聲。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 增強師生文化自信 ——27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
    10月11日,「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專家代表進校園暨設計創新文化論壇」在福建工程學院舉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建強、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李甲棧、國家一級美術師郭東健等27位藝術大師走進福建工程學院,和師生們交流互動,共同推進傳統文化的校園傳承。
  • 傳承非遺文化 文藝志願者走進校園
    ,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傳承民間技藝。在學校的求是樓展廳,學生們好奇地穿梭在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臺,紅木雕刻、麵塑、南通色織土布、剪紙等11個項目的特色作品妙趣橫生、琳琅滿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這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15位文藝志願者不僅將看得見、摸得著的民間技藝展示給學生,還成立了手工社團,定期開展活動,激發學生動手參與製作的興趣,把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埋進青年一代心裡。
  • 非遺文化進校園 民族精神潤童心
    本網訊:劉麥根\報導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承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非遺知識普及、增進青少年對登封本土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11月23日,書院河路小學特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嵩山木雕代表性傳承人——王振北老師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 湖南湘潭:非遺進校園 文化有傳承
    「學生在這次活動中既充分領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又通過主持人的串講,學習和領悟了如何將紅軍長徵精神運用到學習生活中。」湘潭生物機電學校副校長左慰說。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非遺進校園」湘潭專場活動由湘潭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廣體局主辦。
  • 安陽市北關區建業城學校:非遺文化進校園 中華文明代代傳
    2020年12月9日,我校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七年級全體學生在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青銅器製作技藝傳承人吳中豪老師的精彩授課中領略了殷商文化的獨特魅力。課程內容十分精彩,吳老師不僅向同學們展示了青銅器製作工藝以及青銅器製作流程,更設置了生動有趣的動手體驗環節,既提升了同學們對我國殷商文化的認識,也通過親身體驗青銅器紋飾雕刻、甲骨文十二生肖拓印等製作過程,感受到了厚重的中華文明與燦爛的歷史文化。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說起佛山,影視裡的黃飛鴻舞著獅頭與人對打的場面便是歷歷在目。作為佛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的自強不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獅頭也成為佛山的文化名片。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
  • 五指山非遺傳承推陳出新 黎苗文化重塑民族自信
    過去的幾十年裡,劉香蘭除了每周在村裡開設培訓班教授同村婦女們以及慕名前來的學員學習織錦,還會定期走進學校,向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傳承黎族文化。圖為黎族傳統技藝進學校展演活動。「我不認為男性就不可以學習織錦,把織錦技藝學好不僅能對外展示黎錦文化,還能通過黎錦技藝獲得收入。「穿著印有黎族傳統圖騰符號T恤的張俊揚表示,黎錦文化很有魅力,身邊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學習織錦。他計劃跟著劉香蘭老師好好學習織錦,將來也做一位老師,將黎錦技藝傳承下去。
  • 非遺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熊丹丹 通訊員 潘志瑩/文 記者 管強 通訊員 潘志瑩/圖)12月9日,「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光明區田寮小學開展。本次活動通過抗疫主題非遺展和非遺小課堂兩種不同形式,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非遺教育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全校近兩千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協辦。
  • 進校園+促文旅 非遺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提高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2020年6月,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支持下,中國青年報社指導下,以「多彩非遺傳承經典」為主題的第二屆
  • 佛山積極推動粵劇文化發展 培育有生力量傳承廣府文化
    2016佛山粵劇華光誕在廣東粵劇博物館舉行,佛山市政府出臺《關於促進戲曲發展傳承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順德區出臺《促進粵劇曲藝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 年)》,佛山粵劇傳統例戲「四件寶」之一《香花山大賀壽》進入復排階段……作為發源於佛山的「南國紅豆」,近年來,佛山在粵劇傳承中積極發揮政策指路,精品引領,培育新鮮血液,開展粵劇巡演等多種方式,營造濃厚粵劇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