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020-12-05 大道知行知行堂

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北宋五子」之一,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因晚年在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傍水而築「濂溪書堂」定居,世稱濂溪先生,儒者尊其為「周子」。

周敦頤曾任洪州分寧縣主簿、郴州郴縣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國子博士、通判虔州、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等,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學術上,其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一系列哲學範疇,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他本人成為宋明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去世,諡號元,稱元公。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愛蓮說》等,後人編有《周子全書》。

在歷史的長河中,周敦頤最為後人所廣泛熟知的是他的那篇《愛蓮說》,今日我們來重溫周敦頤的那些經典詩文。

周敦頤

周敦頤詩文選譯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卉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唯獨我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後,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淨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能有多少人?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感悟:《愛蓮說》中,周敦頤以蓮花喻君子的人格,成為後人此類譬喻的楷模,有開山的意義。以蓮花喻君子並側重於「出淤泥而不染」,是強調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對於君子來說,環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須高尚。文中幾種花的比較,實際上是幾種不同人格、不同價值取向的比較。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慾所遮蔽,應該有一片精神上的淨土,有一處精神上的美好家園。

《養心亭說》

張子宗範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構亭,甚清靜。予偶至而愛之,因題曰「養心」。既謝,且求說,故書以勉。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予謂養心不止於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譯文:孟子說:「心性修養不過是節制自己的欲望罷了。一個人能節制自己的欲望,雖然德性、精神以外的東西不能都得到,但很少不能得到;如果自己的欲望膨脹,雖然德性、精神性的東西不能說沒有,但也是很少能存養的。」我以為,修養心性不僅是節制欲望、存養德性,而且在於無求、無欲,能真正無求、無欲,就能安立真誠體性,明白通暢無阻。安立真誠體性,就能成為賢人;明白暢通無阻,就能通向聖人的境界。所以,聖賢不是天生的,必定是努力修養心性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能有這樣的良善作用,全在於自己努力而已。

感悟:《養心亭說》是周敦頤應其弟子張宗範之請而作。這篇短文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修養至聖的觀點、寡慾至無欲的觀點。修養至聖的觀點,顛覆了此前天縱至聖的觀點,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寡慾到無欲的觀點,雖然有些過頭,但是周敦頤在這裡講的寡慾也好,無欲也好,並非指人的一切欲望,而是指私心雜念。

《拙賦》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譯文:現實生活中,機巧的人往往誇誇其談,素樸的人沉默寡言;機巧的人胡亂折騰,無孔不入,素樸的人平實本分,安逸舒坦;機巧的人傷害他人,素樸的人施惠於人;機巧的人兇險,素樸的人吉祥。哎呀,天下人都素樸,刑罰政務就清廉;朝廷清泰,百姓和順,風清氣正,邪弊絕跡。

感悟:《拙賦》全篇加上序總共65字,可以稱得上一篇「微博體」的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集中地體現了周敦頤的思想與理念。周敦頤提倡「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反對一切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行為。他寫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頌拙而恥巧,以期形成一種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這篇短文意義重大,後人為紀念周敦頤,在永州通判廳的後面建立「拙堂」,將《拙賦》刻於堂中石碑之上。

相關焦點

  • 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而在周敦頤眼中,它們更有著別樣的美和品格!愛 蓮 說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譯文: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盛愛 一作:甚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譯文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一定不懂的「奇妙蓮花效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的這首《愛蓮說》你一定學過,我與這首詩還有一段小小淵源。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意思 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意思是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  《愛蓮說》原文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
    北宋著名學者周敦頤所著的《愛蓮說》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流傳至今,學過這篇議論散文的都會深深地記住這裡面的那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記憶中,更愛上了高潔的蓮花!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水中芙蓉」——荷花
    荷花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真是因為其具有如此的高尚品格,所以荷花歷來深受文人墨歌詠繪畫的青睞。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 荷花全身是寶,藕和蓮子能使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等皆可入藥。荷花之名,是以其外形特徵命名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這樣解釋的:「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                    宋代 · 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現代社會青年缺少的內涵修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著作《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原文意思是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作者讚美蓮花高潔的品質,也從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多用於官場,暗喻人們就算自己生存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但也要做到有高尚的情操,有執著的理想,不能因此改變自己,與害群之馬同流合汙,簡單點則是做人要不忘初心。「濯清漣而不妖」原文意思是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作者寫蓮花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深層文化意趣
    有的學者認為,閣成後,周敦頤才題作《愛蓮說》。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起筆寫到:「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可愛」這兩個字非常關鍵。周敦頤是理學家,他是立足於中國古代文化體系來審視「水陸草木之花」的。閱讀周敦頤的《愛蓮說》,首先要破解的是花草中的理趣文化意旨。《愛蓮說》中為什麼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寫起呢?
  • 「濯清漣而不妖」與「出淤泥而不染」哪個更難做到?
    《愛蓮說》不長、不難讀,大家都學過,所以我也沒打算在字句上細講。而且這篇課相對其他文章,確實也沒有那麼多有趣之處可談,只不過我還是有些問題想跟侄子討論。比如說這一段:「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荷韻(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如宋朝的周敦頤一樣,自古而今,從附庸風雅的文人騷客,到飽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大家喜歡荷花,讚美荷花,不僅僅是因為荷花外觀、顏色的漂亮,更重要的來源於荷花潔身自愛、身處逆境而奮力向上、剛直不阿威武不屈、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高潔品質。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作者竟出生在賀州?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輔成到任後,桂嶺當年即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桂嶺有大片荷塘,這年臘月, 一般在夏季開放的蓮荷,卻開出滿塘五色荷花,整個冬天都盛開不敗。第二年,即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輔成縣令的夫人鄭氏在縣衙中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周縣令為兒子取名敦實,字茂叔,後因避宋英宗皇帝舊諱而改名敦頤。現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仍存有「周家祠堂」,富川縣福溪村仍存有「濂溪祠堂」。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
    中學語文課上,北宋學者周敦頤的這首《愛蓮說》大家應該都學過,整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也體現出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蓮尤其是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摺紙,折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語出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用以形容蓮花的純潔高貴的品格。寓意我們也應在充滿各種誘惑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今天我們一起來折一朵高貴的蓮花吧。1、取一張正方形的摺紙,把四個角折向中間。
  • 廬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描寫的是蓮花,大家都應該學過這篇《愛蓮說》的文章,而關於《愛蓮說》詩句中所提到的蓮花到底是在哪裡呢?這個蓮花長在蓮池裡,而這個愛蓮池就是位於現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南面的星子縣城區內。
  • 詠荷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趙伯駒《蓮舟新月圖》賞析
    蓮有著高潔出塵、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文化內涵。古人頌蓮之文甚多,其中最深入人心,被千古傳誦的就是周敦頤所著《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也。噫!
  • 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宋朝周敦頤所寫,《愛蓮說》中的名句。只要有世俗的存在,就會有剛正不阿的存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淤泥而不染在一九七八年《普漢詞典》,的編者委以重任,而時隔36年二零一四年的春天,編排《普漢詞典》的人,將《普漢詞典
  • 人一定要像荷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出汙泥而不染愛蓮說宋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出汙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我最喜歡這句了,因為這句話的含義太深刻了。
  • 古人十大高潔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出自張繼《題嚴陵釣臺》。古往今來,在名利的誘惑下,誰不為它所驅使而奔走呢?喻人應警惕名利的誘惑。警策之言,發人深省。5、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出自宋代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嶺表經年:在嶺南過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