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現 /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上)

2020-12-15 封面新聞

四川發現

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上)

鄭光福

位於成都市成華區升仙湖畔的羊子山祭祀臺,是古蜀王國最重要的政治地標性建築它從發現至今已66年,仍然藏在深閨人未識,連許多老成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和歷史。

羊子山祭祀臺邊長超過100米,高12米,由160餘萬塊土磚堆砌而成,是全國最大的古祭祀臺,也是整個四川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期唯一一座地面建築。

羊子山遺蹟修建時間約為商代晚期,保守估計距今約3000年,幾乎和金沙遺址處於同一時期。留下的戰國、漢、晉、魏、唐、宋直到明代墓葬共有211座,其墓葬數量和出土的文物十分驚人。

我從1976年起便開始參與羊子山祭祀臺研究工作,算是熟悉羊子山祭祀臺發掘歷史的知情者,比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發現四川唯一古代地面建築

成都出北門穿過古老的駟馬橋,在今青龍場與將軍碑之間,曾有一高10餘米寬100餘米的土丘。當時,人們還未意識到這就是古蜀文明之源——羊子山祭祀土臺,是農民牧羊的地方,故世世代代稱其為羊子山。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大興土木建設,對文物古蹟保護意識不強,當地農民取土燒磚,到上世紀50年代末,羊子山已被挖平,土臺不復存在。但「羊子山」這個名字卻存續下來。人們在遺址舊址上,修建了羊子山汽修廠,並蓋成倉庫。羊子山文化,被靜靜地閉封在時光的塵埃裡。

1953年,國家修築寶成鐵路時,羊子山祭祀臺遺址被發現。

祭祀臺遺址的表層為明代墓葬,往下是宋代、唐代、晉代、及至漢代和戰國的墓穴,最底層即是土臺遺址,是一座歷經千萬年的古人歷史博物館。

在一馬平川的川西壩子,隆起這樣的土臺,顯得十分壯觀。

多數專家、學者考證後認為,羊子山土臺嚴格定義應叫「祭臺」,修建年代約在商代晚期,距今約3000年,其性質是宗教祭壇,是古蜀國人民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這是整個成都地區甚至整個四川省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座地面建築,也是全國發現的同時期祭壇中最大一個。

按其規模和工程量,它不可能是一般小部落遺址,它應是蜀中國家級的「祭臺」。它反映了3000年左右古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歷史變遷等內容。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羊子山遺址臺基下又發掘出了5件打制石器。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公元前250萬年—公元前1萬年)晚期的實物,這可以把成都先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至少推算到公元前1萬年,比寶墩、三星堆、金沙還要早。

這是古蜀祖先萬年前就在成都生活的最早的唯一的證據,也就是說羊子山祭臺,是成都古蜀時期最早的遺蹟之一。

考古人員在打制石器底層與臺基之間,又發現了一個古蜀石器文化層,其時代相當於商代中期,距今3300年左右。該文化層的出土器物,為探索古蜀國的奧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古蜀國用於宗教祭典的場所

歷史學家馮漢驥在《西南古代的奴隸王國》一文中說:「以羊子山的土臺而言,是屬於蜀人較晚期的遺蹟,其時代在春秋戰國之際」。可見,四川古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發達。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先生,1993年在《四川文物》一月號上撰文說:羊子山土臺性質,原報告推測:「是觀望,或為集會,祭典之所」。

四川大學林向教授明確指出,它應是宗教祭祀性質的建築,「可能之為祭壇」,是古蜀國用於宗教祭典的場所。

關於祭祀,據詹鄞鑫、徐莉莉於1990年所著的《神秘龍的國度——華夏文明面面觀》一書有如下表述:

祭祀是一種通過禮物賄賂,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宗教儀式。原始時代,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水平都很低下,處於幼稚,很自然地想像世界上任何實物和現象都是由它們自身所具有的意志來控制的,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人們為了本身的生存,便把本來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關係推廣到人與神之間。

原始的祭祀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簡單的神靈偶象,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象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祭祀者對著神靈唱歌(或嚎叫吶喊)、跳舞,並由主持者祈禱求福。

進入文明階段以後,隨著物質生產的日益豐富和政治鬥爭的需要,祭祀禮節越來越複雜,祭品也越來豐盛講究;偶象越做越高大華麗,並陳列在專門建造的廟宇中,其中許多作品還成為後代的珍貴藝術品。重大的祭祀,不再有原始祭祀者的淳樸的歌唱舞蹈,而代之以專門訓練過的歌舞樂隊。

自然,殺人祭祀的野蠻風氣也逐漸被禁止消失。

古蜀時期陶製手工業已專業化

我從1976年起,便開始參與羊子山祭祀臺研究工作,算是熟悉羊子山祭祀臺發掘歷史為數不多的知情者。

羊子山古祭祀臺位於成都升仙湖畔、駟馬橋北、川陝路旁。邊長超過100米,高12米,由160餘萬塊土磚堆砌而成,是全國最大的古祭祀臺,也是四川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古代地面建築。

