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以席勒歌德等人名言給危機中德國人鼓勁

2020-12-21 搜狐網

  溫總理以德文學巨匠名言給危機中德國人鼓勁

    據2月1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歐洲的「信心之旅」,無時無刻不在給歐洲國家傳遞著信心。

在訪問德國期間,溫家寶就連續引用德國文學巨匠席勒和歌德的名言,向德國人傳播樂觀精神。

  德國《商報》29日的報導說,在訪問德國時,溫家寶引用席勒的詩句,然後又在德國工業界面前引用歌德的名言,當總理府前飄起雪花時,他沒有批評柏林的糟糕天氣,而是高興地說:「瑞雪兆豐年。」他恰恰為悶悶不樂的柏林人作出了榜樣,即如何能在艱難時期看到積極的一面。

  德國《漢堡晚報》1月30日在題為《德國與中國共同抵抗危機》的文章中也報導了這一場景:「當安吉拉·默克爾迎接來自中國的客人時,總理府前下了一點小雪……溫總理於是引用了中國的古話:『瑞雪兆豐年』,他同時也強調了第三次訪德的主題,要使中德關係正常化---現在最重要的是共同傳播樂觀主義的精神。」

    更多精彩 請點擊環球網

(責任編輯:肖堯)

相關焦點

  • 《歌德與席勒》譯文裡的他鄉知音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雲也直  三聯推出了薩弗蘭斯基的力作《歌德與席勒》(馬文韜譯)。比如在講述到席勒的名劇《強盜》時說:「席勒想激怒劣跡斑斑的時代,他津津有味地介紹自己,他那強盜般的天才之力,將如何闖入四處蔓延的感傷劇的家長制世界。」我疑惑:身為哲學家,已寫出了叔本華、尼採、海德格爾等人傳記的薩弗蘭斯基,怎麼筆下會有這樣的文字?  讀了《歌德與席勒》才明白,所謂「劣跡斑斑的時代」,是指當時一些作家只在故紙堆裡討生活。
  • 中德交流小史2:交流、輕視、學習,兩個文化大國的文化態度變遷
    18世紀中葉-18世紀末:歌德、席勒與中國文學18世紀中期之後,中國的文學開始逐漸影響德意志,包括《趙氏孤兒》在內的一批小說開始翻譯成德文。在中德文學交流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大作家歌德和席勒。他其中的一個貢獻,是把「哥德式」和「中國式」兩種並不相同的風景並列和聯繫起來,還把中德早期繪畫進行了比較,認為中國文化藝術品是「出乎其類之美」。它曾在19世紀10和20兩個年代認真的研究過中國,中國文化也因此對歌德的文學創作起到了直接影響。
  • 歌德與席勒的友誼/高秋福
    歌德在寫作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的過程中,邊寫邊將手稿送給席勒閱讀。席勒閱後,坦誠地提出修改意見,令歌德深受感動。同時,他多次敦促歌德要儘早將史詩《浮士德》完成。歌德則建議席勒繼續戲劇創作,並答允劇本寫成後首先在他主管的宮廷劇院上演。戲劇創作之筆擱置近九年之後,席勒重新煥發出強烈的創作激情,於一七九九年完成以德國三十年戰爭為題材的歷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
  • 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席勒
    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摯友,死後和歌德葬在一起。他還是《歡樂頌》的詞作者。在軍事學校上學期間,席勒結識了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從 1776年開始,席勒就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抒情詩。而且,在軍校讀書期間,席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1777年,席勒開始創作劇本《強盜》, 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 《歡樂頌》作者,歌德摯友,席勒10句哲理名言,感受德國文學丰采
    1805年,弗裡德裡希·席勒逝世,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非常悲痛,這樣說:「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二十餘年以後,歌德去世,根據歌德遺囑,把他遺體安葬在席勒的旁邊。這個弗裡德裡希·席勒到底是誰?
  • 世界名人通史:歌德和席勒之間的故事(二)
    歌德與席勒在友誼日增的幾年中,寫下了幾篇他們最好的詩篇:歌德的《科林斯新娘》席勒的《行》和《鈴之歌》。席勒尚有一篇論文《論質樸與感傷的詩》,歌德也來了一部《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席勒認為,希臘的詩歌大多是屬於質樸式的或直接的,現代詩則多半是不和諧、不統一及懷疑的產物。最佳最理想的詩人,要能同時把單純與繁複的探索方式,一併表現在一種詩的形式裡。歌德後來指出,這篇論從《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孕育過程,可以看出歌德是如何創作的。這文成了古典與浪漫文藝論戰的濫觴。
  • 世界名人通史:席勒與歌德之間的故事(一)
    1794年6月,席勒與歌德同出席在耶拿舉行的自然科學會會議。在散會時席勒碰到歌德,席勒表示展出的生物樣品沒有生命,對了解自然不能提供真正的助益。歌德頗表同意,於是他們的談話繼續下去,直至他們抵達席勒的住所。
  • 德媒將科瓦奇言論與歌德席勒海涅並列
    德國一檔體育節目「Sportschau」近日引用了這位拜仁主帥的一句金句,並將他的名字和德國文豪歌德、席勒、海涅等人並列。圖片來源:推特而Sportschau官推在引用這句話時配文寫道:「歌德,席勒,海涅,科瓦奇。」也有德國網友在推特下回覆:「他其實是黑格爾(德國著名哲學家)。」
  • 世界名人通史:歌德與席勒之間的故事(三)
