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2020-12-13 素衣說情感

文/素衣姑娘

歌德與席勒,這兩位德國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同時代人。不過,在年歲和輩分上來說,歌德卻長了一輩,席勒算是他的後輩,但是兩人的交情極好,他們的友誼是經過彼此悠久的考驗和深刻的理解才建立起來的,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說是一段佳話。

席勒和歌德兩人所建立的深厚交誼,可以從保留下來的兩人書信集中看得出來。然而兩人並非一開始就「一見傾心」的。在兩人第一次相見時,年輕的詩人席勒,對他的老前輩歌德的印象,簡直很不好,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失望,大有「見面不如聞名」之慨。

同時,在歌德方面來說,當時雖然已經聽到過年輕詩人席勒的名字,而且曾經有朋友要為他們兩人介紹,歌德都一再婉辭了,不想會見這個新詩人。甚至有一時期兩人同住在一個城市內,歌德也一再迴避不與席勒相見。

這並非歌德的驕傲,而是他已經讀過席揚的作品,覺得這位年輕詩人在作品中所流露的那種強烈如火的反抗熱情,與自己當時的那種衝和廓大的作風完全格格不入,所以一直不想與他相見。

他們兩人第一次有機會相識,可說是偶然的。因為並非是歌德邀請,或是席勒約定了來與歌德相見,而是席勒偶然在一個場合遇見了這位大詩人而已。

這是一七八八年的事,當時歌德三十九歲,是德國當代的大詩人,而且由於《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已經成為歐洲青年所崇拜的偶像。

席勒這時只有二十九歲。雖然已經寫成了《強盜》一劇,上演後很獲得好評。可是就因為這個劇本得罪了家鄉的權貴烏爾登堡公爵,席勒無法在家鄉安居,只好逃亡出外。

幸虧當時德國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封建貴族分別統治著的,各自為政,象是許多獨立的小國。席勒便靠著他的朋友和同情者的援助,在這些小邦的統治區域內過著流亡和寄食生活。

不說文藝上的成就,他這時的環境和地位,比起歌德也相差太遠了。因為歌德這時正是魏瑪公爵的上賓,正由於他在魏瑪,已經使得魏瑪成了當時德國文藝活動的中心。這時他正從義大利旅行載譽歸來,許多朋友都來歡迎他,遂使得當時也正在魏瑪作客的席勒,第一次有機會見到了這位大詩人。

不過,由於當時是雜在許多歡迎者之中,席勒根本就沒有機會可以單獨同歌德交談。但是,席勒這次見到歌德後,曾在給友人科尼爾(一七八八年九月十二日)的一封信上,報告他所得的印象,其中有幾句這麼寫道:

「一般來說,我對他(指歌德)一向所具有的崇高意念,並不曾因這次親身同他接觸而有所降低。但是我很懷疑我們是否有可能成為親密的朋友。有許多事情仍使我感到興趣,因此我仍希望能有機會同他在一起。他走在我的前面太遠了——並不是在年歲上——而是在處世經驗和自我發展上——因此我永不可能有機會在路上遇得到他。從一開始,他的整個生活就和我背道而馳,他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們的見解和觀點似乎在本質上就有區別……」

可是在另一封信上,席勒卻承認歌德對他的影響之大,重視他的批評。席勒這麼說:

「歌德使我決心要將我的詩寫得更好,具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判斷對我的作用很大。他對我的《希臘諸神》很給予好評,只是覺得太長了一點;他這批判也許是對的。他的眼光是成熟的,他對於我的意見一向又是反對多於贊成。因此我既然最希望別人對於我的真實批評,他可說是在諸人之中對我最適合的一個。我將從別人方面獲得他的意見,因為我決不在他面前提到我自己」。

不過,毋庸隱諱,一七八八年這兩位詩人第一次相見,匆匆的一面,雙方所得的印象可說都不很好。在歌德方面來說,他這時聲譽方隆,又新從義大利壯遊歸來,正醉心於古典作品的衝和醇厚之美,對於象席勒這年輕詩人在作品《強盜》之中所流露的那種如火如荼的反抗熱情,有點看不順眼,所以對這個新詩人很冷淡。

