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現
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上)
鄭光福
位於成都市成華區升仙湖畔的羊子山祭祀臺,是古蜀王國最重要的政治地標性建築它從發現至今已66年,仍然藏在深閨人未識,連許多老成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和歷史。
羊子山祭祀臺邊長超過100米,高12米,由160餘萬塊土磚堆砌而成,是全國最大的古祭祀臺,也是整個四川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期唯一一座地面建築。
羊子山遺蹟修建時間約為商代晚期,保守估計距今約3000年,幾乎和金沙遺址處於同一時期。留下的戰國、漢、晉、魏、唐、宋直到明代墓葬共有211座,其墓葬數量和出土的文物十分驚人。
我從1976年起便開始參與羊子山祭祀臺研究工作,算是熟悉羊子山祭祀臺發掘歷史的知情者,比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發現四川唯一古代地面建築
成都出北門穿過古老的駟馬橋,在今青龍場與將軍碑之間,曾有一高10餘米寬100餘米的土丘。當時,人們還未意識到這就是古蜀文明之源——羊子山祭祀土臺,是農民牧羊的地方,故世世代代稱其為羊子山。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大興土木建設,對文物古蹟保護意識不強,當地農民取土燒磚,到上世紀50年代末,羊子山已被挖平,土臺不復存在。但「羊子山」這個名字卻存續下來。人們在遺址舊址上,修建了羊子山汽修廠,並蓋成倉庫。羊子山文化,被靜靜地閉封在時光的塵埃裡。
1953年,國家修築寶成鐵路時,羊子山祭祀臺遺址被發現。
祭祀臺遺址的表層為明代墓葬,往下是宋代、唐代、晉代、及至漢代和戰國的墓穴,最底層即是土臺遺址,是一座歷經千萬年的古人歷史博物館。
在一馬平川的川西壩子,隆起這樣的土臺,顯得十分壯觀。
多數專家、學者考證後認為,羊子山土臺嚴格定義應叫「祭臺」,修建年代約在商代晚期,距今約3000年,其性質是宗教祭壇,是古蜀國人民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這是整個成都地區甚至整個四川省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座地面建築,也是全國發現的同時期祭壇中最大一個。
按其規模和工程量,它不可能是一般小部落遺址,它應是蜀中國家級的「祭臺」。它反映了3000年左右古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歷史變遷等內容。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羊子山遺址臺基下又發掘出了5件打制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公元前250萬年—公元前1萬年)晚期的實物,這可以把成都先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至少推算到公元前1萬年,比寶墩、三星堆、金沙還要早。
這是古蜀祖先萬年前就在成都生活的最早的唯一的證據,也就是說羊子山祭臺,是成都古蜀時期最早的遺蹟之一。
考古人員在打制石器底層與臺基之間,又發現了一個古蜀石器文化層,其時代相當於商代中期,距今3300年左右。該文化層的出土器物,為探索古蜀國的奧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古蜀國用於宗教祭典的場所
歷史學家馮漢驥在《西南古代的奴隸王國》一文中說:「以羊子山的土臺而言,是屬於蜀人較晚期的遺蹟,其時代在春秋戰國之際」。可見,四川古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發達。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先生,1993年在《四川文物》一月號上撰文說:羊子山土臺性質,原報告推測:「是觀望,或為集會,祭典之所」。
四川大學林向教授明確指出,它應是宗教祭祀性質的建築,「可能之為祭壇」,是古蜀國用於宗教祭典的場所。
關於祭祀,據詹鄞鑫、徐莉莉於1990年所著的《神秘龍的國度——華夏文明面面觀》一書有如下表述:
祭祀是一種通過禮物賄賂,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宗教儀式。原始時代,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水平都很低下,處於幼稚,很自然地想像世界上任何實物和現象都是由它們自身所具有的意志來控制的,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人們為了本身的生存,便把本來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關係推廣到人與神之間。
原始的祭祀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簡單的神靈偶象,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象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祭祀者對著神靈唱歌(或嚎叫吶喊)、跳舞,並由主持者祈禱求福。
進入文明階段以後,隨著物質生產的日益豐富和政治鬥爭的需要,祭祀禮節越來越複雜,祭品也越來豐盛講究;偶象越做越高大華麗,並陳列在專門建造的廟宇中,其中許多作品還成為後代的珍貴藝術品。重大的祭祀,不再有原始祭祀者的淳樸的歌唱舞蹈,而代之以專門訓練過的歌舞樂隊。
自然,殺人祭祀的野蠻風氣也逐漸被禁止消失。
古蜀時期陶製手工業已專業化
我從1976年起,便開始參與羊子山祭祀臺研究工作,算是熟悉羊子山祭祀臺發掘歷史為數不多的知情者。
羊子山古祭祀臺位於成都升仙湖畔、駟馬橋北、川陝路旁。邊長超過100米,高12米,由160餘萬塊土磚堆砌而成,是全國最大的古祭祀臺,也是四川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古代地面建築。
遺址臺基下發現的打制石器,比寶墩、三星堆、金沙文化還要早,應該是我們祖先萬年前就在成都生活的最早的的實物證明。
成都雙水碾街道辦提供的資料表明,這裡留下的戰國、漢、晉、魏、唐、宋直到明代墓葬共有211座,堪稱「地下古墓博物館」,發掘出的歷史文物分散於全國各地,部分文物甚至成為鎮館之寶。
羊子山土臺遺址古墓中的隨葬品相當多,僅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中陪葬品陶器為例就有:陶器共出土16件,都被壓成碎片,只有少數可以復原。
我在現場注意到,這16件都是容器,除口部用輪制外,器身都用模製,陶器內壁有用陶杵和手指按壓的痕跡,所以器壁厚薄不勻。這16件中有常見的陶罐15件,其中2件 砂灰陶質,小口,口微侈,唇反卷,頸較高,肩凸出,再圓下與腹相接,圓腹,平底。肩以下是粗繩紋。
另外13件為直唇,小口,短頸,肩向內源轉,腹圓,項下構成圈底,肩腹有明顯分界,肩下至底全部分為細繩紋。表面裡灰色,內外黃褐色。製作工藝特別的是1件陶壺。它泥質為灰陶色,是陶土經過精細的淘洗,質堅密,火候較高燒制而成。它短頸,小口,口微侈,唇外折,腹橢圓如蠶繭狀,向下收為圓低,再下加一個圈足。另頸上有凸出的炫紋兩周,器身兩端各有同心圓紋三周,又有從頭到足的雙旋紋各三條。口部輪制,器身模製,表面磨光。器高18.5,口徑5.8,腹徑18釐米,十分精美。
這批陶器的出土,充分說明當時蜀中陶製手工業生產已日益走向專業化,社會出現分工,社會經濟日益繁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