    席勒覺得他現在可以跟歌德站在平等的地位分庭抗禮了。在戲劇方面,他們也確實已不分軒輕。也許是由於歌德的建議,奧古斯都公爵給席勒的年棒增加了20泰勒,並邀請他住在魏瑪。1799年12月3日,席勒舉家遷往魏瑪,其宅邸距歌德處僅一箭之遙,這兩位詩人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見面。在此同時,席勒乘勝著手另一齣戲。1799年5月8日給克爾納的信說:「多謝老天爺,我又碰到題材上乘的一齣悲劇了。」
  • 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魏瑪古典主義文學時代」
    德國通史:魏瑪古典時代,是以歌德和席勒這兩位文壇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為標誌的歡迎來到百家號玲子聊歷史,今天玲子和大家聊聊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人們通常把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所創作的文學稱為「古典主義文學」,這一時期也習慣地稱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 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文/素衣姑娘歌德與席勒,這兩位德國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同時代人。不過,在年歲和輩分上來說,歌德卻長了一輩,席勒算是他的後輩,但是兩人的交情極好,他們的友誼是經過彼此悠久的考驗和深刻的理解才建立起來的,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說是一段佳話。
  • 歌德和席勒的傳奇友情:死也要葬在一起的男人
    文/素衣姑娘歌德與席勒,這兩位德國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同時代人。不過,在年歲和輩份上來說,歌德卻長了一輩,席勒算是他的後輩,但是兩人的交情極好,他們的友誼是經過彼此悠久的考驗和深刻的理解才建立起來的,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說是一段佳話。
  • 歌德與席勒誰更偉大?兩人在德國的地位如何?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時候,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而母親則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引導他對學習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 赫爾德、歌德和席勒著作中的儒家思想
    與赫爾德和歌德相比,席勒關於道德的論述更加詳細。
  • 歌德和席勒的奇妙聯絡,心心相印,你有啥意見?
    這樣的狀況,這種深刻的痛苦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歌德的生活就是一種無限期的折磨一樣,但是他還是能夠以一種猶然的姿態來掩蓋著他苟延殘喘的真相,知道那一年,他在耶拿這個地方遇到了席勒,他們兩個的相識,是歌德擺脫出這種折磨狀態的一個契機,從那一天開始,他們兩個就成為了一定意義上面的心靈相印的知己!
  • 德國席勒研究所創始人: 2015中德創新合作年將引發年輕一代創新熱潮
    原標題:德國席勒研究所創始人: 2015中德創新合作年將引發年輕一代創新熱潮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張免 張藝)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日圓滿結束對德國的正式訪問。訪問期間,兩國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對兩國未來5至10年各領域合作進行全面系統規劃。
  • 席勒!
    馬爾巴赫在斯圖加特附近,是席勒的出生地,席勒是德國古典文學中僅次於歌德的第二座豐碑。去年11月是他誕辰250周年。我在昏暗的下午興奮地找到了老城區。你去老城區就會有老的心境,尤其是看那木樑在磚瓦間交叉蓋成的老房子和多寶格兒似的深綠色的木百葉窗。我於是想起了一部電影,講一個現代女士迷戀上了200年前的席勒,電影就在時空交錯裡發展劇情。我知道席勒的那句名言:「藝術是自由的女兒。」
  • 席勒簡介
    在軍事學校上學期間,席勒結識了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從1776年開始,席勒就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抒情詩。而且,在軍校讀書期間,席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1777年,席勒開始創作劇本《強盜》,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 友情,席勒使歌德這個偉大的詩人復活,雙人組合成後世楷模!
    1788年,席勒29歲,歌德39歲,兩位詩人在耶那相識。再重新相會,是五年以後,他們開始了深度交往。歌德受到席勒那種從不受環境影響,而專注創作的鼓舞,他「作為詩人而復活了」。在友情的精神家園裡,歌德一氣呵成了敘事長詩《赫爾曼和竇綠蒂亞》,修改了《·馮·利欣根》,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而席勒則完成了最後一部偉大的作品《威廉·退而》。
  • 友情,席勒使歌德這個偉大的詩人復活,雙人組合成後世楷模
    但看歌德與席勒的朋友之情頓生仰慕可為後世楷模。與歌德合出詩集。他身體差,精神旺,最後邊吐血邊寫作。我專題寫過一篇席勒死前的痛苦,寫精神強、肉體弱的悲劇:他知道飛去哪裡,但羽毛散落了,從雲間跌下來。我們都要注意身體。靈魂是演奏家,身體是樂器。身體好,才能公正、全面地思考問題。世上有幾對偉大的朋友,席勒與歌德是模範,至死不渝。