在席勒方面,則覺得他一向所崇拜的這位偉大詩人,見面之後,似乎可望而不可即,頗有「見面不如聞名」之感。加之歌德又有意不同他來往,使得席勒望而生畏,一腔熱情不覺冷淡下來了。

但是歌德到底是個胸襟恢宏的人物,他雖然不想同這個新詩人交朋友,但是當他知道席勒的旅居生活很困難時,便運用自己的力量,推薦席勒到耶拿大學去講授歷史,解決他的經濟困難。當時歌德是歐洲文壇祭酒,他的一句推許之詞能使得一個新進身價十倍,因此這推薦使得席勒非常感激。

這樣,直到六年之後,兩人才偶然又再相見。這一次,席勒由於過去的經驗,不敢再在這位前輩面前放肆。於是歌德開始發覺自己過去實在看錯了人,眼前的這位詩人的才華,並不在自已之下。自已當年所以不喜歡他,是因為自己的觀點和他有了距離。

歌德一發現自己有了這些錯誤,就及時加以糾正,利用這次兩人再相見的機會,當場向席勒表示自己對他的傾慕。

而人這次是在一個會場的門口無意相逢的。歌德高興的同他交談,兩人就這麼一路走一路談著,一直走到了席勒寓所的門口,歌德還捨不得同他分手,竟跟著他一同走了進去。兩人這一來就真的成了朋友,並且從此結成了在德國文學史上成為佳話的兩位大詩人的深厚友誼。

這是一七九四年的事,兩人是一同在耶拿參加了一個關於自然科學的會議,討論植物的變化現象。因為詩人歌德一向對植物學很有興趣,可說同時也是一位博物學家。

散會時恰巧一同走出來,在門口遇見了,隨便交談了幾句,使得歌德對這位後輩刮目相看。後來歌德在一篇回憶文裡,曾經坦白的敘述當時自己對席勒觀念改變經過的情形道:「我同席勒之間突然發展起來的關係,給予我超出了願望和希望之外的滿足——這種關係,可說是命運在晚年為我安排的最值得重視的一種。

而這種喜遇的獲得,應該歸功於我對於『植物的變形』的研究,因為正是在這場合下才有了一個機會,澄清了使我多年以來故意同他保持一種距離的一切誤會」。

就這樣,這兩位德國大詩人就結成了牢不可破的深切友誼,互相在自己的作品和生活上發生了影響。可惜的是,席勒本來比歌德小十歲,可是活得短命,僅僅活了四十六歲,在一八○五年便因病去世。比他大了十歲的歌德反而一直活到一八三二年,享了八十三歲的高壽。不過,席勒生命的最後十年,乃是他在文藝上收穫最豐富的時期,而這一切收穫正是由於他同歌德這種可貴的友誼所滋助培養出來的。