遺址臺基下發現的打制石器,比寶墩、三星堆、金沙文化還要早,應該是我們祖先萬年前就在成都生活的最早的的實物證明。

成都雙水碾街道辦提供的資料表明,這裡留下的戰國、漢、晉、魏、唐、宋直到明代墓葬共有211座,堪稱「地下古墓博物館」,發掘出的歷史文物分散於全國各地,部分文物甚至成為鎮館之寶。

羊子山土臺遺址古墓中的隨葬品相當多,僅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中陪葬品陶器為例就有:陶器共出土16件,都被壓成碎片,只有少數可以復原。

我在現場注意到,這16件都是容器,除口部用輪制外,器身都用模製,陶器內壁有用陶杵和手指按壓的痕跡,所以器壁厚薄不勻。這16件中有常見的陶罐15件,其中2件 砂灰陶質,小口,口微侈,唇反卷,頸較高,肩凸出,再圓下與腹相接,圓腹,平底。肩以下是粗繩紋。

另外13件為直唇,小口,短頸,肩向內源轉,腹圓,項下構成圈底,肩腹有明顯分界,肩下至底全部分為細繩紋。表面裡灰色,內外黃褐色。製作工藝特別的是1件陶壺。它泥質為灰陶色,是陶土經過精細的淘洗,質堅密,火候較高燒制而成。它短頸,小口,口微侈,唇外折,腹橢圓如蠶繭狀,向下收為圓低,再下加一個圈足。另頸上有凸出的炫紋兩周,器身兩端各有同心圓紋三周,又有從頭到足的雙旋紋各三條。口部輪制,器身模製,表面磨光。器高18.5,口徑5.8,腹徑18釐米,十分精美。

