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的小說從繁華走向落寞大約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整整影響了一代人。七零後、八零後的讀者對瓊瑤這個名字曾經近乎於膜拜,對她的作品近乎於痴狂。
一場迷夢,俘獲了多少年少的心
現在讀瓊瑤小說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她的小說具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那個年代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很匱乏,如果當年有現在這麼豐富的文學資源可供鑑賞的話,瓊瑤的作品是不可能掀起什麼波瀾甚至沒有任何立足之地。
瓊瑤更像是抓住了時代的機會,用作品中近乎瘋狂的情感糾葛擊中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人貧瘠的內心,讓人們為之哭,為之笑,為之手舞足蹈。在近乎癲狂的情緒中引發廉價的共鳴!在我的記憶中瓊瑤的言情小說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非常火爆,深受年輕人的喜歡,尤其是《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影視劇的推波助瀾讓瓊瑤和她的作品一時風光無限。
我想瓊瑤肯定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學家,她很清楚愛情的魔力究竟有多大,她的作品就像是一劑精神鴉片俘獲了海量情竇初開少男少女的心。
不知有多少人有過課堂上偷偷看瓊瑤的小說,晚上在被窩裡也偷偷看瓊瑤的小說的經歷,欲罷不能,欲拒還迎。誰沒讀過《一簾幽夢》?誰沒讀過《月朦朧鳥朦朧》呢?誰沒為《蒼天有淚》而哭?誰沒為《夢的衣裳》而笑呢?哪個男生沒有夢想當過費雲帆?哪個女生沒有夢想當過江雨薇呢?又有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呢?
夢醒時分,往日情懷已隨秋風去
瓊瑤的小說就內容而言事實上是缺乏營養的,甚至有人評價三觀不正,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太過遙遠。她的作品不是莫名其妙的分分合合就是死去活來的三角虐戀,那些曲折離奇的情節更像是刻意營造的夢幻,夢醒了才知道這一切無非就是胡編亂造的套路而已!
可惜那時候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一層,大家就像是一個餓極了的人,已經顧不上是野菜窩頭還是鮑魚海參了,吃到嘴裡就是美味。而真正回過味來的時候已經是二三十年之後了。我們的青春去哪了?肯定有一部分揮霍在了瓊瑤的言情世界裡。
當年那批年少輕狂、少不更事的讀者已經步入中年乃至往老年裡奔了,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生活的磨礪終於相信且承認瓊瑤的小說其實都是騙人的了。曾經那些狂熱的追逐者對瓊瑤及其小說也許只剩下某種情懷了。
情懷這東西其實更像是對逝去青春的不舍而已,恰恰瓊瑤的言情小說曾那麼緊的與自己的青春捆綁在一起。即便這點情懷也遲早會隨風而去。不悔當年痴,不悔當日迷,只悔自己年少無知太幼稚。
經典的文學歷久彌新,如一壺老酒
經典的文學作品永遠都是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以及一代又一代讀者檢驗的,就如同一壺老酒時間愈久愈散發出濃鬱的香氣。
經典所承載的價值內容應具有永恆性。經典的創作內容應有獨特的價值追求:在表現生活時,關心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批判社會黑暗勢力,張揚人道正義價值;在塑造形象時,記錄歷史真實,揭示歷史規律,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經典要能深深吸引讀者,能重重撞擊讀者的心靈,能久久地令人回味。
很可惜瓊瑤的作品顯然經不起考驗。她的作品可能在當時能夠輕撞讀者的心靈,但卻不能久久令人回味。
經典是不可被重複的,它也永遠不會重複自己以前的經典。經典永遠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拒絕相互重複帶來的審美疲勞,給人以永久的新鮮感。但瓊瑤的言情小說恰恰是一直複製粘貼,換湯不換藥,都是為了所謂的愛情而全然不顧其他,飛蛾撲火的套路模式。
愛情固然重要,但無限抬高其在生命中的價值而忽略了其他情感的存在,或者以傷害其他人或自己為代價獲取愛情註定是偏執和可惡的。比如《一簾幽夢》紫菱與姐姐綠萍及其男朋友楚濂的三角戀,紫菱和楚濂藕斷絲連的同時又嫁給費雲帆;比如楚濂兩個都愛的言論。這樣荒唐的情節在瓊瑤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
隨著時間的流逝瓊瑤和她賴以成名的作品以及改編的影視劇和那些曾經狂熱的追逐者終將化為塵埃被世人遺忘。如今瓊瑤的作品連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和消遣的作用都不具備了。
如果說瓊瑤的作品還有點剩餘價值的話,那大概就是根據她的作品改編的那些好聽的音樂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