END

相關焦點

  • 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文/素衣姑娘歌德與席勒,這兩位德國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同時代人。不過,在年歲和輩份上來說,歌德卻長了一輩,席勒算是他的後輩,但是兩人的交情極好,他們的友誼是經過彼此悠久的考驗和深刻的理解才建立起來的,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說是一段佳話。
  • 友情,席勒使歌德這個偉大的詩人復活,雙人組合成後世楷模!
    說友情,可能已經被五味雜陳給精細化到新版本了。因為是人生重要的情感之一,誰都需要朋友,就像生命需要水和空氣一樣。古人告誡過對朋友要分清類別,擇善而交之。現在來聊朋友,還是有一個大致的固定情節,「物以類聚」,那就是在人海裡找另外一個自己。朋友中的極品當屬伯牙子期式的知己,畢竟知己難求。但看歌德與席勒的朋友之情頓生仰慕可為後世楷模。
  • 友情,席勒使歌德這個偉大的詩人復活,雙人組合成後世楷模
    說友情,可能經被五味雜陳給精細化到新版本了。因為是人生重要的情感之一,誰都需要朋友,就像生命需要水和空氣一樣。古人告誡過對朋友要分清類別,擇善而交之。現在來聊朋友,還是有一個大致的固定情節,「物以類聚」,那就是在人海裡找另外一個自己。朋友中的極品當屬伯牙子期式的知己,畢竟知己難求。
  • 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席勒
    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摯友,死後和歌德葬在一起。他還是《歡樂頌》的詞作者。席勒摒棄了創作《強盜》時慣用的長篇大論,而是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諷刺。直接質問德國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具有烏託邦色彩。《歡樂頌》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萊比錫寫的,當時的席勒受到歐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受到幾位陌生朋友的熱情歡迎和無微不至的招待。席勒感受到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後,以萬分感激的心情寫出了《歡樂頌》。
  • 歌德與席勒的友誼/高秋福
    圖:歌德與席勒的棺木,至今仍然並排安放在一起/作者供圖  歌德與席勒的接觸更加頻繁,相知更加深透,他們不但相互競賽一般地寫詩,還創作小說和劇本。歌德在寫作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的過程中,邊寫邊將手稿送給席勒閱讀。席勒閱後,坦誠地提出修改意見,令歌德深受感動。同時,他多次敦促歌德要儘早將史詩《浮士德》完成。歌德則建議席勒繼續戲劇創作,並答允劇本寫成後首先在他主管的宮廷劇院上演。戲劇創作之筆擱置近九年之後,席勒重新煥發出強烈的創作激情,於一七九九年完成以德國三十年戰爭為題材的歷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
  • 世界名人通史:歌德與席勒之間的故事(三)
    此劇1800年614日在魏瑪上演時,席勒再度獲得嘉評。7月,他著手《奧爾良的聖女》。他再次改編歷史以配合戲劇的需要:他將聖女貞德描述為逃脫了英國人的囚禁,奔往戰場援救國王,並在戰場上功成身殉,而並非如正史所載被焚而死。此劇在萊比錫首演時,為席勒贏得了空前的成功。歌德對這位後起之秀是否有些妒忌呢?
  • 歌德與席勒誰更偉大?兩人在德國的地位如何?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時候,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而母親則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引導他對學習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 世界名人通史:歌德和席勒之間的故事(二)
    歌德與席勒在友誼日增的幾年中,寫下了幾篇他們最好的詩篇:歌德的《科林斯新娘》席勒的《行》和《鈴之歌》。席勒尚有一篇論文《論質樸與感傷的詩》,歌德也來了一部《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席勒認為,希臘的詩歌大多是屬於質樸式的或直接的,現代詩則多半是不和諧、不統一及懷疑的產物。最佳最理想的詩人,要能同時把單純與繁複的探索方式,一併表現在一種詩的形式裡。歌德後來指出,這篇論從《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孕育過程,可以看出歌德是如何創作的。這文成了古典與浪漫文藝論戰的濫觴。
  • 《歌德與席勒》譯文裡的他鄉知音
    《歌德與席勒》以14章的篇幅和類似於章回體的形式將兩位大師相見、相識、合作、友誼的過程娓娓道來,其中有關於法國大革命、德國浪漫派觀點交流,有關於美學以及自然和藝術關係的相互切磋,有相互在文學創作上的建議和獻策,讓讀者了解到兩位大師許多重要作品醞釀、策劃和成書的過程,以及如何在生活上相互呵護和關照。
  • 世界名人通史:席勒與歌德之間的故事(一)