這批陶器的出土,充分說明當時蜀中陶製手工業生產已日益走向專業化,社會出現分工,社會經濟日益繁榮(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四川發現 /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上)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上)鄭光福位於成都市成華區升仙湖畔的羊子山祭祀臺,是古蜀王國最重要的政治地標性建築它從發現至今已66年,仍然藏在深閨人未識,連許多老成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和歷史。
  •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鄭光福羊子山遺址的古墓中出土的銅器多得驚人,雖然早年被盜,發覺時場地被取泥而破壞,且年代久遠,但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兵器,烹飪器,容器,調味器,量器,田器,服飾器,工具等八大類。
  •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
    四川發現成都羊子山: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鄭光福羊子山遺址的古墓中出土的銅器多得驚人,雖然早年被盜,發覺時場地被取泥而破壞,且年代久遠,但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兵器,烹飪器,容器,調味器,量器,田器,服飾器,工具等八大類。我從1976年起,便開始參與羊子山祭祀臺研究工作,算是羊子山祭祀臺發掘歷的「親密接觸者」。
  • 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四川成都羊子山
    原標題:成都羊子山 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羊子山遺址古墓中出土的銅器多得驚人,雖然早年被盜,發掘時場地被取泥而破壞,且年代久遠,但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兵器、烹飪器、容器、調味器、量器、田器、服飾器、工具等八大類。
  • 成都羊子山 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
    漢代角牴戲(東海黃公)畫像石。貳 古蜀國漆器是身份象徵  成都雙水碾街道辦提供的資料透露,羊子山出土的漆器也較多,除出土的圓漆盒較完整外,其餘均已遭破壞。  其一,圓漆盒2件。出土時置放在大銅鼎的銅爐內,保存較完整。底蓋兩部大小相同,形式也一樣,兩部蓋合處各有圓的銅扣一個,盒底有銅足一個,盒蓋有銅圈一個,上面都有精美的銀錯花紋。圓漆盒高14釐米,腹徑21釐米。另一件木胎已朽。
  • 城北有個「羊子山祭祀臺遺址」
    城北有個「羊子山祭祀臺遺址」   早報訊(記者趙霞)在成都市北門駟馬橋北側的「羊子山祭祀臺遺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古代遺址。
  • 羊子山無山 洪家坡無坡
    據專家考證,羊子山為古蜀人的祭祀臺,距今已有3000千多年歷史,大約相當於商周晚期。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在那段風清雲爽的日子裡,古蜀王動員數萬蜀人擔挑壘土,層層加高,歷時數月,甚至是一年,建起了一座十幾米高,邊長一百多米,有三層構造的大型方形土臺,這在那個古蜀時代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一馬平川之上,土臺高高立起,太陽照耀其上,一片黃燦燦,氣勢頗為雄偉壯觀。
  • 成都駟馬橋將在原址重現
    > 成華將打造古蜀秦漢文化,整合駟馬橋、升仙湖、羊子山祭祀臺、昭覺寺等古文化資源,建設羊子山文化廣場、駟馬橋景觀點、茶禪文化商業街區及歷史文化濱河帶。昨日,記者從該區獲悉,全國最大祭祀臺遺址已納入「北改」四大特色文態規劃,成華區將著力打造古蜀秦漢文化,與「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熊貓文化」、「客家文化」形成該區四大特色文態。
  • 古蜀國的祭祀「天壇」在何處?
    李愛國 中國古代祭祀天地神祇的風氣,源遠流長。「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位也」,這就是歷代各地都設祭祀「天壇」的緣由。 廣漢三星堆古蜀國文化遺址的發掘,震驚世界。
  • 【轉載】高大倫、郭明:三星堆遺址古文明的長度寬度和高度
    其實,「祭祀坑」發現前後,四川也不乏重要發現,如羊子山土臺[1]、新都戰國大墓[2]等等,但其所有發現都無法和兩個祭祀坑發現價值意義相比。因為祭祀坑的發現,對中國先秦考古尤其是古蜀文明的研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以致學術界多年探討的「長江文明說」由此前少數學者的探討,成為了今天的共識。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開創了四川考古的新時代。
  • 成都金沙遺址祭祀區植物考古進展:古蜀先民如何溝通神靈?
    金沙遺址祭祀區也是考古的重點研究區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植物考古發現,該祭祀區雖然在穀物結構上以稻穀為主,兼種少量粟和黍,與成都平原同時期其它地點類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發現了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樹木種子/果實,還留下了大量炭屑,表明這裡祭祀活動十分頻繁,規模隆重。
  • 成都金沙遺址祭祀區植物考古進展:古蜀先民如何溝通神靈?
    金沙遺址祭祀區也是考古的重點研究區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植物考古發現,該祭祀區雖然在穀物結構上以稻穀為主,兼種少量粟和黍,與成都平原同時期其它地點類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發現了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樹木種子/果實,還留下了大量炭屑,表明這裡祭祀活動十分頻繁,規模隆重。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揭幕 800多名專家學者匯集成都
    四川考古成果矚目  「近年來,四川重要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這是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選擇四川的重要原因。」10月16日,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在第二屆考古學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媒體「大會為何在成都舉行」時說,考古學大會主辦地有一個重要條件:這個地區一定要有新的重要發現和新的工作亮點。
  • 金沙文明試解:成都羊子山祭臺與夏啟舞九招的傳說
    後杼在完成復國運動後,曾先後舉行過兩場重大的祭祀活動。其中,第一場是在大夏故地也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遺址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亡靈,留下了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祭祀坑是后羿代夏後留下的)。《蜀王本紀》所稱的開明,即為後杼王朝繼承三星堆王朝而得,其義為「太陽家族」。
  • 國內最大規模金器展亮相成都,金沙遺址大金面具C位走紅
    表面打磨光亮,裡面未經打磨,較為粗糙,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以及四川盆地與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長26.5釐米、寬10釐米、高2.6釐米 1986年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金獸:蜷曲匍匐狀,左右兩腮有濃密的鬃毛,肥碩的鼻梁下,寬闊的嘴巴似隱似現。
  • 寶雞發現2600餘年前密畤祭祀遺址,轟動全國!
    ,地處秦嶺北麓渭河南岸的臺塬上,總面積約23萬平米。密畤的位置上大體上應該位於雍城以南的渭河南岸臺地,2018年通過田野調查,考古人員在下站村發現大量祭祀坑,鎖定了密畤的位置。血池遺址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城西,距秦雍城大遺址15公裡處,是首次在雍城郊外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性質較為明確、持續時間最長的秦漢「皇家祭天台」。此次發現也榮獲2016年「十大考古新發現」。
  • 金沙遺址祭祀區植物考古新進展:古蜀先民以何為食?
    金沙遺址祭祀區也是考古的重點研究區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植物考古發現,該祭祀區雖然在穀物結構上以稻穀為主,兼種少量粟和黍,與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地點類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發現了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樹木種子/果實,還留下了大量炭屑,表明這裡祭祀活動十分頻繁,規模隆重。
  • 成都金沙遺址再次改寫四川歷史
    新華網成都4月3日電(記者熊豔苑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天正式對外宣布,考古工作者正在發掘的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遺址後四川又一重大的考古發現,這一發現將再次改寫四川歷史。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說,遺址目前已陸續出土金器、玉器、石器、青銅器、象牙器等珍貴文物1200多件。
  • 時隔34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再次啟動祭祀坑發掘,科技考古含量高
    時隔34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再次啟動祭祀坑發掘,科技考古含量高!範立供圖  三星堆古遺址分布面積12平方公裡,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出土了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寬1.38米的青銅面具、高
  • 四川金沙遺址區首次發現船棺和硃砂(圖)
    四川金沙遺址區首次發現船棺和硃砂(圖) 2008年10月23日 10:31 來源:四川在線 成都金沙首次發現船棺,在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色彩鮮豔的硃砂   金沙遺址最新考古發現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