    歌德後來回憶道:「這席談話誘我走進了席勒的家我對他說明《植物的變形》」歌德的一篇論文大意是說一株植物的幾乎所有部分,都是葉子的變形或是由葉子演變而成的。「席勒聽得很入神,也很能了解我所說的。不過等我講完了,他搖搖頭說,『這不是實驗,而是一個觀念』。」換句話說,這是一項尚未經觀察或試驗而證實的理論。席勒的評語很使歌德不快,但也使歌德覺得席勒有其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由此增加了對席勒的敬意。
  • 歌德和席勒的奇妙聯絡,心心相印,你有啥意見?
    歌德的生活是很富足的,這就代表著他不用去為了一些生機的問題去苦苦的尋覓上面東西,不必要去迷惑,去糾結到底該選擇怎樣的方式去進行生命的探索,不必要耗費精力去思考哪一種食物是能夠填報肚子的,哪一種能更便宜一些,哪些植物有著那種特殊的味道,這些他都不需要去考慮,這一點對於很多詩人來說就是天堂一般的景地了。
  • 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魏瑪古典主義文學時代」
    德國通史:魏瑪古典時代,是以歌德和席勒這兩位文壇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為標誌的歡迎來到百家號玲子聊歷史,今天玲子和大家聊聊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人們通常把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所創作的文學稱為「古典主義文學」,這一時期也習慣地稱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 歌德席勒鞋子怎麼樣,真皮耐高溫耐磨防滑四季全地形使用介紹
    歌德席勒手工製鞋工藝源於18世紀英國。歌德席勒手工皮鞋與一般膠貼鞋的最大區別就是以鏈式的車縫方式將沿條 , 皮面 , 內沿條三個部位通過鋼線與強力防火線手工車產品定向:25-45周歲性情文藝追求自由格調的工作人士。 產品氣質:文藝復興的精神與外形復古的統一;懷舊;皮料的生命氣息;原始質感;粗獷;簡約;沉穩;牢靠。
  • 假日閱讀 | 歌德寫的童話太複雜,連席勒都沒看懂
    王子和美百合要舉辦婚禮了,他們分別變成了國王和王后,此時眾人看見,精神和感覺這兩岸之間出現了一座永久的橋梁,那就是青蛇用自己化作的寶石砌成的。橋上已經有人在來來往往地走。歌德在故事的最後寫道:這座橋一直在那裡,至今如此,而那座神殿則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聖殿。這篇童話的幻想和象徵色彩是肉眼可見的。
  • 《歡樂頌》作者,歌德摯友,席勒10句哲理名言,感受德國文學丰采
    1805年,弗裡德裡希·席勒逝世,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非常悲痛,這樣說:「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二十餘年以後,歌德去世,根據歌德遺囑,把他遺體安葬在席勒的旁邊。這個弗裡德裡希·席勒到底是誰?
  • 曹雪芹與歌德:絕望並夢想著(下)
    他看著我,發出親切的微笑,眼神開始迴光返照……」席勒走了,才四十六歲。比苦難的曹雪芹也僅僅多活了六年。第二天午夜過後,大約二十個一襲黑衣的男人靜靜地向席勒家中走去。席勒的家非常安靜,只有靈柩旁邊的房間傳出哭泣和抽泣聲。抬棺的隊伍穿過寂靜的城市,最終來到聖雅各布教堂的墓地。席勒的遺體被草草地安葬在大眾墓穴之中。
  • 席勒與歌德的最愛,說說德國耶拿的小城故事
    著名的耶拿大學裡,席勒,歌德,費希特,黑格爾等德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家哲學家都曾在這裡任教,小城裡到處都留有他們的足跡。到這樣的地方走一走,尋尋大師們的足跡,感覺好有範兒。乘大巴從柏林到耶拿3小時車程。一路美麗的德國田園風光,還沒看夠目的地就到了。耶拿以光學工業聞名,是一座將工業傳統和文化遺產,將科研創新和經濟發展,將美麗老城和多彩學術生活完美融合的城市。
  • 溫家寶以席勒歌德等人名言給危機中德國人鼓勁
    在訪問德國期間,溫家寶就連續引用德國文學巨匠席勒和歌德的名言,向德國人傳播樂觀精神。  德國《商報》29日的報導說,在訪問德國時,溫家寶引用席勒的詩句,然後又在德國工業界面前引用歌德的名言,當總理府前飄起雪花時,他沒有批評柏林的糟糕天氣,而是高興地說:「瑞雪兆豐年。」他恰恰為悶悶不樂的柏林人作出了榜樣,即如何能在艱難時期看到積極的一面。
  • 世界史:德國文學巨匠——歌德
    1832年3月22日,在德國魏瑪城一幢房宅裡,年已八十三歲、生命垂危的文學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要家人把他扶坐到安樂椅上,他想最後再望一望窗外的景色。歌德的童年,是在父親的嚴厲管教與母親的愛撫中度過的。另外,歌德的祖母也對他有很深的影響。他四歲那年的聖誕節,祖母請人演了一場木偶戲,自此,歌德常和妹妹一起學演戲,培養起了對戲劇的興趣。歌德自幼聰明好學,少年時就學會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義大利文和希伯來文。八歲那年元旦,他給外祖父和外祖母寫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一首詩。十一歲時,他根據神話故事編寫了一個劇本。
  • 歌德與席勒共同開創了德國「古典文學」時代,歌德在這一時期完成
    歌德與席勒共同開創了德國「古典文學」時代,歌德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作品是( )。 A.《親和力》 B.《託誇多·塔索》 C.《浮士德》(第一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